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文革被全盤否定后中國社會演變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5-2-20 22:4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6評論

文革被全盤否定后中國社會演變







毛澤東和劉少奇等人之間的鬥爭並非權力之爭,更不是個人恩怨,而是關係到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還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主義之爭。

毛澤東和劉少奇在社教運動的性質、主要矛盾及運動的重點和方法上出現分歧以後,毛澤東認為劉少奇不適宜於再繼續做黨的接班人了。

以當時毛澤東在黨內的權威和地位,變動劉少奇的接班人位置並不困難,這在後來八屆十一中全會上就表現了出來。

但是「黨內鬥爭,反映了社會上的階級鬥爭。」在社會上存在階級鬥爭的情況下,黨內兩條路線鬥爭的出現是具有必然性的。「這是毫不足怪的。沒有這種鬥爭,才是不可思議。」

劉少奇不過是社會上的資本主義勢力在黨內出現的人格化代表而已。即使變動了劉少奇的職務,還會有別的什麼人再次出現。

要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就要改變黨內資產階級產生的社會基礎,使以工農大眾為主體的人民群眾能夠主動行動起來,踐行民主權利,形成制約黨內走資派的強大力量。

文化大革命就是毛澤東領導全黨進行反修防修,鞏固無產階級專政,防止資本主義復辟,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

改革開放的四十多年就是從實踐中對這兩條路線驗證其真偽的時期。

改革分為農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一九七九年後進行的農村改革,解散人民公社,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即包產到戶,雖然由於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以及收購政策的調整,農民的生活狀況一度獲得改善,以前的社隊企業即人民公社解散后的鄉鎮企業,由於慣性的力量又增長了幾年,一度佔了中國工業產值的半壁江山,但是卻成了農村工業發展的迴光返照,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最終被破產私有化,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遭到毀滅性破壞,「三農」問題成為揮之不去的魔魘,籠罩在農村的上空,造成了城鄉之間的嚴重斷裂。

隨著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的破產,以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為服務對象的工業基礎嚴重動搖。這個時候匆忙實行的「撥改貸」和「利改銳」打亂了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運營的環境,對於計劃經濟的實行無異於釜底抽薪。

一九八五年開始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物質刺激、資金掛帥、承包經營、減員增效成為搞活全民所有制經濟的靈丹妙藥。當時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時候,沒有任何一個中央領導人會想到十年以後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會大面積破產。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全民所有制企業出現全行業虧損,最終打著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幌子,引入私人資本,實行產權改革,開始了大規模的私有化進程。

先是消滅中小企業,而後是大中企業,最後是關係國家經濟命脈的企業。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急劇萎縮,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迅猛發展,在國家經濟中兩種經濟成分已經攻守易形,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喪失了國家經濟中的主體地位。

隨著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急劇變化,廣大工農群眾也由國家主人變成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勞動者,社會主義制度面臨被顛覆的嚴重隱患。

住房商品化、醫療市場化和教育產業化,涉及民生的這三大改革,將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工農群眾享有的福利保障制度剝奪待盡,成為壓在工農群眾頭上的三座大山。

在他們失去固定工作變成雇傭勞動者的同時,又將沉重的生存負擔壓在了他們的身上。

他們創造了社會的財富,卻沒有能夠享有應得的成果,反而被視為「弱勢群體」、「低端人口」,政治、經濟及生存權利遭到嚴重破壞。

實踐檢驗之一——文革被全盤否定后中國社會的演變。

懷仁堂事變埋下了否定文革的基石。一九七八年後,文化大革命被作為一場內亂或動亂寫入了黨史和國史,遭到了全盤否定和徹底否定,文革被否定以後中國社會的發展演變又如何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要從黨內兩條路線的鬥爭說起,從黨內兩條路線的鬥爭與中國社會發展的邏輯關係中來考察社會主義在中國發展的前途和命運,從實踐中來檢驗繼續革命的理論的真理性。

從前文的研究中我們知道,黨內兩條路線的鬥爭,主要在毛澤東和劉少奇等人之間展開,具體表現在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總路線、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和黨在社會主義整個歷史時期總路線的鬥爭上。這三條總路線就是要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運動。前兩條總路線主要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運動,第三條總路線就是要解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運動。

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總路線上的鬥爭,表現在東北變工互助合作、一九五一年山西省試辦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及農業合作化發展速度的鬥爭上。[18]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及其實踐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主要表現在廬山會議上的鬥爭,以及一九六二年黨內出現的黑暗風、單幹風和翻案風上。黨在社會主義整個歷史時期總路線的鬥爭,表現在社教運動的性質、主要矛盾及運動的重點和方法的鬥爭上。這種鬥爭直接引發了文化大革命。

這種鬥爭貫穿於新中國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發動前十七年的歷史進程中。新中國成立以後,是向社會主義過渡還是搞一個時期的新民主主義,要不要進行生產資料所有制上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要不要進行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建立社會主義上層建築,成為兩條路線鬥爭的焦點。這種鬥爭從形式上說,是向社會主義過渡還是搞一個時期的新民主主義,實質上則是走社會主義道路還是走資本主義道路。

這種鬥爭在經濟基礎領域集中表現在要不要實現農業合作化(一九六二年黨內出現的單幹風是在農業合作化上分歧的再現),進行生產資料所有制上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在上層建築領域則是集中在社教運動的性質、主要矛盾及運動的重點和方法上,表現在要不要通過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建立社會主義上層建築。這是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還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生死攸關的大事。

正是因為這樣,毛澤東和劉少奇等人之間的鬥爭並非權力之爭,更不是個人恩怨,而是關係到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還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主義之爭。毛澤東和劉少奇在社教運動的性質、主要矛盾及運動的重點和方法上出現分歧以後,毛澤東認為劉少奇不適宜於再繼續做黨的接班人了。以當時毛澤東在黨內的權威和地位,變動劉少奇的接班人位置並不困難,這在後來八屆十一中全會上就表現了出來。但是「黨內鬥爭,反映了社會上的階級鬥爭。」在社會上存在階級鬥爭的情況下,黨內兩條路線鬥爭的出現是具有必然性的。「這是毫不足怪的。沒有這種鬥爭,才是不可思議。」劉少奇不過是社會上的資本主義勢力在黨內出現的人格化代表而已。即使變動了劉少奇的職務,還會有別的什麼人再次出現。要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就要改變黨內資產階級產生的社會基礎,使以工農大眾為主體的人民群眾能夠主動行動起來,踐行民主權利,形成制約黨內走資派的強大力量。文化大革命就是毛澤東領導全黨進行反修防修,鞏固無產階級專政,防止資本主義復辟,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

在毛澤東領導下,文化大革命取得了偉大勝利。但是在毛澤東去世后,黨內反對文革的勢力乘機聯合起來,發動了懷仁堂事變,對文革陣營領導人實行了「斬首行動」,隨後否定了毛澤東的文革路線,實行了改革開放路線。其實,改革開放路線就是文革期間批判的劉鄧路線。如果文革路線是正確的,那麼改革開放路線就是錯誤的;如果改革開放路線是正確的,那麼文革路線就是錯誤的,二者必居其一。改革開放的所謂「正義性」是建立在文革「非正義性」基礎之上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肯定文革,必然會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因而改革開放后,對文革的全盤否定和徹底否定是具有必然性的。

改革開放的四十年,就是從實踐中對這兩條路線驗證其真偽的時期。

改革分為農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一九七九年後進行的農村改革,解散人民公社,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即包產到戶),雖然由於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以及收購政策的調整,農民的生活狀況一度獲得改善,以前的社隊企業(即人民公社解散后的鄉鎮企業)由於慣性的力量又增長了幾年,一度佔了中國工業產值的半壁江山,但是卻成了農村工業發展的迴光返照,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最終被破產私有化,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遭到毀滅性破壞,「三農」問題成為揮之不去的魔魘,籠罩在農村的上空,造成了城鄉之間的嚴重斷裂。

隨著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的破產,以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為服務對象的工業基礎嚴重動搖。這個時候匆忙實行的「撥改貸」和「利改銳」打亂了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運營的環境,對於計劃經濟的實行無異於釜底抽薪。一九八五年開始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物質刺激、資金掛帥、承包經營、減員增效成為搞活全民所有制經濟的靈丹妙藥。當時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時候,沒有任何一個中央領導人會想到十年以後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會大面積破產。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全民所有制企業出現全行業虧損,最終打著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幌子,引入私人資本,實行產權改革,開始了大規模的私有化進程。先是消滅中小企業,而後是大中企業,最後是關係國家經濟命脈的企業。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急劇萎縮,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迅猛發展,在國家經濟中兩種經濟成分已經攻守易形,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喪失了國家經濟中的主體地位。

隨著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急劇變化,廣大工農群眾也由國家主人變成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勞動者,社會主義制度面臨被顛覆的嚴重隱患。住房商品化、醫療市場化和教育產業化,涉及民生的這三大改革,將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工農群眾享有的福利保障制度剝奪待盡,成為壓在工農群眾頭上的三座大山。在他們失去固定工作變成雇傭勞動者的同時,又將沉重的生存負擔壓在了他們的身上。他們創造了社會的財富,卻沒有能夠享有應得的成果,反而被視為「弱勢群體」、「低端人口」,政治、經濟及生存權利遭到嚴重破壞。

我們再來看一看開放狀況。其實,孤立地、抽象地談論開放是沒有意義的。開放的目的是要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提高民族經濟的競爭力,是要利用外資而不能被外資所吞併。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折戟運十飛機,砍掉紅旗轎車,停止晶元研製,造成了今天航空工業、轎車工業和信息工業的嚴重落後。中國航空飛的是外國飛機,轎車工業則是外國品牌獨霸天下,信息工業「缺芯少魂」,產業安全受制於人。由於決策者秉承「造不如買」的買辦路線,錯誤地提出「以市場換技術」的方針,致使中國開放的二十八個產業中,已經有二十一個產業被外資控股,讓出了市場卻沒有能夠換來技術,反而喪失了產業的控制權。現在又全面放開了製造業,取消外資入股中國銀行、證券、基金、保險等金融行業的股比限制。這種不設防的開放已經成為危及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嚴重隱患。

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實踐,就是對毛澤東的文革路線和劉鄧路線進行的檢驗。在劉鄧路線的指導下,文革路線被全盤否定和徹底否定以後,我們不幸地看到文革所要防止的東西已經在中國大地上捲土重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大面積破產,人和人之間平等友愛的關係被商品交易關係所取代,按資分配顛覆了按勞分配原則,工農群眾由國家主人變成了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勞動者。他們創造了勞動果實,卻被中外資本家奪走,生活愈發艱難,許多家庭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包袱。社會上出現了尖銳複雜的階級矛盾和鬥爭,中國經濟的半殖民化程度嚴重。歷史的發展,已經對兩條路線作出了評判。如果說文化大革命的實踐是從正面驗證了繼續革命的理論,那麼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實踐則是從反面對繼續革命的理論做出了有力的論證。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6 個評論)

回復 yongbing1993 2025-2-20 23:01
文革被走資派最大頭子鄧小平全盤否定后的中國社會演變成什麼樣子了呢?是對工農兵有利呢?還是對走資派權貴有利?在走資派鄧小平設計的特色中國體制,最令群眾憎恨的就是貪腐橫行、無官不貪。但豈不知,貪腐只是這個犯罪群體中最末端的分贓方式,是最不入流的一種分贓方式。而權力集力世襲,資源家族化,國有資產流轉入權貴家族,福利等級特權制,貪腐。前面四種無論那一種方式都比貪腐收益大,安全度高,對社會危害也更為酷烈。
回復 yongbing1993 2025-2-20 23:02
在走資派鄧小平設計的特色中國體制中,目前,權力階層利益分配方式有:《權力集體世襲》

《權力集體世襲》:

權力場是封閉的,掌權者就是利益分配者。目前,有目共睹的一個現象就是,長老的兒婿是長老,將軍的子女是將軍,部長的子女是市長。從上到下,權力集體世襲無處不在,甚至於一位鎮長,百分之九十,他的父母或岳父母,就是縣級老領導。正如楊繼繩先生在《集體世襲與權力場》一文所說,「當今,那些父兄是高官的人,進入官場,就會飛黃騰達;進入商場,就會財源湧進。政府機關、外國公司、大型的國有和私有企業,也爭先恐後地吸收高幹子弟,並給於高位高薪。」

「政治家族」在當地相當普遍,佔據了各部門的重要職位,令人觸目驚心,僅僅一個縣就可以梳理出21家政治「大家族」,140家政治「小家族」。權力集體世襲,如處級、科級幹部中家族長輩,幾乎都曾經做過同等級別或更高級別的官職不說,就算是一些事業單位,只要掌握一點權力的,其子女親屬也都在同一系統,或被其他事業單位吸收。

2016年,中國工商銀行巡視整改情況通報中也提到這一近親繁殖現象,「總行管理的691名幹部中,有220名幹部的配偶、子女共240人在系統內工作」。權力集體世襲的後果是階層固化,貧民子弟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而是輸在血緣上,輸在精子或卵巢上。

而權力階層還公然以「紅色基因」、「紅色家風」試圖將其合法化,迫使整個社會認同這種集體世襲,讓人們崇拜權力與血緣傳承,而漠視法律與秩序,因為現實無數次地告訴他們只有權力才是唯一規則。 「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絕不僅僅是妄語,也是他們幾代人數十年精心布局的「藍圖」。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走資派鄧小平陳雲就說過「還是我們自己的子弟靠得住,不用擔心將來會有人挖我們的祖墳。」他們的布局一直都是子女接班。習近平的發跡史,有那一步 不是靠的他老爹?其老爹死了,但「紅色基因」在啊。

《 外參》月刊曾披露,文革後走資派八大老掌權,他們有一不成文的協定,對已去世的元老,隆重安葬;還健在的,官復原職,對其子女,也安排適當工作,其中有從政意願者,至少安排一人為省部級職務。沒有直系子女的或者直系子女實在不好安排的,就要用變通辦法,安排其女婿、兒媳、侄子侄女,乃至孫輩。

如今看來,這種權力集體世襲,不僅是走資派特色中國封閉權力場的必然運行邏輯,也是他們有意如此安排。走資派鄧小平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究竟設計了些什麼?讓少數人先富。再通過私有化,將全民資源家族化。同時,在官場和財富分配上採取各階層世襲固化手段,實行新型「種姓」統治。在實行「先富帶動后富」的欺騙性經濟發展帷幕下,又通過高稅收和金融手段(如通貨膨脹、房地產等「剛需」)進行一輪又一輪的搶掠,弱民、疲民、愚民,讓大眾始終在生存線上掙扎。
回復 yongbing1993 2025-2-20 23:02
在走資派鄧小平設計的特色中國體制中,目前,權力階層利益分配方式有:《資源家族化》

《資源家族化》:

全民資源被家族化是分贓模式中的第二大惡。

正如前文所說,他們通過所謂開放和改革對國有資源全民資產進行了公開的掠奪,依據掌控權力和資本的大小對某一個領域實行業壟斷。 按照正常邏輯,國有企業所得必然是全民所有,其收益要用於公共服務或者分配給全體國民。實際上,國民從來沒有從中獲得一分利益。

相反,這這些國有企業在他們的壟斷經營之下長年「虧損」,還要通過中央補貼的方式再次從全民手裡掠奪財富,而他們自己家族一個個卻從中獲取巨額財富。 有學者憤慨地發出疑問:中石化的茅台酒,你我喝到了嗎?中石化的利潤,你我分享了嗎?虧損的時候,沒酒可喝需要補貼的時候,國企才是全民的;盈利的時候,有酒可喝的時候,就是控制人的工具了。

國有資產在經過託管之後,就從名義上的國家和全民所有,流失到管理者的小圈子的口袋裡去了,成為國企高管和少數官員的私有利益。正如走資派鄧小平的二代兒瘸子所說的,中國擁有萬億以上資產的至少又17家,上千萬資產的至少50家。而他們還公然宣稱自己的成功「除了能力之外資本為零」。

早在2007年,據《當前社會各階層經濟狀況》研究報告披露:500萬擁有千萬元以上財富的人(含億萬富翁),其背景基本來自三個方面: 1、黨、政、軍高幹子女親屬,佔90%以上;2、依靠港、澳或國外親屬資助,約5.5%;3、自身經營有方又遇到良好機遇者僅約4.5%。可以想見,通過近10年的房地產、貨幣超發、金融及股票等方式的洗劫后,如今的財富分配又是一個怎樣的局面。馬雲、王健林等超級富豪在這些家族面前都不過是小馬仔。這樣的資源家族化分贓又豈是貪腐所可以比擬的?
回復 yongbing1993 2025-2-20 23:03
在走資派鄧小平設計的特色中國體制中,目前,權力階層利益分配方式有:《國有資產流入權貴家族》

《國有資產流入權貴家族》:

中國國有資產私有化的過程中,無處不在地充斥著將國有資產流入權貴家族。他們一手掌控公權力,一手掌控銀行,利用國有資本(銀行)在私有化過程中將國有資產納入囊中,自己一分錢都不用出,就獲取了巨額財富。人們常常可以看到,在私有化過程中,權貴家族通過直系親屬或親近,又或者通過扶持具備經營能力的商人代持,輕易地從銀行貸出數千萬資金,便能將幾十億上百億的國有資產收購,然後在重組上市,瞬間便成為市值數千億的企業。

而這樣的資本運作,對與沒有權力背景的商人來說,即便有錢,也完全沒有機會入局。「趙家人」與「門口野蠻人」之爭就令無數人目瞪口呆,級別的鯨吞遊戲。難怪作為馬仔的徐明,平西王雖以重罪之身卻還不屑地說:「他是什麼身份?跟我不是一個層次;比他牛、比他檔次高的人我認識的多了,輪不到他。」作為權貴家族,根本不用向人索賄,能收別人的孝敬,那是表明認可你是他圈子裡的人,他們也確實可以自豪地宣稱「兩袖清風」、「乾乾淨淨」。
回復 yongbing1993 2025-2-20 23:03
在走資派鄧小平設計的特色中國體制中,目前,權力階層利益分配方式有:《福利等級特權制》

《福利等級特權制》:

這是以級別享受特殊待遇的等級制度。在此,以就醫療而論。據中科院幾年前的研究數據顯示,公共醫療費用中,有80%是用於850萬廳局級以上黨政幹部(中科院調查報告);另據監察部、人事部披露,全國黨政部門有200萬名各級幹部長期請病假,其中有40萬名幹部長期佔據了幹部病房、幹部招待所、度假村,一年開支約為500億元。僅有的醫療衛生資源,也向一般的黨政幹部公務員群體傾斜,看病拿葯有「分級制度」,級別越高的,得到的醫療服務質量越高,藥品供應也要越好,而普通老百姓繳納了醫療保險,卻連基本的醫療都難以保證。剖腹自療、鋸腿求生或自殺以免連累家人的例子不是個別!中國人民大學周孝正教授說:省部級以上的高幹病房,一旦進入生命維持系統,一天的費用是20萬,一年就是7000多萬。國家的醫療資源大部分被金字塔頂端用掉了,所以全民免費醫療遙遙無期。除了醫療之外,像教育、養老金等等方面的等級、特權,在此就不一一細說了。
回復 yongbing1993 2025-2-20 23:04
在走資派鄧小平設計的特色中國體制中,目前,權力階層利益分配方式有:《貪腐》

《貪腐》:

貪腐橫行是走資派特色政府無法避免和消除,腐敗和對社會的掠奪是與走資派的政治結構共生共存的。權力來源於誰就必然效忠與誰,反之,對於上位者來說,誰能給他帶來利益,他就給誰權力。在這種利益鏈條下,下級必然要向上級輸送利益,而下級只有向更下面的人要利益,最終所有後果由無權者承擔。有官員說:「你們以為只有我是貪官?誰不是貪官?你們能說出一個我這個級別的人不是貪官的嗎?全中國我這級別的,有一個不是貪官的嗎?中國不就是腐敗提拔腐敗,貪官查貪官,腐敗分子反腐敗嗎?這個還要我告訴你們?」還有官員說,「中國這種體制,鬼都會腐敗。」他們正道出這個體制官員生態的本質。這種通過收受賄賂的貪腐行為,不僅僅是個人的貪婪,而且也是表現效忠的必要手段。如官員說:「一個幹部要是不貪,不色,誰敢相信你,重用你?你工作乾的再好也沒有用」。

當然,貪腐與前四種分贓方式比起來,是最末端的方式,它不僅在官場爭鬥中有被政敵利用的風險,而且畢竟在明面上不能像前面那樣披上合法的外衣,所獲利益與之相比也是九牛一毛。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9:4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