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資派發展經濟透支了300年
轉發《中國發展40年經濟,透支了300年的資金》
文章來源: 看新聞 於 2023-04-06
據內部人士透露,中國40多年來的驚人發展速度,實際上是依靠巨額債務積累而實現的,相當於在這短短的40年時間裡,提前消耗了300年的資金。曾擔任全國人大財經委法案室主任長達18年的朱少平,在去年9月的一次公開演講中表示,中國國內總債務高達650萬億人民幣,其中政府債務達到319萬億人民幣,企業債務193萬億,居民債務138萬億人民幣。
觀察美國的數據,該國曆經200多年的發展,聯邦政府加地方政府的總負債未超過34萬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為200萬億。然而,中國政府僅在改革開放的40年間,中央和地方政府負債已高達319萬億。看起來,中國40年的負債規模已超過美國200年負債的總和。
如今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中國城市中嶄新的基礎設施、宏偉的新機場、各大城市的摩天大樓和現代化基礎設施,皆是通過中國各級政府的借債實現的。這些建設項目要麼由地方政府借款實施,要麼由當地企業承擔債務進行建設。
根據全國人大的數據,中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債務總額達到319萬億人民幣。債務與GDP的比例高達1:2.798,遠超美國的1.1875。
根據公布的數據,2022年,至少有70%的省級政府,最多可能達到90%以上的省級政府,在把當年所有可借款的額度,都借出來之後,還是無法支付已經負債的債務利息,更不用說本金了。面對這一局面,中國央行開始印鈔,各金融機構則通過加槓桿向地方政府及其附屬機構貸款。不過,這樣的操作帶來的後果,是相當的恐怖。
今天我們主要來看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這些政府有兩大基本的財源,一個是當地的賣地收入,一個是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那麼地方政府是怎麼用這兩大塊來借錢的呢?
2016年中央政府規定,不允許地方政府用沒有經過一級開發的土地,去銀行進行抵押貸款了。但是之前,地方政府大量進行這種操作,中央政府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原因就是因為地方的稅都上交了中央,為了讓地方政府有資金進行投資建設,對這種踩紅線的事情,就沒有嚴加管理。根據知乎上的計算,這類貸款累積到現在,數量已經達到了100萬億元。
那麼地方政府用土地抵押借來的貸款和利息,最後都是怎麼還上的呢?這就要談到依靠賣地的收入了。地方政府擁有土地,土地招拍掛轉讓,得來的收益,進了地方政府的賬戶,可以被用來還銀行貸款的本金和利息。因此說,土地能不能賣出好價錢,是地方政府能不能還上銀行貸款本息的關鍵。
問題是最近幾年房地產市場需求下降,地方政府的土地招拍掛出現了底價成交和大量流拍的現象。按照中國土地招拍掛的規則,一旦出現流拍,就要降價拍賣。土地幾次降價后,也會導致原來抵押土地的評估值跟著下降了。這就影響到了,地方政府當初和銀行簽的貸款合同。銀行發現地方土地估值下降,就會要求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抵押物,如果地方政府不能滿足到銀行的要求,就會被要求提前歸還本金和利息。這很讓地方政府很頭疼。
怎麼辦呢?市場上沒有開發商願意買地,那就讓政府全資擁有的城投公司上陣吧,讓城投公司或者當地的國有開發商,參與土地的競拍,保住土地的價格。這樣地方政府有了買地的收入,歸還欠金融機構本金和利息就沒問題。
但是城投公司也缺錢,為了能買地方政府的地,就發行了城投債借錢。地方政府發行的公債,也可以注入城投,來購買地皮,而且地方政府的債券息低到4%。
城投公司買了地之後,如果要開發新房,那麼新房的價格就不能下跌,這樣才能保證城投公司能收回建設成本,還能有餘力去歸還城投債,還能有餘力購買政府的其餘的土地。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各地政府紛紛出台了限制新房價格下跌的政策,此外中央財政也要求金融機構,向地方政府提供貸款,購買地方政府關聯公司建設的新房,保證城投公司能還上城投債的利息,接下來還能購買地方政府的土地,地方政府也能還上欠金融機構的本金和利息,這個運轉的鏈條就不會斷了。
如果這些買下地方政府地皮的城投公司,不開發這塊地,2年之後,地皮就會被政府收回。政府再推出新地皮,城投公司就繼續買地,也是通過發城投債,獲得買地的資金。這樣下去,城投公司每次都少了一塊地皮的錢,地方政府債和城投債越積越多。
在中國的知乎網站上,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對中國城投公司的負債規模進行了估算,最低的數值是60萬億元。如果把城投公司發行的商票,把沒有公示的擔保和很多隱形的東西都計算上,僅僅中國各地區的城投公司,負債就可能超過100萬億。
地方政府另外一部分收入來源,是中央財政的轉移收入,大部分也是中央政府通過赤字或發債獲得的。赤字就是央行把錢印出來,借給中央政府的錢,理論上這筆錢中央政府是要還給央行的。發債就是中央政府發行國債,比如特殊國債,專項國債,目的是向社會上的金融機構和社會大眾借款。中央政府拿到了借來的錢,轉移支付給地方政府。因此地方政府的這部分收入也是借來的。
現在中央銀行開動了印鈔機,但是也不敢印太多,人民幣別看不能自由兌換,它也是國際貨幣體系的一員,印多少錢必須通告,哪能隨便印錢?但是中國的金融機構,可以對負債施加槓桿。
中國負債的槓桿放大相當可怕,舉個例子,某城投公司A,用自己下面的土地經過評估做了抵押,向B銀行借了流動現金,這份抵押土地的已經出現的借條,可能又會在銀行的主導下,由A城投公司和B金融機構共同,向C投資信託公司發行信託基金,然後C投資信託公司發行的信託基金,又會被當作發起人資金,再發行股權私募基金D。
城投公司僅僅是對這個土地進行了評估,然後進行抵押,但是卻從這麼多的來源,獲得了資金,這個就叫槓桿。
通過槓桿放大借來的資金,投到社會上,可能會被用來購買產品,購買服務,雇傭人員,等於是活躍了社會的經濟,產生了繁榮的景象。不過從另一方面說,如果城投公司A,不能從活躍社會經濟的最終收益中,拿到本金和利息的收益,就會導致借給他錢的B銀行存款人,C投資信託公司的投資人,D 股權私募基金的投資人,他們的資金就會遭受重大的損失。
前幾年習近平還沒有完全獨裁的時候,中國高層也看到了主動借債的瘋狂發展模式帶來的恐怖結果,當時國務院最大限度的推行降低風險,降槓桿。採取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利用股市解決這個問題,把所有可能產生槓桿風險的公司,地方政府涉及到的企業,金融機構涉及到企業和個人,都通過股市解決。
中國股市當時有大量的IPO直接融資,幫助企業把把貸款還了,把發的債還了,負債的槓桿降了下來,很多沒有暴露在公眾視野中的隱形槓桿,都降了下來,這也是中國股市一直跌的這麼厲害的原因,發展這麼多年的股市,從最高的6000多點到現在的3000點,全世界都沒有過的奇景,就是因為直接融資都去還債,降槓桿了。
但是相對於已經650多萬億的龐大的負債市場,這些降槓桿的方式和手段現在能實施的,算是杯水車薪。
面臨需要還得債越來越多,中共就拚命的放貸,把全社會所有能夠用的資源和信譽,都換成錢還債。而且很多城投公司借債的時候,讓地方政府把能抵押的,能擔保的東西都抵押出去了,地方政府不僅是地下管道,連大樓都已經全抵押貸款出去,很多中國的地方政府實際上就是個空架子。對此,銀保監會去年年底發布了文件,防止地方政府把整個城市的水管電網等所有基礎設施都抵押掉。只是已經遲了一步,從公開的資料查詢,中國地方政府已經把所有能抵押的東西幾乎全都抵押了。
中國以前特別害怕的內保外貸的借貸方式都開始用上了,內保外貸借貸方式就是允許房地產境內的擔保在境外進行融資,這比銀行貸款恐怖的多,內保外貸是曾經 讓中國的金融體系吃過大虧,現在竟然能開放,就能想象到現在借貸的瘋狂。
這樣做的結果從短期看,會緩解一大部分經濟發展的風險壓力,部分緊急用錢的地方確實有資金來了,確實也能把槓桿降了。但是從長期看,中國改開40年,都看不到一個真正的任何的,具備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型,讓這個社會的經濟持續運轉下去,除了外貿出口,任何能給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動能的,真正的有實力的支柱型產業,統統都沒有。沒有美國的高技術產業,沒有英國歐洲的傳統商業。
這個國家40年的發展都是在透支未來,各地方政府把所有能夠賣的土地都賣掉了,不能賣的土地也抵押掉了,所有能夠用來抵押擔保借錢的,都抵押了,把所有借的錢也全借了,所有借錢的方式都用盡了。這些資金,流向了中國政府統治的社會,造成了虛假繁榮,中國政府給他起了個好名字,叫通過投資拉動經濟發展。但是這裡面實際上只有投資,沒有拉動經濟,拉動的是所謂的繁榮,並沒有形成任何能保證14億人口生存發展需要的相關產業。
把西方能夠拉動經濟發展的產業,拿過來對比對比,就會發現中國沒有形成像樣的產業。中國軟體行業行嗎?不行,汽車行業整體行嗎?不行,民航產業整體行嗎?不行,網際網路產業整體行嗎?不行。人工智慧產業行嗎?不行。精密機床產業行嗎?不行,遍布全世界的金融領域,中國發展的行不行,也不行。
沒有能還債的產業,中國各地方政府就必須想辦法延期債務,因此銀行系統的資深人士,已經上任了若干城市的副市長主管金融。這些新的副市長,在銀行業有人脈關係,有資源關係,將會儘可能地,對地方政府持有的負債進行展期和重組。然而,這也只是把還錢的日期往後推了。
假設地方政府真的還不了債了,中國現在的金融機構也是沒有任何辦法的。持有地方政府債務,城投債和隱形債務的,往往是地方的銀行,證券,保險,信託公司的小額貸款公司,面對這些債務在未來可能的違約,央企和國資背景的大量機構,基於風險評估,正在瘋狂拋售這些金融機構的股權。這些地方的小型金融機構,未來的厄運幾乎是沒有挽回餘地,如果倒閉和重組,最終會有大量的儲戶,和投資人的錢拿不回來。
說實在的,別說(走資派特色政府的)中國共產黨這種超級無能的執政團隊,就是整個地球上其他所有現存的統治團隊,面對中國用40多年挖掘起來大坑,都不可能提出任何更好的解決方案。2023年習近平如果沒有可能讓中國進入戰時經濟,實施全面的軍事管理,那他就只能通過瘋狂的印錢,來做破產前的最後掙扎。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news/68e29ede-40dc-466b-ab3b-246deb284e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