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天價彩禮》和《無彩禮婚姻》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4-12-2 02:1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天價彩禮》和《無彩禮婚姻》







《天價彩禮》和《無彩禮婚姻》再次成為《熱門話題》和《輿論焦點》。為什麼會有爭論?爭論會有統一認識嗎?

為什麼會有爭論?因為不承認人類社會存在《階級和階級鬥爭》。不但是本文講到的內容,其他很多議題都是如此。

爭論會有統一認識嗎?地主資本家和新產生的中產階級就是有《天價彩禮》。而低收入家庭就是《無彩禮》,甚至無錢結婚的,還有用少些錢從販賣婦女者手中買到如《鐵鏈女》式婚姻。兩者會有統一認識嗎?在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這樣的爭論有意義嗎?

《移風易俗》,對於窮人來講就是想要的。而對於《彩禮是古已有之》的地主資本家走資派右派等權貴來講,有的是《天價彩禮》,甚至還有豪宅豪車或是公司股份等。他們不想《移風易俗》。《移風易俗》是在新中國的毛澤東時代,尤其是在《文革時期》。中國的工人階級農民階級人民子弟兵和工農知識分子們,他們那時代的結婚就是要《移風易俗》的。男女平等,《無彩禮婚姻》,組成家庭。而形成的《移風易俗》的《無彩禮婚姻》沒有爭論,就是這麼過來的。

對於《天價彩禮》認為是《中國傳統婚俗的一部分》,這是地主資本家走資派右派等權貴認為的。而《天價彩禮》對於工人階級農民階級人民子弟兵和工農知識分子們來講就是《封建糟粕》。

下面轉載的新聞內容中大部分內容是認可的。但對於《三大件》描途是「計劃經濟「中產生的不妥。「計劃經濟「時代是指新中國毛澤東時代,當然包括《文革》時代。那個時代的婚姻不存在《三大件》。而《三大件》的產生《百度》是這麼描述的:

七十年代末的舊《三大件》:《手錶、自行車、縫紉機》70年代末期開始,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人們有了消費的慾望。要結婚就要購齊了手錶、自行車、縫紉機。當時家境不錯的人家結婚時開始需要「三大件」:手錶、自行車、縫紉機。另外,算上收音機,合成「三轉一響」。手錶要「上海」牌,縫紉機要「蜜蜂」牌、「飛人」牌,自行車要「飛鴿」牌、「永久」牌。那才叫上檔次。

八十年代新《三大件》:《冰箱、彩電、洗衣機》

80年代,隨著港台電視劇的大量進入內地,沐浴了改革開放春雨的內地民眾也開始建設自己的幸福生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人們收入的明顯增加,自行車,縫紉機和收音機這些曾經讓一代人為擁有他們而倍感驕傲的三大件早已變得不再稀奇。在家庭建設上,開始向電氣化邁進,追求的「三大件」又變成了冰箱、彩電、洗衣機。

九十年代的大《三大件》:《空調、電腦、錄像機》
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人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家庭建設又向新的現代化目標邁進,大件又變成了空調、錄像機、電腦。

21世紀的特大《三大件》:《房子、車子、票子》

跨入21世紀,進入高科技發展的新時代,家庭消費也隨之向科技化和高消費邁進。三大件沒有一個公認的版本,可謂見仁見智,三大件說的最多的當數 「房子、車子、票子」了。房子、車子恐怕沒啥爭議,另外提的最多的無非是保險、子女教育、旅遊等,歸根結底,都是票子。新的三大件中,尤其是房子,更是重中之重。沒有一套像樣的婚房,結婚日期就得推一推了。

結婚三大件的轉變,直接反映出人們兜里的錢越來越多了,消費也越來越超前。年輕人的「三大件」選擇可謂不一而足,量力而行的合理消費,注重如何讓自己的婚姻更美滿,這才是年輕人最明智、最時尚的選擇。

2019年,除了手機、電腦和平板之外,大學生的開學行囊里又增添了「新三樣」:電子書、按摩儀、平衡車。從生活必需品到時尚消費品。

新聞:《熱點話題:「天價彩禮」是傳統婚俗嗎?》
 
近日,胖東來企業運用市場經濟手段「移風易俗」,以員工福利為條件倡導「無彩禮婚姻」的管理策略衝上熱搜,也讓「天價彩禮」這一周期性的熱門話題再次成為輿論的焦點。

這一習俗的支持者認為這是中國傳統婚俗的一部分,在當代也有經濟學和社會學上的意義,而反對者則直接將其痛斥為封建糟粕,兩撥意見完全相反的網友似乎在「彩禮是古已有之」這個問題上巧合地達成了一致。

然而,當下這種動輒十數萬元,給許多低收入家庭帶來沉重經濟負擔,引發無數社會問題的「天價彩禮」,真的是古代社會傳承而來的習俗嗎?

「彩禮」的本質是「禮」

「彩禮」作為婚俗確實由來已久,被稱之為「六禮」的婚約制度在西周時就已正式確立,並為歷代所沿襲。依照《儀禮·士昏》記載,「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告期和親迎,這是從訂婚到成婚的六道程序中的儀式,其中涉及男方家庭向女方贈送財物的部分就是彩禮習俗的來源。

這一習俗來源於原始社會中,對偶婚制向一夫一妻制轉變過程中的「形式確權」。雖然對偶婚也是以「一男一女」的形式組合的,但這種組合中,因為缺乏約束雙方的現實條件,因此這種關係並不穩定,男性的經濟優勢地位逐漸確立后,經常隨意地進行婚姻關係的變動。同時,因為男性和女性在固定配偶之外,還有數量不確定的性夥伴,也導致男性既無法確定後代的世系,也無法穩定地傳承財產。

隨著社會的發展,一夫一妻制便應運而生,一夫一妻制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但依然需要宗教儀式來將其神聖化,並用現實的經濟條件賦予其穩定性,「六禮」的本質就是用來將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神聖化的宗教儀式,而這些宗教儀式中包含的經濟因素,就以彩禮的形式被確定下來。

這種在婚前由男方對女方進行無條件財產贈予的儀式,並不是單純的地無償轉移財產權,而是以締結婚約為目的,帶有某種保證金的性質的,附帶有解除條件的贈予。在歷史上,彩禮又經歷過多次演變,衍生出為新組建家庭提供的經濟援助,以及家庭內部財產再分配等功能,但其內核始終未變,即將婚姻關係神聖化、鄭重化的經濟保證儀式,也就是「禮」的一種。

古人非常重視這種禮儀,男女無媒不交,無帛不相見,《禮記·曲禮》指出:「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幣,不交不親。」這種對「締約儀式」的重視應該是對對偶婚制時期,那種隨意變動的不穩定婚姻的記憶孑遺。

因為經濟條件的限制,完成這一儀式的「道具」並不完全像禮記里規定的那樣用「幣」和「帛」,在民間不同經濟水平的家庭,「雞」和「酒」,甚至「菜」和「豆」都會成為彩禮,因為儀式並不以真正索取一方財產為目的,所以儀式的道具主打一個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門當戶對」決定了彩禮不會成為經濟負擔

世界範圍內古代社會的女性法律地位有兩種,即帶有人屬性的商品和帶有商品屬性的人。對男性,尤其是社會地位較高的男性來說,和誰結婚不是頭等大事,和其所有者締約才是頭等大事,因為這意味著自己的權勢和財富能否保持甚至擴張。

所以古代社會正式婚姻強調對等性,朱門對朱門,竹門對竹門,這個對等性是指在各個方面的對等。這種對等性在婚姻中表現為締約雙方對經濟條件認識的相對一致性,如果一對雞、一斛酒對男方家庭來說是相當鄭重的禮儀,那麼對女方來說也一定是這樣。這決定了彩禮並不會成為沉重的經濟負擔。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鑒於上面提到的婦女的法律地位問題,在「門當戶對」的前提下,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往往與其帶來的財產多寡有直接關係,經濟上強勢的女方會刻意多出嫁妝,以提升女兒在新家庭中的地位。而那些社會地位高但經濟狀況不佳的家庭,嫁出去的女性的境遇可能就不妙,因為她沒有帶來與之社會地位對等的財產。

同時,商人階級崛起后,用經濟手段彌補社會地位的現象也增多了,甲社會地位高,但經濟狀況差,乙社會地位低於甲,但經濟狀況好,雙方結合各取所需。而商人家庭互相結合時,就會出現爭著付出比對方更多的財物,以期在新建家庭中佔據強勢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市場經濟的發展除了賦予「彩禮」新的衍生含義和作用外,也催生了另一種婚姻形式——買賣婚。顧名思義,買賣婚是以締結婚姻為條件,以單方面獲取財物為目的的交易。在買賣婚中,雙方是赤裸裸的金錢交易,沒有通過儀式將婚姻神聖化的動機,因此其是否通過「彩禮」這一形式完成交易,都和「禮」沒有關係。

「天價彩禮」是現代產物

進入現代社會後,彩禮的形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依然保持著「締結婚約的保證、原生家庭的財產再分配、新建家庭的經濟援助」的性質。完成「禮」的媒介或者說道具也和古代一樣,主要是對婚姻雙方來說都比較貴重的物,從計劃經濟時代的「三大件」(自行車、手錶、縫紉機)到20世紀90年代的「三金」(金戒指、金項鏈、金耳環),基本反映了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果和百姓「量力而行」的習俗。

隨著傳統婚姻家庭價值觀不斷走向解體、社會流動性不斷增強和經濟發展帶來的「貨幣下鄉」效應,彩禮不僅在形式上完成了從以物為主到以貨幣為主的轉變,其根本性質也發生了轉變,彩禮的本質變成了婚姻的貨幣化補償,帶有了濃厚的將人物化和商品化的傾向,相當於「以物易物」的過程中,因為一方的貨物具有某種稀缺性,因此另一方需要進行必要的貨幣化補償,才能使交易順利進行。

這種稀缺性越是強烈,則貨幣化補償的額度就越大,天價彩禮應運而生。天價彩禮喪失了「禮」的本質,自然也和以「六禮」為基礎的傳統婚俗相去甚遠,其經濟學本質倒是更類似於前文提到的那種特殊的婚姻形式:買賣婚。

一些人認為天價彩禮是古已有之,天經地義,認為古代人娶不上老婆也要出天價彩禮,是典型的在用現代商業社會思維臆想古代農業社會。在現代市場經濟環境下,貧窮通常是相對的,人總有可以出賣的東西,即使是窮人,榨一榨或多或少總是有的。

但在古代農業社會,貧窮往往是絕對的,因為小農經濟的細碎性,窮人沒有多少可以貨幣化的東西,可壓榨的空間很小很小。以明清為例,從明朝中期開始,貨幣完成了「銀鈔易位」,白銀是主幣,銅錢退為輔幣,絕大多數農民一生也用不到幾次錠銀,相當於一個現代人一輩子也用不到幾次大額鈔票,這樣的赤貧,又怎麼可能榨得出「天價彩禮」來呢?

在明代,一個赤貧者窮極無奈又要結婚的唯一辦法不是自我壓榨出天價彩禮,而是自願賣身為奴。一旦他因為身強力壯而順利賣身,主家就很可能會配給他一個女奴,但這樣一來,他的後代就都是奴籍了。這樣的社會環境,是現代人無法想象的。

因為社會發展程度的不同和經濟條件的差異,在我國不同地區的城鄉環境中,「彩禮」以各種各樣不同的形式和內涵存在著,其中一些還保持著最古老的形態,而另一些則已經出現了「後現代」的傾向,把它們一概而論地稱之為傳統習俗,顯然是一種非常不負責任的武斷之論。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9:4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