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包公》《濟公》和《洪七公》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4-10-31 06:3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包公》《濟公》和《洪七公》







《包公》:包拯,字希仁。(999年3月5日—1062年7月3日)。廬州人(今合肥市肥東人)。他既是中國北宋時期的一代名臣,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位《清官》的標誌性人物。千百年來,《包公》的為官清正、體察民情、執法如山、為民除害的事迹早已載入史冊(《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包拯傳》)。他的清廉律己、剛正不阿、忠孝操守等人格精神更是為後人們所普遍敬重。人們恭敬地稱他為《包公》、《包龍圖》、《包青天》。

在歷史的長河中,老百姓所敬仰的《包青天》,均長久駐留在後人們的精神世界之中。歷史上,歷代老百姓所在遇到現實生活和人生道路的困惑時,就習慣性的從中吸取精神資源與力量。早在宋元時代的《清平山堂話本》就有了《包公》斷案的情節。在宋元南戲里就已經出現了包公戲。到了元、明、清又得到不斷豐富。據專家統計,18種元代公案戲中寫包公審案斷獄的有十一種。明、清又誕生了20種。明代《元曲選》里100種中,包公戲就有10種。近代《京劇劇目初探》里,有34種包公戲,如《鍘美案》、《赤桑鎮》、《雙釘案》等等。在歷史的年輪里,民間故事中的《包公》就像一列火車進入隧道時的一束光線,穿過幽暗的通道,抵達道德和靈魂的深處,去引領人們在思考資本主義制度下:《包青天》在哪裡?

《包公》自奉廉潔。《廣雅》中解釋「廉,清也」。即要求人們對待物質財富、還是精神榮譽等種種利益,不能有貪心。《包公》始終踐行了這則清官文化的信條。《包公》曾說:「臣生於草茅,早從宦學,盡信前書之載,竊慕古人之為,確然收素,期以勉循」。表明自己絕不貪戀財富和職權,盡心報國。《包公》幼年求學在一僧舍讀書,出入必經一富人宅邸,富人每候門邀坐,請入用飯,其意甚殷。《包公》以其「富人」,恐「為他日累」,不肯「妄與之交」。《包公》入仕后,歷任要職,無不清廉自守。「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在《包公家訓》中,《包公》言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包公》立志清明。廉善、廉能、廉敬謂之清明。有些官員,雖然不貪不腐,但遇事昏聵、怠政懶政、疏於政事,自然算不得清明。包公一生做了四十多種官。在政治、經濟、軍事、司法、外交、賑災等多方面都有大量建樹。可謂是廉政愛民、嚴格執法、直言切諫、剛直不阿、勤政無私的一代明鏡了。

《包公》能為官清明是來源於包公為民辦事的能力。清明為官,除了要有為民服務的公心,還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遇到困難不能推諉和退縮。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巧懲貪官》、《敞開衙門》、《選師爺》、《包公審鼠》等,都是彰顯他有膽有略、選賢任能、執法如山、嫉惡如仇的清官廉能品格。

《包公》終身清正。《廣雅》曰:「廉,稜也」。意指正直、剛直、品行方正,也就是「廉直」。終身做到了剛直不阿、不畏權貴。包拯在年輕時曾寫過一首詩:「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者羞。」

《包公》為官公清守節,對任何人和任何事都堅持是其是、非其非;朝廷因此給予了 「識清氣勁,直而不撓,凜乎有歲寒之操」;「風力峻明,器懷端亮,伏諫於陛,屢形藥石之忠;秉憲於朝,一屏姦邪之氣」 的評價。

《包公》之所以能做到清正,首先是識見清正。《包公》對當時許多官僚追名逐利、曲道謀身、慾壑難填的行為,深感可恥。立誓要清心寡欲、直道謀身,做個直臣。

《包公》是嚴以律己,善於處理好社會關係。官員出問題,常常敗在同學、親友甚至是家人身上。合肥作為「包公故里」、包公的誕生地和歸葬地,關於包公不徇私情的民間傳說和故事,在這片土地上廣為流傳。有些故事在合肥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例如「外甥有理打得舅」、「長嫂如母」這兩句俗語,其典故就源自於包公《護法打舅爺》、《怒鍘親侄》的傳說。前者說得是包公的舅舅橫行鄉里,欺壓百姓。包公得知后,認法不認親,給予嚴懲重罰;後者是說包公不循私情,依法將曾經哺育自己成人的長嫂之獨子——作惡多端、傷害3條人命的親侄包勉斬首示眾之後,對善良的長嫂竭盡贍養孝道的故事。

《包公》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傳說和故事,反映的是民間智慧,彰顯的是懲惡揚善的社會正氣,寄託的是百姓海晏河清的世道期盼。其中既有嚴懲皇親國戚的大案要案,又有關乎民生、愛民恤民的「牛毛」小案。無論案件大小,包公都能秉公執法、明察秋毫、機智斷案,體現出包公「廉善」、「廉能」、「廉敬」的清明和幹練。也寄託著家鄉人民對《包公》這一歷史人物的崇敬和愛戴,寄託著人們對這位為官清正、體察民情、執法如山、公正廉明的古代清官的景仰和歌贊。

《包公》雖然是封建主義社會裡的清官,但其在民間傳說故事中,已經成了為民眾謀利益的偶像。在人物典型化的過程中,其歷史的局限早已被揚棄,《包公》在人們的心目中已成為神通廣大、上天入地、執法如山的尊神。從本質上看,人們對《包公》的崇敬,實際上是對《社會公正》的崇敬,對《社會正義》的崇敬,對清明政治的崇敬。民間故事和傳說里的《包公》,已經不是原有的那個歷史人物,而是經過藝術加工,成為了《愛民如子》的歷史清官典型。

充分說明了,人類封建社會中絕大多數的低層老百姓,到資本社會中的弱勢群體都需要《社會公正》《《社會正義》。即現代所講的人權公平民主等。但得不到怎麼辦?就將封建主義社會裡的清官《包公》進行神化,以滿足精神上的需求。儘管現實社會中物理物質上滿足不了,精神勝利法也行。於是從《包公》演變成《濟公》。

《濟公》(1130年或1148年-1209年),俗名李修緣,號湖隱,法號道濟,台州天台(今浙江省天台縣)永寧村人。南宋高僧,後人尊稱為「濟公活佛」。

《濟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癲。初在國清寺出家,後到杭州靈隱寺居住,隨後住凈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痴若狂,卻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主要收錄在《凈慈寺志》《台山梵響》中。

《濟公》懂中醫醫術,為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喜好打抱不平,息人之諍,救人之命。《濟公》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

《濟公》的祖上李遵勖是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李家世代信佛,《濟公》的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住在天台北門外永寧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無嗣,虔誠拜佛,終得此子。《濟公》出生后,國清寺住持為他取俗名修緣,從此與佛門結下深緣。

《濟公》雖是臨海都尉李文和的遠孫,卻沒有染上紈絝子弟的劣習。少年時就讀於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釋道二教的熏染。父母雙亡以後,《濟公》先是進國清寺拜法空一本為師,在當過國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遠的門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濟,嗣其法衣,接著又參訪祗園寺道清、觀音寺道凈,最後投奔杭州靈隱寺。

《濟公》出家后,一反常態。言行叵測,難耐坐禪,不喜念經,嗜好酒肉,衣衫襤褸,浮沉市井,常行救死扶弱之事;狀類瘋狂,人們稱他為「濟顛僧」。在一般僧俗眼裡,道濟的言行出格,被認為不是正常的人。所以有的僧人向方丈告狀,說道濟違犯禪門戒規,應責打併逐出山門。誰知,方丈慧遠一邊口宣:「法律之設原為常人,豈可一概而施!」並在首座呈上的單紙上批了:「佛門廣大,豈不容一癲僧!」此後無人再敢詬逐。

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濟公》到凈慈寺,拜該寺第二十代住持德輝禪師為師,升座為書記(即佛寺西序六頭首之二,負責文翰事務),僧俗四眾稱之為「濟書記」。嘉泰四年(1204年),凈慈寺毀於大火,德輝禪師亦圓寂於火中。為了重建凈慈寺,濟公化緣籌備木材,於是便有了「運木古井」的傳說。

凈慈寺重建后,雖有僧人住持,但都為時不長。於是,濟公又撰文《致少林長老書》,稱凈慈寺「欲再成莊嚴聖地,須仰仗本色高人」,「敬致一函,求作禪林之主」。不久,少林妙崧至杭出任該寺第二十九代住持。人稱「住持得人,名藍有光」,皆出濟公之功德。

《濟公》於宋嘉定二年(1209年)五月十六日圓寂,得年六十,臨終前曾作一偈云:六十年來狼籍,東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

《濟公》的故事傳說,在南宋時期即已開始流傳。先是凡俗神童李修緣或是得道高僧道濟的一些富有傳奇色彩的片斷故事在中國民間耳聞口傳,後來通過說書人的話本說唱,內容逐漸豐富。

在《濟公》故鄉天台一帶流傳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戲佞、懲惡、扶困濟貧的故事,其中如「濟公出世」,「小濟公芥菜葉潑水救凈寺」,「利濟橋」,「棒打壽聯」,「赭溪救童」,「修緣出家」等廣為流傳。而在杭嘉湖一帶流傳的故事內容更為廣泛,這是因為那裡是《濟公》出家后的主要生活和活動場所。其中以「飛來峰」「古井運木」「戲弄秦相府」等故事最為膾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現了一部描寫濟公傳奇事迹的《濟公傳》。

《濟公》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既「顛」且「濟」,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人們懷念他、神化他。

神化就從《濟公》的出世開始。《西域志》載:「天台山石樑橋古方廣寺,五百羅漢之所住持,其靈異事迹往往稱著。」而濟公誕生時正好碰上國清寺羅漢堂里的第十七尊羅漢(即降龍羅漢)突然傾倒,於是人們便把濟公說成是羅漢投胎。黎民盼望救星,社會呼喚英雄,當人民十分需要聖賢的時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濟成為歷代供奉祭祀的神靈,其成佛后的尊號長達28個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羅漢阿那尊者神功廣濟先師三元贊化天尊」,集佛道儒於一身,堪稱神化之極致。這也就說明濟公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成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濟公形象的廣泛親和力。濟公身為禪宗高僧,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他跟唐代隱士寒山、豐干、拾得(即「三賢」)一樣,也受到了佛教禪宗的熏染。

《濟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癲,實際上卻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

《濟公》懂醫術,為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

《濟公》曾經帶著自己撰寫的化緣疏,外出募化,修復被火燒毀的寺院。

《濟公》經常遊方市井,拯危濟困,救死扶弱,彰善懲惡。

所以,在人們看來,《濟公》的「濟顛」的「濟」字也包含著《扶危濟困》的意思。

《濟公》道濟善走圍棋,喜鬥蟋蟀,更寫得一手好詩文。

《濟公》徜徉山水,自得其樂,游履所至,揮毫題墨,文詞雋永。是為:《一身破爛行天下,除惡懲奸辨是非。》

《洪七公》道:「不錯。老叫化一生己殺過二百三十一人,這二百三十一人個個都是惡徒,若非貪官污吏、土豪惡霸,就是大奸巨惡、負義薄倖之輩。我們丐幫查得清清楚楚,證據確實,一人查過,二人再查,決無冤枉,老叫化這才殺他。老叫化貪飲貪食,小事糊塗,可是生平從來沒錯殺過一個好人。裘千仞,你是第二百三十二人!」

《這二百三十一人個個都是惡徒,若非貪官污吏、土豪惡霸,就是大奸巨惡、負義薄倖之輩。》

《惡徒》,《貪官污吏》,《土豪惡霸》,《大奸巨惡》,《負義薄倖之輩》。這些《壞人》欺男霸女殺了多少人?書中沒說。只說是在書中出現之前殺的。

《射鵰英雄傳》中《洪七公》一生俠義,華山二次論劍時曾對裘千仞提及生平所殺二百多人,皆為大奸大惡之輩,從未濫殺一個好人,南帝一燈大師武功卓絕,生平唯一佩服之人正是北丐洪七公。

《洪七公》一位好漢,南宋時期金人南下大舉入侵中原大地,漢人要麼被殺,要麼被抓,幼年時期的洪七公也未能倖免,在這亂世之中,他終於被女真人抓去當了奴隸,少年悲慘生活令他生生體悟到民間百姓之疾苦,其後武功大成,不忍百姓受苦,因而一生多做俠義之事。

《洪七公》過得多年,丐幫中出了一位少年英雄,為人穩重能幹,人緣甚佳,群丐公議,推之為主。各人尊重蕭峰原意,送此人去靈鷲宮,先由虛竹考核認可,再傳他「打狗棒法」及「降龍十八掌」。這少年幫主不負所託,學得神功,又將丐幫整頓得蒸蒸日上,竟爾中興,丐幫自此便視靈鷲宮為恩人。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5 04:3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