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首創新生事物《工農兵大學生》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4-12-13 22:4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首創新生事物《工農兵大學生》








新中國毛澤東時代《文革》中,在大眾教育上的首創新生事物《工農兵大學生》。這是人類社會大眾普及教育中的首創。由於被走資派鄧小平篡權復辟資本主義改革開放私有化后,被強行扼殺在搖籃里。

1970年—1976年,在中國,「工農兵」和「大學生」被聯結在一起,這兩個本來沒有必然聯繫的辭彙一經結合產生了驚人的「化學反應」,一場前所未見的高等教育模式成為事實,大為推廣,許多人還沒有來得及體會就被強行貼上了工農兵大學生的標籤,他們別無選擇 。 「工農兵大學生」的歷史雖然只有短短的七年時間,但是它卻對當時的經濟發展、教育理念及個人命運等方面影響深遠。雖然在許多重要崗位上不乏他們的身影,然而,他們始終都被認為是特殊時代的產物,這個陰影甚至深深地烙在了每個「工農兵學員」的心中。

1970年-1976年,在中國,"工農兵"和"大學生"被聯結在一起,這兩個本來沒有必然聯繫的辭彙一經結合產生了驚人的"化學反應",一場前所未見的高等教育模式成為事實,大為推廣,許多人還沒有來得及體會就被強行貼上了工農兵大學生的標籤,他們別無選擇。

"工農兵大學生"的歷史雖然只有短短的七年時間,但是它卻對當時的經濟發展、教育理念及個人命運等方面影響深遠。雖然在許多重要崗位上不乏他們的身影,然而,他們始終都被認為是特殊時代的產物,這個陰影甚至深深地烙在了每個"工農兵學員" 的心中。

一位工農兵學員曾寫到:"時下流行寫回憶錄。坊間林林總總的網站里,'大學歲月'一欄往往是很熱門的。它意味著友誼,青春,熱情,理想和驕傲。大學生活幾乎是所有過來人最值得懷戀的一段經歷。畢竟,在中國這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貧困落後的國度,長期以來大學生都是非常稀罕的'天之驕子'。他們有值得驕傲的資本,當然也不怕向人炫耀。如果把中國近一個世紀以來的大學生劃分為: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文革"時期和改革開放以後至今的四個階段,我們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為什麼幾乎完全看不見"文革 "時期大學生--'工農兵學員'的回憶文字?"

直到今天,人們對那段歷史的評述仍然是眾說紛紜、褒貶不一。歷史,永遠是一筆財富,不管是令人心酸的還是帶來榮耀的,而要得到這筆財富,其前提之一就是正視它。劫難需要記住,生活則需要感恩。對於一個時代來說是這樣,對於我們同樣如此,也許這就是我們記錄的理由。

專家說:"現在衡量和選拔人才的唯一標準就是分數,高考錄取,都是按成績一分一分地順著從高往低排,差一分都不行!但是,一次考試、一分之差真的就差很多嗎?"他搖了搖頭,"現在動不動就是公平、公正,整個社會的神經高度緊張,已經脆弱到不太正常的地步了,學校還能有多大的空間來自由挑選人才!"

改變"一考定終身"的現狀高考指揮棒將從"應試"轉向"素質"

有關人士指出,對於"以面試結果為錄取依據",雖然有質疑聲,但對於改變高考這座"獨木橋""一考定終身"的現狀,其積極意義不容忽視。

"高分人才並不等同於高素質人才,應試教育培養不出全面發展的學生,創新能力更無從談起。自主選拔錄取改革實現了高等教育在人才選拔與人才培養理念上的對接。"秦紹德說,此次改革的意義就在於變高考這個"應試教育的指揮棒"為"素質教育的指揮棒",最終培養創新人才。

"高校自主招生在國外已經非常普遍了,實行筆試和面試結合的方式也很多。每個學校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加試,自行確定錄取的標準。"華東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韓映雄坦率地說,高校之間的辦學特色和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根據自己的特色和辦學模式,通過自行招生選拔人才、培養人才,十分必要。

高校自主招生並不是滋生腐敗的沃土,招生過程的公平性、公正性將成為學校的"招牌"。上海對外貿易學院黨委副書記樓巍也對兩校實行的自主招生改革持肯定態度。他認為,對於一個新生事物不能求全求美,要寬容對待。既然兩所高校在自主招生錄取時有嚴格的制度加以保障,就應該相信它們。這對於現行高招體制來說,無疑是一大進步。

1965年7月的一天,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的西趙村,突然傳出一陣"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在人們的疑惑中,一個消息傳來了--村東頭李家的孩子李榮欣考上了高中。這則消息對兩千多人的西趙村來說,實在不平常。這個位於河南省沙河邊上的小村莊,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十幾年的時間裡,總共才出過兩名高中生。

李榮欣(70級工農兵大學生):我們村子包括我一共只有三個高中生,那段時間,好多人說這孩子肯定有出息,說了一些祝福的話。

高中生,在當時的中國人眼裡,絕對屬於知識分子一類的人。

1949年,新中國剛成立時,全國在校高中生僅7.1萬人。1952年高中生人數才達到14.1萬人。據統計,1952年,全國每萬人中中學生人數僅為55人。這樣低的比例,使大學招生計劃都受到限制。政府不得不下達指標,禁止各單位自行到中學招工,擴大助學金髮放。同時努力爭取95%的高中生能升入大學。但是即使達到了上述要求,還需要從黨、政、軍中抽調兩萬名青年知識分子補足應屆高中生的升學差額。

應當說中國在50年代,雖然當時都有高考。但是有一度是中國高中生比較少,大學生源不足。一度甚至要犧牲很多調干生來補充大學生源。

由於大學招生人數超過高中生的畢業人數。那個年代,高中生基本都能升入大學,而高中生的素質普遍也比較高。這時的教育界偏向蘇聯式的精英教育,它強調少數人享受教育,培養出類拔萃的專才。並從高等院校、專業學校入手,按層層選拔的方式為國家挑選有用的人才。高等院校和中小學形成了金字塔的形式。從某種程度來說,這種做法保證了生源的質量,使有限的教育資源得到了最大的開發和利用。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2:1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