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遇巨大挫折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5-3-20 02:3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遇巨大挫折






讓歷史告訴未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遇了巨大挫折,給各國共產黨人留下了沉痛的教訓。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處於低潮的情況下,使得一些共產黨人對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出現了悲觀情緒。這個時候就要通過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回顧來透射未來。

從巴黎公社到十月革命。真正的科學共產主義運動,是從一八四八年二月馬克思、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開始的。馬克思、恩格斯撰寫的《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誌,是共產黨人的宣言書,是資本主義社會滅亡的判決書,指明了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規律,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就是要通過革命的方式,砸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馬克思、恩格斯在世的時候,雖然建立了第一國際和第二國際,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歐美地區也產生了巨大影響,但是除了失敗的巴黎公社以外,在奪取政權方面無產階級始終沒有能夠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這是由於當時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條件還不成熟的緣故。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后,資本主義民主制度逐步完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壟斷組織出現了,調整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不論是在民主制度上還是在生活待遇上,工人階級的處境均有了重大改觀,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還不具備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時機和條件。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才出現了以伯恩施坦為代表的修正主義逆流。恩格斯去世后,這股逆流在第二國際內部佔了上風。第二國際正在背離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既定軌道,成為國際資產階級操縱工人運動的工具。

這個時候以列寧為代表的左派,在第二國際內部處於劣勢。在第二國際內部,左派和右派的鬥爭,實際上就是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的鬥爭。鬥爭的核心,就是要不要建立一個堅強有力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要不要通過革命的方式,砸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在這種情況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面臨分裂的危險。

從當時資本主義的發展態勢來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工人階級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個時候似乎右派的主張更符合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但是列寧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的新變化,發現了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規律,做出了社會主義革命可以在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環節取得勝利的論斷,為俄國十月革命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第二國際的右翼領袖們打著民族主義的旗號,鼓勵本國無產階級為資產階級的利益在戰場上與自己的階級兄弟——其它國家的無產階級進行廝殺。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則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有利機會,取得了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闢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從《共產黨宣言》發表到十月革命的勝利,經過了六十九年。從《共產黨宣言》發表到巴黎公社失敗,經過了二十三年;從巴黎公社失敗到十月革命勝利,經過了四十六年。馬克思主義終於在與實踐的結合中結出了碩果,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即列寧主義階段。列寧作為恩格斯去世以後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擔負起了在時代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重任,創立了列寧主義,建立了一個堅強有力的無產階級政黨——布爾什維克黨,抓住一戰造成的有利時機,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領導了十月革命的勝利,使共產主義理想出現了曙光。

從十月革命到文化大革命。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領導布爾什維克黨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打退了外國干涉軍,鎮壓了內部叛亂,而後又通過新經濟政策,恢復和發展了經濟,鞏固了工農聯盟和蘇維埃政權,成立了第三國際,支持國際共產主義事業的發展,將共產主義運動擴展到全球。

列寧去世后,斯大林繼承列寧的遺志,在蘇聯實現了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夠對抗美國的政治軍事強國。這個時候蘇聯利用二戰造成的有利時機,在進攻法西斯德國的時候,支持東歐地區無產階級政黨的革命運動,建立了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走俄式道路,成為先進的中國人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必然選擇。在共產國際幫助下,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俄國十月革命以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又一個偉大的標誌性事件,大大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在此基礎上,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

無論是中國革命還是其它社會主義國家革命的勝利,其實都是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取得的。從世界範圍上來說,屬於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來分析,都沒有超出列寧主義的範疇。但是時代的發展又為全世界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提出了新的課題。

這就是無產階級奪得政權以後,在生產資料所有制上的社會主義革命基本完成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誰勝誰負的問題到底解決了沒有,如何才能夠鞏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加強無產階級專政,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究竟還要不要進行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這是關係到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前途和命運的生死攸關的大事。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社會主義陣營建立以後,特別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以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達到了全盛時期。但是,就在這全盛的背景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卻蘊含著嚴重的矛盾和鬥爭。這種矛盾和鬥爭主要在中蘇兩黨之間展開,最初是在斯大林問題和和平過渡問題上表現出來,最後發展到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上的原則性分歧。這種意識形態方面的爭論又發展到國家關係上,最終導致了中蘇關係的全面惡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走向分裂。

從歷史的考察中可以發現,中蘇之間出現的分歧和矛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個是堅持獨立自主地發展,還是服從蘇共老子黨的指揮棒問題;一個是社會主義國家是照搬蘇聯模式,還是探索適應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問題;一個是社會主義國家究竟要不要進行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問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認為,中蘇兩黨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社會主義中國必須獨立自主地發展,而不能服從蘇共的指揮棒。這在中蘇兩黨之間關於長波電台、聯合艦隊的分歧上表現了出來;社會主義中國要走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模式,而不能照搬蘇聯模式。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中鮮明地提了出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就是走適合中國國情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探索,卻遭到了赫魯曉夫的嘲笑和攻擊;在繼續革命的問題,中蘇兩黨的分歧更是原則性的,在九評蘇共中央信中作出了詳細的論述。

本來,中蘇兩黨之間出現分歧和矛盾以後,兄弟黨之間應該本著平等協商的精神,通過內部討論來使問題得到解決。退一步說,這些分歧即使一時解決不了,還可以求同存異,保留意見,一般情況下是不致於影響到兩黨兩國關係正常發展的。但是蘇共赫魯曉夫集團卻將兩黨之間的爭論擴大到國家關係上,擅自撕毀兩國簽訂的經濟協議,撤走蘇聯專家,嚴重惡化了中蘇關係。中蘇兩黨會談期間,蘇共又在會談沒有取得成效的情況下,突然發布了給蘇聯各級黨組織和全體共產黨員的公開信,挑起了公開論戰。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才被迫應戰,從防禦轉入反攻,中蘇論戰進入高潮。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由此分裂,社會主義陣營不復存在。

此後,中蘇兩國沿著既定的軌道前進。蘇聯繼續發展重工業,開展軍備競賽,一躍而成為與美國相匹敵的超級大國。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出兵阿富汗,蘇聯在全球表現出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對中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而美國則是由於侵越戰爭失敗,國內出現經濟危機,從總體上處於防禦態度。在這種情況下,中美關係的改善就成為兩國抵制蘇聯擴張維護自身安全的共同需要。

中蘇論戰期間,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了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而後又發動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以亘古未有的雄偉氣勢,將廣大勞動人民動員起來進行造反,以工農為主體的人民群眾響應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的號召,積極投入到文革的洪流,蕩滌著舊社會留下來的污泥濁水,以磅礴的氣勢向黨內走資派和資產階級的反動學術權威發起了摧枯拉朽式的衝鋒,席捲了華夏,震撼著全球。這股紅色的颶風,即使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引發了強烈反響,法國的「五月風暴」和美國的黑人民權運動就是其中的兩個代表性事件。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僅積極支持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的革命鬥爭,還大力支持被壓迫民族被壓迫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的正義鬥爭,將共產主義的影響力擴展到全球。

從十月革命到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從歐洲發展到亞洲,進而影響到整個世界,形成了兩大陣營之間的對立和鬥爭。在變化了的形勢下,如何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上,中蘇兩黨之間出現了嚴重分歧。由此引發了大規模的論戰,導致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分裂,瓦解了社會主義陣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文化大革命中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探索,繼續把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令人遺憾的是,以中國文化大革命的失敗和蘇共垮台、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為標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遇巨大挫折,進入了低潮。

歷史的啟示。從巴黎公社到十月革命,從十月革命到文化大革命,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挫折中前進,從失敗中走向勝利,在凱歌猛進中呈現出輝煌的局面。如果把無產階級革命鬥爭比做一處威武雄壯的活劇,那麼巴黎公社不過是一個序幕,十月革命則正式拉開了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大幕,文化大革命則使這處活劇走向了高潮。隨後,在複雜的歷史因素的作用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又在巨大挫折中走向了低潮。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對立統一。任何新生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事物的前進是以曲折為代價的,不經過曲折事物就不能前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的歷史就是這樣。在發展過程中,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出現了曲折,走了一些彎路,甚至還在某些國家和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復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是難以完成避免的規律性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既不能因為遭受了挫折就對共產主義運動失去信心,也不能因為一時順利就盲目樂觀,看不到前進道路上可能遭受的曲折和困難。這就要運用辯證唯物論來武裝頭腦,在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剖析中有一個辯證的認識。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巴黎公社失敗以後,面對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發展,民主制度的不斷完善,工人階級生活待遇改善,階級矛盾趨於緩和,社會穩定,修正主義猖獗的境況,列寧敏銳地發現了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規律,提出社會主義革命可以在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環節首先取得勝利,於是一國可以建成社會主義的理論應運而生。正是因為這樣,以列寧為代表的布爾什維克黨才利用一戰造成的有利時機,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風起雲湧,澎湃發展,在二戰造成的有利時機下,中國及其它國家的革命先後取得了勝利,形成了社會主義陣營,創造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輝煌局面。

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以後,國際範圍內仍然面臨著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鬥爭,國內仍然存在著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仍然是社會的主要矛盾。這種鬥爭反映到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形成了中蘇兩黨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從性質上來說,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修正主義的鬥爭,最終導致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分裂。蘇共領導集團走上了一條修正主義道路,在其影響下的東歐集團也與蘇共存在著相似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蘇共垮台、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不過是一個時間早遲的問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探索,創立了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發動了文化大革命。在探索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存在著一些失誤,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在毛澤東去世后,文化大革命的成果被顛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由此出現巨大挫折,走向低潮。

從歷史的考察中可以發現,第二國際內部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的鬥爭中,誕生了列寧主義,而後進行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形成了社會主義陣營,開創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輝煌局面。中蘇大論戰就是馬列主義和修正主義的鬥爭,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及其實踐文化大革命,將十月革命以來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推向了高潮。雖然由於複雜的歷史原因,文化大革命最後失敗了,但是繼續革命的原則是長存的,其經驗教訓已經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寶貴精神財富,為今後無產階級革命鬥爭提供了思想的指導和實踐的借鑒,產生的影響則是深遠的。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1:5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