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工農兵大學生來自老百姓
轉載《一個工農兵大學生談推薦上大學》
作者:篝火
1973年底,我是國家實行社社辦初中、區區辦高中的首屆高中畢業生。
實話實說,如果不是毛主席辦教育的方針向下、向低層延伸,如果高中只有縣城才有,那我是上不到高中的,因為那至少要徒步翻越我鎮巴縣的名牌大山——星子山,一百二十里。
毛主席辦教育是向下延伸,發散型延伸。
有一天放學后,我出去走走。
走啊走,不知不覺走到一裡外的公社,只見靳老師正在公社牆上貼上大學的報名名單佈告。這山外之山想上大學的人還不少,我望著布告,心道。
「李老師,你咋不報名?」靳老師問。
我慢悠悠的,玩笑地說:「你那布告上名字就寫滿了,哪有我的位置?」
「添個不就得了。」靳老師說著就轉身進屋,拿出毛筆,在縫隙中塞上了我的名字,原本整齊的版面頓時顯得彆扭,真箇是「名不正」。
選拔結果,不料靈濟公社布告名單中勝出的是僅有的所在兩個高中生——我和同學,只要求上交一篇作文作為考試。
實話實說,要是硬考,我是考不上大學的,大學還為我們補習了半年的初等數學。當時我認為,我們這一代是不幸的,又是幸運的。所謂不幸,立於今天的高度看是微不足道的,是小見識,是淺見。因為我所指的不幸是指上初中數學課本就沒有,只有老師手中有一本教材。記得那教材同類題很多,只要作會一道,其它的也照貓畫虎會了。
又實話實說,對於廢除高考,推薦上大學的政治性我還從未去思考過。直到近日看了揚一光同志的文章《毛澤東為什麼要廢除高考?》才一語驚醒夢中人,雖然我並不缺乏敏銳性和真知灼見。
我們進入大學校園,便有了一個響亮的綽號——工農兵學員,也是時代的政zhi標籤。
人總是最熟悉身邊的事物,向外延伸著交往觸角。從我最了解的我們數學班看,有一個縣革委會副主任的女子,且用今天的話說是班花,但美中不足的是,在我看來她上嘴皮黑乎乎地有胡茬。儘管當時與我要好而不是相好,我有自知之明;有兩個同學是原大隊黨支部書記,其中一個是我同縣的老鄉,學習也好當的班長,后留了校。不過他的高等數學畢業考試成績比我少七分,只有七十八分。除此外,全班其它同學大都是來自農民出身的農村子女。
我是一個工農兵大學生,來自老百姓!
那種認為「工農兵上大學,哪個不是走後門上的?大多數也是當時的權貴子弟,也有後門問題,絕不如高考公平。」是在用今天的腐敗衡量那時代,一種先入為主的成見。正如我在其它文中所說的那樣,這些人沒有經歷比較,以為中國社會從來就是這個樣子。
就以我為例,是走後門上的嗎? 大多數是權貴子弟嗎?我最有發言權,我們是先報名經上級挑選。至於「絕不如高考公平」,形式上是,性質不是。
記得,我們數學班約有四個初中畢業上大學的,還有兩個小學畢業生。我不知地方領導是怎麼想的,太欠理智決擇了。對於抽象的大學數學知識,這類同學的確是騰雲駕霧,上中文系還可以將就。就我縣這一屆十幾個工農兵大學生而言,畢業后的確有一個連小學講台也站不穩的,並因此成了名人,其餘皆一直穩在了初中講台上,傳承了一代教學歷史任務,而僅有我與另三個化學系的同學在高中講台直到將日落西山。
但,我想,小學講台就站不穩的個別極端現象,這並非推薦上大學之過。
毛主席的創舉,是一種創新,是一種向舊制度挑戰的革命性嘗試,難免有不成熟的粗獷性,毛主席難道會要下面推薦又傻又壞的人上大學嗎?定是希望德智體全面兼顧,擇優推薦,今天看來也可行。
從來,有哪個領袖如此心懷勞苦大眾?
毛主席不偉大,誰偉大呢?
毛主席為的是改變少數富人壟斷文化,以愚弄大眾百姓的現象。
毛主席為的是工農大眾,我們就叫工農兵學員!
從來,高分低能者普遍,「書讀得越多越反動」並非打胡亂說。偉人更是看到了書獃子的迂氣之弊,提倡學工學農學軍、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些,正是偉人高屋建瓴處!也與當今成了人們口頭禪的「素質」教育異工同曲。
越研究毛澤東,反芻越有味,越覺得毛澤東不是普通的人,是位大菩薩轉世。
毛主席獨具穿透力,看出了知識份子因有知識的弱點。更看出了傳統教育的弊端。
毛主席是知識份子,卻未染上書獃氣,保持了果敢性。
毛主席沒有今天的大學一本學歷,卻是人類光明的導師……
一九七九年秋,我們作為最後一撥工農兵牌大學生邁出了大學校門,哪來哪去,社來社去,一張張面孔由陌生到熟悉,又由熟悉到陌生,聚散離合皆是緣。我先回本公社當民辦教師,兩個月後調入楮河下游一個老牌中學,開始了正式粉筆生涯。
而我,當年在大學課堂上,學習至多中等偏上程度,反應靈敏度與尖子生們比較差遠了去了。說實在的,當時我的特長在哲學。但聰明不等於智慧,學歷不等於能力,這人潛能的伸縮性,又勤能補拙,畢業當中學教師的第二年,國家對我們這另類大學生重新考核認定,我竟然是漢中地區之冠,幾乎應該是滿分一百!雖然一直未得用武之地。
推薦上大學的人,其課本知識考分往往不及尖子生們,也就是說課本知識接受能力遲鈍一些。但人類科學文化史上有一種「反常」現象,有創見、創造發明的大都不是考試分數最高的。例如愛迪生、牛頓、愛因斯坦小時候在學校都不是尖子生。這就說明一個道理,考分高的多是成為了知識的奴隸,而半拉子人往往思想活躍,有後勁、有潛力。名言「盡信書不如無書」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人類既成理則並非絕對。
這並不等於說考高分不好,只能少說明比分數低者記得多一些,不能代表所有。
單憑考試上大學只看重了筆試理論考分,似乎這就足夠體現一個人的能力了,卻沒看出高分低能現象很普遍,理論與實踐還有一大段距離,或者只能掌握一門專業,用來工作生活,談不上創造。我們從初中到大學的教育尤其中學嚴重脫離實踐,塑造運用型人才而非創造性人才。
當年毛主席廢除高考,推薦上大學的嘗試可「德能」兼顧,並打破權貴壟斷文化的現象,為了平衡工農大眾與權貴掌握文化知識的比例、兼顧實用性教育,毛澤東毅然向傳統科舉宣戰,廢除高考,推薦上大學。
但,在今天我們要克服推薦與科考二者的弊端,將兩者的優勢都發揮出來,我粗淺地覺得,涉及方方面面的配套完善:
一、必須復興社會主義公有化、集體化
二、平衡師資力量,應著力向下延深辦教育而不是收縮,恢復毛時代偏遠教學點、村村有小學、鎮鎮有初中、間辦地域性高中
三、大學錄取方式必須德、智、體三方面按比例錄取,而不是走過場,實際上只看考分。高中學制應當有深入實踐鍛練的時間,德育評定由有德有閱歷的教師組成,初、高中切實抓體育而不是放羊式、簡單式。
如此,改革傳統單一的答卷科舉考試模式,踐行以上三條,將更能顯示出教育生氣,一定是人類歷史上又一次偉大的具有先進生產力的變革!
不妥處,請高手補充,大家集思廣議,拳當閑聊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