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教育關乎每一個國家的發展大計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4-12-5 03:0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教育關乎每一個國家的發展大計






教育關乎每一個國家的發展大計,一個國家的人才儲備越多,這個國家的潛在發展力也越強。新中國在剛成立之初,毛主席就語重心長的對教育部長馬敘論說道:

「新中國剛成立,打了這麼多年戰爭,也是許多年輕人在適齡的時候得不到教育,現在國家安穩了,教育你得抓好。」

毛主席十分重視國民教育,1949年,中國文盲佔到全國人口的八成之多,許多群眾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全。為此,新中國逐步開始了掃盲行動,為了提升國民教育素養,毛主席也曾多次去北京各大中小型學校視察,並提出指示,適齡兒童青年應該進入學校接受教育,而不是把這些黃金時期都用來賺錢養家,同時政府也要主動幫助適齡群眾有機會讀書。

從1949年開始,一直到本世紀中後期,中國的文盲率從80%逐步降低到20%左右,而文盲的逐步減少,伴隨而來的就是各行各業的人才不斷充實,新中國開始朝向健康形勢發展。

毛主席抓教育第一步,從掃盲開始,他指出教育是國之根本,各地政府要協助教育部門做好掃盲行動;掃盲行動並不是掃除盲人,而是掃除文盲。幾十年的國家動亂致使無數群眾活著只為了生存,對於精神層面的追求,群眾們不敢想,也不能想,他們認為只要能活著就十分不易了,除此之外,哪裡還有閑錢去送孩子讀書。

另外,舊中國的私塾和新學堂教育收費極其昂貴,一個孩子從小學教育讀到大學教育,至少得花費非常龐大的一筆開銷。為此,舊中國的教育事實上只是為了達官貴人、富商地主們服務,因為他們有錢,出得起昂貴的學費,而窮苦大眾即便想送孩子們去讀書,都心有餘而力不足。

那麼,搞教育第一大攔路虎就是文盲率,先不談其他的,首先群眾們得識一些字,會簡單的計算數字吧?然而,識字、算數這類最基礎的教育內容都難倒了許多的群眾,由此可見,新中國剛成立之時,國內文盲群體是極其龐大。

那麼,毛主席是如何進行掃盲行動呢?掃盲行動首先要從幹部、黨員著手,毛主席要求所有幹部、黨員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如果幹部黨員都是文盲,那麼,其他有文化的黨員幹部們就帶著他們利用休閑時間學習,什麼時候會識字會算數,才算合格。

於是,大到中央小到各地鄉鎮政府,紛紛成立了掃盲突擊班,突擊班的老師都請的是當地的老師或者是單位的大學生,由他們來教導政府的公職人員。

可以說,政府公職人員是掃盲行動的第一步,在掃盲突擊班的教導下,公職人員文盲率開始快速下降,許多大老粗幹部開始變得有文化了,並且隨著文化教育的深入,各地政府的面貌和風氣都煥然一新。

那麼,公職人員和黨員的掃盲行動取得了較好的成果,接下來就是讓幹部、黨員深入基層,親自帶著農民們學習知識,這就是有名的幹部下鄉扶貧行動。雖然名義上扶貧,但是實際上卻是來教導農民識字算數,一些地方政府專程請來了一些農業專家,讓他們幫助老百姓搞好農業生產,而農閑時候,就帶著大家學字認數。

那時候的中國農村以大隊為單位,每個大隊都配備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黨員,由他們帶領大隊的農民們學習文化。短短几年時間,中國的文盲率開始逐步的下降,甚至許多農民不僅學會了基本的算數寫字,就連說話都開始變得有文化了許多。

而毛主席對掃盲行動的評價是「群眾們學好文化,受益終生,學不好文化,很大程度就是老師的問題,我們的農民同胞都是艱苦過來的,他們明白和平安定得來不易,所以,他們很珍惜,搞教育,不是做面子工程,關鍵是要落到實處。」

抓教育的第二步,做好適齡孩子上學,現代適齡孩子上學是國家規定,社會需求,這一點政府和家長都是早已達成共識。然而,在早期的中國,適齡孩子上學可沒那麼容易,因為教育成本太高,直接導致了學費較貴。也因此這使得許多家長都沒錢把孩子送入學堂。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毛主席曾經一針見血地點評如今的教育:

「老百姓們為什麼不願意把孩子們送入學校呢?不是捨不得花錢,而是我們國家教育成本太高了,這導致了學費降不下來,我們中央政府每年撥的錢,看起來數目不小,但是咱們中國有多少學校,少說也有近萬所,這些錢撥下去,學校拿不到多少,學校還得付老師工資,所以這也導致了他們不得不收費高,因此,群眾們掏不出錢給孩子上學。那麼歸根結底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覺得就是我們國家太窮了。」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內一窮二白,政府經費有限,撥發到教育部門的資金都不高。於是各地學校為了生存下來,只能夠提高學費。

然而,廣大的貧苦群眾哪裡交得上那麼多錢送孩子讀書,特別是農村,與其送孩子上學,還不如讓孩子早早地承擔農活,為家裡分憂。

群眾思想觀念和政府的無奈,也導致了即便國家喊發展教育,但是,學校每年招生的人數卻並不多,這不怪學校,也不怪家長,只能說我們國家還沒有實力讓孩子免費讀書。

不過,即便國家財政十分緊張,毛主席每年都要求財政對教育經費要逐步增長,不管國家經費再怎麼短缺,借錢都得把教育搞起來。在毛主席的倡導下,新中國的教育經費每年都在上漲,而上學的孩子人數也是每年不斷提升。國家所打出的讓適齡孩子都讀書的口號,正在逐步變成現實。

毛主席抓教育第三步:做好大學教育,大學是國家專業領域人才的搖籃,大學教育關乎社會人才結構的穩定。而對於大學教育,毛主席十分關注,甚至親自批複教育部門:

「搞大學教育就不要怕花錢,我們國家需要大量的人才。現在雖然高校面臨著師資力量的短缺,這只是暫時的,我們大學要敢把學生送出去留學,讓他們學習外面先進文化,等他們回國了,就是國家棟樑之才」。

新中國初期的留學熱,想必大家都未曾知曉,那時候中國各大高校,每年都挑選出一些學子,由高校出錢,讓他們出國留學,於是這就形成了一股高校留學熱。當然了那時候的留學熱和現代的留學熱區別很大,早期的留學熱更多的是國家親自出錢讓大學生外出學習,而現在的是家庭出資讓孩子留學。

毛主席一直認同辦好大學教育就是辦好國家教育,大學生對口的是未來中國先進人才,如果不重視對這些青年的培養,那麼中國何談未來?僅僅清華大學,每年都要向國外輸送幾十人以上的留學生,讓他們在蘇聯、美國、歐洲國家的高校學習。並且大學對這些留學生畢業去留沒有過多要求,如果畢業后想要回來,那國家伸開懷抱。

如果畢業了想留在其他國家搞科研,那麼國家也支持學子的想法。這一點也是毛主席所提倡的,他認為教育最根本的改變就是青年思想改變,留下和回國都是青年們自己的想法,這一點不可以過多干涉,不回來有不回來的好處,因為國外的科研環境較好,如果回國反而會阻礙了一些高素質人才的發展成材。

當然了回國自然更好,國家百廢待興,急需大量的高素質人才的加入,有他們的加入也讓中國的民族復興有了更多的底氣。所以做好大學教育,躬耕於高素質人才培養是毛主席一直提倡的理念。

教育的深刻性,毛主席是深有體會。出身農民的毛主席,早年差點就讀不成書。因為那時候讀私塾和新學堂所需要的費用太貴了,而毛主席的家庭雖然稍微富裕一些,但是承受一個孩子念書,這對家庭而言也是極大的負擔。毛主席的父親曾打算讓三個孩子都從事農活,只要養活好自己,繼承家業就足夠了,並不指望靠著他們飛黃騰達。

而毛主席之所以能夠得到求學的機會,很大程度還是親戚求情的功勞,再加上毛主席表示生活費用由自己來賺,父親只需要幫忙交一些學費就可以了,這才有了毛主席的求學之路。

而年少時期的艱難求學也讓毛主席印象深刻,他這樣的家庭上個學都極為費勁,那麼其他貧苦家庭上學不更加困難?也因為親身體會,毛主席明白教育對一個人的改變有多大,因而,在新中國成立之時,毛主席就提出了教育為先的理念,而中央政府也一直秉承毛主席教育理念,所以,中國才能創造如此之多的教育奇迹。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06:0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