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領導階級被走資派弄到流浪街頭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4-11-28 00:0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領導階級被走資派弄到流浪街頭







毛澤東時代的《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尤其是《文革時代》,工人階級是老大哥。哪有被流浪的。工人拿的鐵飯碗。

走資派特色中國的工人成了什麼?如今的工人農民工甚至勞動人民出身的大學生們自身都會有體會的。


《經濟下行引發的失業潮有多嚴重?這些露宿街頭的人都是一群什麼樣的人?他們當中確實有高材生。聽聽他們的故事吧》

毛澤東時代數千萬工人去中國內地進行《三線建設》。這是在《文革》期間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上下數千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等口號的號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進行了中國歷史上一場聲勢浩大的工業體系的大遷移。

《三線建設》發生的背景正好是中蘇交惡以及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展開軍事攻勢的時候。所謂《三線》,一般是指當時經濟相對發達且處於國防前線的沿邊沿海地區稱之為《一線》,而逐漸向中國內地一些地區稱作《三線》,再收縮住內地如川、貴、雲和西北的陝、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線》。

三線化工廠機械廠生產軍事裝備?很多人會好奇,一個三線化工廠、機械廠怎麼會生產軍事裝備呢?還有人疑問為什麼電影中故事明明發生在湖北襄陽,裡面的人卻都說一口流利的東北話呢?對於90后、00后的年輕人來說,《三線建設》這個名詞可能有些陌生。

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上下數千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在「備戰備荒為人民」 、「好人好馬上三線」等口號的號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進行了中國歷史上一場聲勢浩大的工業遷移。

三線建設發生的背景正好是中蘇交惡以及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展開軍事攻勢的時候。所謂「三線」,一般是指當時經濟相對發達且處於國防前線的沿邊沿海地區向內地收縮劃分的三道線。

一線地區指位於沿邊沿海的前線地區。二線地區指一線地區與京廣鐵路之間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東半部。三線地區指長城以南 、廣東韶關以北、京廣鐵路以西、甘肅烏鞘嶺以東的廣大地區,主要包括四川(含重慶)、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區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廣東等省區的部分地區,其中西南的川、貴、雲和西北的陝、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線》,一、二線地區的腹地俗稱為《小三線》。

由於地理和歷史的原因,當時中國70%的工業分佈於東北和沿海地區,從軍事經濟學的角度看,這種工業布局顯得非常脆弱。東北的重工業完全處於當時蘇聯的轟炸機和中短程導彈的射程之內。而在沿海地區,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工業區則完全暴露在美國航空母艦的攻擊範圍中。一旦戰爭開始,中國的工業將很快陷入癱瘓。

為了加強戰備,1964年,中央決定建設第二套完整的國防工業和重工業體系,將國防、科技、工業、交通等生產資源逐步遷入三線地區。

從那時起至1980年,貫穿三個五年計劃的16年中,國家在屬於三線地區的13個省和自治區的中西部投入了數千億元巨資,全國數千萬人舉家遷移到偏遠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用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

當時有一首打油詩很形象地描述了「三線人」創業的艱辛:「天當蚊帳地當床,太陽出來當衣裳,月亮出來當電燈,下起雨來當澡堂」。三線建設為增強我國國防實力,改善生產力布局以及中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做出了極大貢獻。

1965年,作為中南地區軍工配套的大型重點企業,襄陽國營東方化工廠(即525工廠)籌備處成立,並在鄂西地區選址建廠。由於內地缺乏人才,525工廠的第一代創業者分別來自遼寧、吉林、青海和陝西等省,他們千里迢迢來到八萬山下,投身於鄂西艱苦的三線建設中,賈玲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廠礦子弟》都知道:那熟悉的廠礦場景——「低矮的紅磚平房、石棉瓦的雜物間、隨意的自砌水泥台階、一排排蘇聯式筒子樓宿舍、豎著大紅字的廠區大門、鏤空的花磚外立面裝飾、水泥地籃球場、單層摺疊凳的大禮堂……還有同事之間的親密的感情,誰是誰的弟弟、誰是誰的父親大家都知道。」

有《廠礦子弟》說:「我所出生成長的工廠叫做向東化工廠,也叫做475廠,和電影的發生地東方化工廠(525廠)的母廠遼陽慶陽化工廠(375廠)屬於兄弟廠,都歸屬五機部管理。基於多年的習慣,我們一家張口閉口都是說『我們廠』。」

據了解,475廠許多的職工家庭都是從黑龍江老廠區搬遷來的。當時的三線建設部署方針是「靠山,分散,隱蔽」 ,對於某些敏感企業,「必要時還要進洞」。按照這樣的部署方針,475廠被安置在遼西努魯爾虎山脈的最深處,坐火車到最近縣城也要兩個小時。

雖然坐落在偏遠的深山裡,但在那個年代,《以廠為家》是一件榮耀的事情。廠區里基礎設施、教育設施、醫療設施完善,大家說著不同於外面鄉鎮方言的「廠話」, 樓前樓后全是工友,樓上樓下全是同事,在這片封閉的小天地里過上了自給自足的集體主義生活。

「我們廠還有廠報,每周一期,偶爾在副版刊登子弟中學的優秀作文。有次廠報編輯特意騎車來子弟中學,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發給我三塊錢稿費,讓我虛榮一整天。雖然廠報每期印刷了上千份,但實際上並沒幾個人認真看,更多的人用它來當廢紙包東西和墊自行車筐。」

「我們廠電視台的前身是廠區閉路電視,最早只是簡單放放錄像片,什麼《姿三四郎》,《再向虎山行》,《上海灘》。後來在閉路電視的基礎上成立了廠電視台,每次在工廠新聞播放完之後的話,還會有10分鐘的「職工文藝表演」。一到節目播放的當晚,全廠人民都會對著屏幕指指點點:『這不是那誰家的誰誰誰么?這舞怎麼跳成順拐了呢?』……」

「我們廠還舉行運動會、馬拉松比賽,工廠從東到西就10里地,所以跑馬拉松的時候,參賽者就從廠東頭跑到廠西頭,摸一下電線杆子,再跑回來。」廠區內有學校,廠辦幼兒園,念的子弟小學和子弟中學。還有職工醫院,

「對於我們來說,有一種故鄉叫做『咱們廠』。然而,故鄉本來就是飛地,後來工廠廢棄,飛地又被連根拔起。按照《廠礦子弟》的話,我們成為了一群沒有根的人。」

國營重慶雙溪機械廠(又稱147廠)遺址,位於重慶市綦江縣趕水區。因廠區位於洋渡河和石龍河兩條小溪交匯的山谷中,因此命名「雙溪」。工廠建設有廠區、兩個家屬區,自來水廠、配套有幼兒園、子弟小學校、子弟中學校、技工學校,附屬醫院、大集體、電影院等。高峰時期工廠正式職工逾3000人。現大部分建築已經廢棄。

的確,隨著三線建設時代的落幕,不少三線工廠被廢棄,家屬院人去樓空,一切陷入荒廢與拆除。同時,雖然三線工業遺產作為一個時代的印記,有很大的文化傳承價值,但我國目前對近代工業遺址重視不夠,開發保護意識不強,即便具有一定的旅遊價值,也缺乏系統研究和賞析。

位於湖北宜昌下牢溪姜家廟村的三線建設809工廠遺址的老房子。809工廠,曾經是老三線兵工廠,1990年代逐漸停產並廢棄。

2013年,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在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落成,是國內第一家以「三線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館內展示了蒸汽機車、原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的東風牌卡車、龍門刨床、鋼水包等珍貴文物18件。2015年,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在四川省攀枝花市花城新區干壩塘村開幕,成為國內面積最大、展陳最全、影響力最廣泛的三線建設主題博物館,全面展示了全國13個省區三線建設的歷史面貌。

2016年2月12日,由攀枝花鋼鐵公司1970年7月1日冶鍊出的第一爐鐵水澆鑄成的紀念鐵,現存放於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

2017年11月30日,全國旅遊資源規劃開發質量評定委員會發布 《關於推出10個國家工業遺產旅遊基地的公告》。2018年1月,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正式公布:包含了創建於洋務運動時期的官辦企業,也含有新中國成立后的「156項」重點建設項目,覆蓋了造船、軍工、鐵路等門類,是具有代表性、突出價值的工業遺產。

目前,國家文物主管部門已將部分三線建設工業遺產列入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工業主管部門也將三線建設工業遺產納入「國家工業遺產」申報範圍,一些三線建設舊址也被活化利用為旅遊景區、文創園區、藝術小鎮等等。

比如,擁有「世界第一人工洞體」的重慶涪陵816地下核工廠,2010年首次作為景點向遊客部分開放。

目前,國家文物主管部門已將部分三線建設工業遺產列入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工業主管部門也將三線建設工業遺產納入「國家工業遺產」申報範圍,一些三線建設舊址也被活化利用為旅遊景區、文創園區、藝術小鎮等等。

比如,擁有「世界第一人工洞體」的重慶涪陵816地下核工廠,2010年首次作為景點向遊客部分開放。

為生產原子彈服務而建造的重慶816地下核工廠是「世界第一人工洞體」,工程總投資7.4億元。至1984年停建時,已完成85%的建築工程、60%的安裝工程。2002年4月國防科工委下達解密令——816地下巨型核軍工洞重見世人。2010年,「816工程」首次作為景點向遊客部分開放。 視覺中國 圖

跨過標誌性的工廠大門,左手邊可以看到上世紀80年代的工廠理髮店,右手邊是3536軍裝體驗館,展示3536工廠曾經生產的65件軍裝。

再往前走,就進入菊花谷。據說當年因為工廠地處山區,交通不便,文化生活差,工廠非常重視員工的業餘文化生活,號召全體員工種菊花美化生活,所以家家戶戶的陽台上都種著各種菊花,這種傳統流傳至今。

在3536廠的生產區,生產陸海空制服、軍用棉襖、軍用被子的縫紉車間、工廠食堂、工廠游泳池、工人俱樂部、招待所、寫字樓,還有3536廠的雪糕房等等,一磚一瓦都保持著過去的味道。遊客們換上「舊軍裝」,可以在這裡體驗一把「廠礦子弟」的生活樂趣。

遊客們換上「舊軍裝」,可以在這裡體驗一把「廠礦子弟」的生活樂趣。

據說當年為了豐富員工的業餘文化生活,工廠號召全體員工種菊花美化生活,這種傳統流傳至今。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3 21:0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