我懷念人民公社只是在反思當下
我懷念「人民公社」,並不是我想回到過去,而是在反思當下,什麼事我們能做,什麼事我們不能做。因為我們每做的一件事,都會關乎到我們的子孫後代,關乎到國家的未來。
那時候,學習生活是一種樂趣,包括上課、唱歌和勞動。那年,在新教室學唱的第一首歌是「公社是棵常青藤」,歌詞大約是這樣的:「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員都是藤上的瓜。瓜兒連著藤,藤兒牽著瓜,藤兒越肥瓜兒越甜;藤兒越壯瓜兒越大。公社的青藤連萬家……」
學校有「實驗田」,面積大約有二三畝的樣子,每星期我們要到這裡勞動兩次,幾十個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站成一排,大家高舉鋤頭,唱著歌兒刨地;十幾個身強力壯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用繩子拉耙。我體質孱弱,沒有被選上拉耙,得生很長時間的氣。
冬天,學校貫徹偉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指示,辦起了校辦工廠,有「棕墊廠」,我們的任務是每天下午放學后,在校園特定的區域,撕棕片,再讓專人製作棕墊,一般都賣給城市的招待所。還有一個蠟燭廠,實際上就是一個小作坊。這裡需要人很少,老師總是挑選班幹部,或者一些積極分子。
我是1963年出生的,那一年出生的人好像很多,我們生產隊跟我一個年齡,並在一個班裡上課的學生有七八個。小孩子多,成年勞動力少,有時候,隊長就跑到學校,把正在上課的學生拉走。老師也不會阻止,我們也很高興,「呼啦」一下,跟著隊長就走了。我們的活兒一般也不累,比如春天種棉花,就讓我們這些半大孩子,用水盆往地里潑水,因為種棉花不需要很大的墒情。
家家戶戶都安上了小喇叭,線路連接著公社和縣裡,只要有什麼重要通知,公社書記,或者縣裡的幹部,就可以直接在小喇叭里講話了。平時小喇叭播放中央電台的《新聞和報紙摘要》。當時,農民家裡,收音機還沒有普及,裝上這個小玩意,大家感到很高興。
那時候,化肥和良種開始推廣,糧食產量大幅提高,農民收入明顯提高。我家就父母兩個勞力,七六年以前,每年的現金收入不超過50元,的確很緊張。但1977年,收入一下子提高到127元,糧食也吃不完。以後每年的收入都上一個台階,到生產隊解體,短短几年時間內,幾乎靠父親一個人,家裡蓋上了五間紅磚玻璃窗大瓦房。
那時候,因為大家都在集體幹活兒,誰家裡有幾口人,都什麼情況,都是透明的。去菜園子分菜,菜農按照人口多少,把蔬菜分成若干份,一排一排排列好,幾口人的人家,就去拿幾口人的蔬菜。
有時候,誰家裡又添了一個小孩子,菜農不知道,沒有給小傢伙分菜,小哥哥小姐姐,拿著菜籃子,一路跑過去,大聲喊著:「我家又添一口人——」
主管分菜的菜農,就會一聲不響地再拿著桿秤給人家再添上一口人的菜。這樣的事情,也不用向隊長彙報,再由隊長批准,只要吆喝一聲,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鄰里關係非常和睦,誰家有事,只要站在大街上喊上一聲,大家雲集而來,喊著號子,唱著歌兒,就把活兒給幹了。誰家娶媳婦,或者殯葬老人,更是村裡最熱鬧的事情,家裡再忙,也會高高興興去幫忙。
晚上,是農村最熱鬧的時候。大家端著飯碗,講究一點的人,還會再帶上一個小碟子,鹹菜上再滴兩滴香油,再捏上一撮兒香菜,在大街兩旁席地而坐,一邊吃飯,一邊聊天,說到高興的時候,半條街上,都是笑聲。
誰家有吵架磨牙的事情,村「革委會」辦公室就是調解矛盾的地方。一般來說,家長里短,入情入理,雙方都會很滿意的,沒有仗勢欺負人的現象。當然,那些膀大腰圓,身上有刺的人也不敢囂張,因為他們會受到懲罰。
有人說,你說這麼多,跟「人民公社」有什麼屁關係?當然有關係,如果不是「人民公社」這種公有制體制所形成的大環境,農民生活能改善得如此迅速嗎?人與人之間能有如此和諧的社會關係嗎?不是「人民公社」所形成的公有制經濟基礎,人民群眾會有如此昂揚向上的積極的精神狀態嗎?
前幾天,看到一個視頻:村裡剛剛修建的水泥路,拓寬取直,妥妥的好事,但一個小夥子,因為修路壞了他家的一小片麥子,他竟然揮起鋤頭,把剛剛修好的水泥路面毀壞掉。
當年的小孩子,現在已經變成一個六十歲老人,幾十年風風雨雨,只有一個感受,吃好穿好,吃飽穿暖,其實不是一個問題,社會向前發展,這些問題多會迎刃而解的,但人心散了,這個社會就不會有精氣神了。
《我們小時候的農村》!農村人民公社。在農村人民公社裡來了不少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和回鄉的知識青年,這是人才。有農村人民公社的貧下中農為骨幹的社隊幹部,這是信仰共產黨的一個階級。所有的人都是農村人民公社的社員,沒有地主和特權,沒有貧富差距。農村人民公社裡有社辦工廠,有農機站,種子站,農科所,有人民政府,人民商店,人民禮堂,人民文藝宣傳隊,婦女突擊隊,婦女會,託兒所,人民衛生院,農村合作醫療,赤腳醫生(社員們養得起的自己的醫生),有託兒所,幼兒園,小學,中學,上大學的年輕人國家包一切費用,畢業后回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有五保戶政策對老弱病殘孤獨老人軍烈屬等實行了五保服務到壽終,有人民調解員調解各種家庭矛盾夫妻吵架鄰里糾分,有過食堂,有民兵營,有共青團,有少先隊,有學雷鋒小組義務為人民做好事,農忙時有城裡來的醫療隊,幫忙的工人階級支農等等。如此持續發展至今,每一個農村人民公社都早己成為一個小城市了。就是沒有地主和流浪漢。
這就是博主所說的《我們小時候的農村》!當然,各個《我們小時候的農村》的農村人民公社有所不同,例如社辦廠就根據各農村人民公社的具體優勢的行業,再根各自農村人民公社的具體需求創辦的。但都是屬於農村人民公社全體社員的公有財產,不是私人的,是不允許讓少數人先富的。堅持到現在,農村人還會去城市做牛做馬到處流浪看人臉色去當農民工,還被欠薪,而討薪不到還被抓嗎?
《我們小時候的農村》!曾經存在過。後代子孫們自己拿主意要不要?即便想要,也要靠自己。共產黨只是指明了方向,共產黨己經被走資派消滅了。從頭越,一切靠自己。不要也行,子子孫孫當四處流浪的農民工也行。再也沒有人來《為人民服務》了。
從走資派們的「兩岸一家親「給台灣資本家發財先富買美國武器,到如今的兩岸是敵對勢力,說明了什麼?
中國如今在資本經濟操作下的資本大鱷們是不是能受習近平皇帝管控?
中國如今在資本經濟操作下的打工仔農民工士兵們是不是能聽習近平皇帝的話?
中國如今在資本經濟操作下的軍頭們是不是還能為習近平皇帝去打仗收復台灣?軍頭們個個爭先富去了,提了這麼多將軍,有哪一個能指揮打仗?有了先進武器大殺傷性武器航母當玩具玩玩而已。
轉載《聊聊「人民公社」那些事!》
作者:空山新雨
關於「人民公社」,我不敢妄議,我擔心自己的一孔之見,會引起一些人的心理不適。就我個人而言,大半生為人和善,不願意得罪什麼人。所以對這件事只能說說,聊聊,漫無目的,說到哪算哪。
小時候上學,讀史書有「巴黎公社」一說,不知道什麼原因,對這個詞語感到很親切,心裡總有一股暖流在涌動。又聽說新中國「人民公社」的發端,始於新鄉市七里營,當時雖然沒有去過當地,但也感到親近。
據說,全國性推廣「人民公社」是源於偉人的一句「人民公社好」,全國的農村把鄉鎮建制都改為「公社」。
至於一件事物或者一個人,叫什麼名字,跟其實用效果沒有多大關係,最多是表達一種良好的意願和追求而已。叫「愛國」的人不一定愛國,叫「建設」的人說不定是搞破壞的。
可是,我這就想不通了,偉人去世后,有人迫不及待得改掉「公社」這個名字,回到原來的「鄉鎮」,隨之而來的是,「人民」兩個字也抹去了。我說過,名字不算什麼,只要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隨你怎麼叫都行。
「人民公社」離開百姓已經將近五十年了,令人奇怪的是,在百姓中間,悄悄滋生了一股濃濃的懷念,文化界曾經把它批得體無完膚,現在卻又扭扭捏捏地,時不時地提上幾句,似乎還有什麼「研究價值」。
我不是專業研究人員,只是一個能說話,能寫一點文字的小人物,人微言輕,但我也想把自己的思緒拉回到過去的時光,說說「人民公社」那些事。
偉人去世前,我年齡還小,大人世界里很多事情,我們是不清楚的。1977年,我上初中,教室是村裡剛剛修建的二層樓房,鋼筋混凝土結構,一溜十幾間房,每個教室是三間,大玻璃窗,西式門,教室里的桌子是整齊的水泥板。
那時候,學習生活是一種樂趣,包括上課、唱歌和勞動。那年,在新教室學唱的第一首歌是「公社是棵常青藤」,歌詞大約是這樣的:「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員都是藤上的瓜。瓜兒連著藤,藤兒牽著瓜,藤兒越肥瓜兒越甜;藤兒越壯瓜兒越大。公社的青藤連萬家……」
學校有「實驗田」,面積大約有二三畝的樣子,每星期我們要到這裡勞動兩次,幾十個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站成一排,大家高舉鋤頭,唱著歌兒刨地;十幾個身強力壯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用繩子拉耙。我體質孱弱,沒有被選上拉耙,得生很長時間的氣。
冬天,學校貫徹偉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指示,辦起了校辦工廠,有「棕墊廠」,我們的任務是每天下午放學后,在校園特定的區域,撕棕片,再讓專人製作棕墊,一般都賣給城市的招待所。還有一個蠟燭廠,實際上就是一個小作坊。這裡需要人很少,老師總是挑選班幹部,或者一些積極分子。
很長時間,我都沒有被選上,我非常懊惱。於是,我就乾脆自己跑去了,老師見我眼巴巴的樣子,就給我一個活兒,讓我拿著一段冷凝管。我高興地握著這段橡膠管子,一點也不敢放鬆。
我是1963年出生的,那一年出生的人好像很多,我們生產隊跟我一個年齡,並在一個班裡上課的學生有七八個。小孩子多,成年勞動力少,有時候,隊長就跑到學校,把正在上課的學生拉走。老師也不會阻止,我們也很高興,「呼啦」一下,跟著隊長就走了。我們的活兒一般也不累,比如春天種棉花,就讓我們這些半大孩子,用水盆往地里潑水,因為種棉花不需要很大的墒情。
家家戶戶都安上了小喇叭,線路連接著公社和縣裡,只要有什麼重要通知,公社書記,或者縣裡的幹部,就可以直接在小喇叭里講話了。平時小喇叭播放中央電台的《新聞和報紙摘要》。當時,農民家裡,收音機還沒有普及,裝上這個小玩意,大家感到很高興。
那時候,化肥和良種開始推廣,糧食產量大幅提高,農民收入明顯提高。我家就父母兩個勞力,七六年以前,每年的現金收入不超過50元,的確很緊張。但1977年,收入一下子提高到127元,糧食也吃不完。以後每年的收入都上一個台階,到生產隊解體,短短几年時間內,幾乎靠父親一個人,家裡蓋上了五間紅磚玻璃窗大瓦房。
那時候,因為大家都在集體幹活兒,誰家裡有幾口人,都什麼情況,都是透明的。去菜園子分菜,菜農按照人口多少,把蔬菜分成若干份,一排一排排列好,幾口人的人家,就去拿幾口人的蔬菜。
有時候,誰家裡又添了一個小孩子,菜農不知道,沒有給小傢伙分菜,小哥哥小姐姐,拿著菜籃子,一路跑過去,大聲喊著:「我家又添一口人——」
主管分菜的菜農,就會一聲不響地再拿著桿秤給人家再添上一口人的菜。這樣的事情,也不用向隊長彙報,再由隊長批准,只要吆喝一聲,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鄰里關係非常和睦,誰家有事,只要站在大街上喊上一聲,大家雲集而來,喊著號子,唱著歌兒,就把活兒給幹了。誰家娶媳婦,或者殯葬老人,更是村裡最熱鬧的事情,家裡再忙,也會高高興興去幫忙。
晚上,是農村最熱鬧的時候。大家端著飯碗,講究一點的人,還會再帶上一個小碟子,鹹菜上再滴兩滴香油,再捏上一撮兒香菜,在大街兩旁席地而坐,一邊吃飯,一邊聊天,說到高興的時候,半條街上,都是笑聲。
誰家有吵架磨牙的事情,村「革委會」辦公室就是調解矛盾的地方。一般來說,家長里短,入情入理,雙方都會很滿意的,沒有仗勢欺負人的現象。當然,那些膀大腰圓,身上有刺的人也不敢囂張,因為他們會受到懲罰。
有人說,你說這麼多,跟「人民公社」有什麼屁關係?當然有關係,如果不是「人民公社」這種公有制體制所形成的大環境,農民生活能改善得如此迅速嗎?人與人之間能有如此和諧的社會關係嗎?不是「人民公社」所形成的公有制經濟基礎,人民群眾會有如此昂揚向上的積極的精神狀態嗎?
前幾天,看到一個視頻:村裡剛剛修建的水泥路,拓寬取直,妥妥的好事,但一個小夥子,因為修路壞了他家的一小片麥子,他竟然揮起鋤頭,把剛剛修好的水泥路面毀壞掉。
當年的小孩子,現在已經變成一個六十歲老人,幾十年風風雨雨,只有一個感受,吃好穿好,吃飽穿暖,其實不是一個問題,社會向前發展,這些問題多會迎刃而解的,但人心散了,這個社會就不會有精氣神了。
我懷念「人民公社」,並不是我想回到過去,而是在反思當下,什麼事我們能做,什麼事我們不能做。因為我們每做的一件事,都會關乎到我們的子孫後代,關乎到國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