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圍追剿殺紅軍二萬五千里
蔣介石圍追剿殺,紅軍二萬五千里戰略轉移。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進行了史無前例的長征。紅軍以超乎尋常的毅力,遭到了幾十萬蔣介石國民黨反動軍隊的圍追堵截剿殺,越過了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經歷十個省、約二萬五千里的征途,終於到達目的地——陝西省北部。
中國工農紅軍在瑞金井崗上紅色根據地時有三十萬子弟兵,到陝北黃土高源荒山野嶺時只剩不到三萬人。胡喬木在《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一書中也說:「在國民黨第五次圍攻以前,紅軍曾發展到30萬人;由於黨內錯誤的領導,受了許多的挫折,經過長征,到陝北會合以後,總共已不到3萬人。」被蔣介石國民黨反動軍隊的圍追堵截剿殺,死了多少人?還有不少老百姓。如同今天的《加沙地區》。村裡發現有《共匪》,全村人被殺,當然除了告密者和帶路黨。
1965年,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30周年,曾參加過長征的蕭華回顧他在長征中的真實經歷、歷時半年,完成了12首形象鮮明、感情真摯的史詩。隨後,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軻、遇秋選擇其中的10首譜成了組歌,分別描繪了10個環環相扣的戰鬥生活場面,並巧妙地把各地區的民間曲調與紅軍傳統歌曲的曲調融合在一起,最終匯成了一部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新穎、風格獨特的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
《長征組歌》歌詞內容:
一,《告別》
紅旗飄,軍號響。子弟兵,別故鄉。
王明路線滔天罪,五次「圍剿」敵猖狂。
紅軍主力上征途,戰略轉移去遠方。
男女老少來相送,熱淚沾衣敘情長。
緊緊握住紅軍的手,親人何時返故鄉?
烏雲遮天難持久,紅日永遠放光芒。
革命一定要勝利,敵人終將被埋葬。
二,《突破封鎖線》
路迢迢,秋風涼。敵重重,軍情忙。
紅軍夜渡於都河,跨過五嶺搶湘江。
三十晝夜飛行軍,突破四道封鎖牆。
不怕流血不怕苦,前仆後繼殺虎狼。
全軍想念毛主席,迷霧途中盼太陽。
三,《遵義會議放光輝》
苗嶺秀,旭日升。百鳥啼,報新春。
遵義會議放光輝,全黨全軍齊歡慶。
萬眾歡呼毛主席,馬列路線指航程。
雄師刀壩告大捷,工農踴躍當紅軍。
英明領袖來掌舵,革命磅礴向前進。
四,《四渡赤水出奇兵》
橫斷山,路難行。天如火來水似銀。
親人送水來解渴,軍民魚水一家人。
橫斷山,路難行。敵重(zhòng)兵,壓黔境。
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烏江天險重(chóng)飛渡,兵臨貴陽逼昆明。
敵人棄甲丟煙槍,我軍乘勝趕路程。
調虎離山襲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五,《飛越大渡河》
水湍急,山峭聳,雄關險,豺狼凶。
健兒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夾道迎。
安順場邊孤舟勇,踩波踏浪殲敵兵。
晝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窮追奪瀘定。
鐵索橋上顯威風,勇士萬代留英名。
六《過雪山草地》
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
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錘百鍊不怕難。
雪山低頭迎遠客,草毯泥氈紮營盤。
風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於天。
七,《到吳起鎮》
鑼鼓響,秧歌起。黃河唱,長城喜。
臘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懸崖當(dàng)雲梯。
六盤山上紅旗展,勢如破竹掃敵騎(jì)。
陝甘軍民傳喜訊,征師勝利到吳起。
南北兄弟手攜手,擴大前進根據地。
八,《祝捷》
大雪飛,洗征塵。敵進犯,送禮品。
長途跋涉足未穩,敵人圍攻形勢緊。
毛主席戰場來指揮,全軍振奮殺敵人。
直羅滿山炮聲急,萬餘敵兵一網擒。
活捉了敵酋牛師長,軍民凱歌高入雲。
勝利完成奠基禮,軍民凱歌高入雲。
九,《報喜》
手足情,同志心。飛捷報,傳佳音。
英勇的二、四方面軍,轉戰數省久聞名。
歷盡千辛萬般苦,勝利會聚甘孜城。
全軍怒斥張國燾,高歌北上並肩行。
邊區軍民喜若狂,紅旗招展迎親人。
十,《大會師》
紅旗飄,軍號響。戰馬吼,歌聲亮。
鐵流兩萬五千里,紅軍威名天下揚。
各路勁旅大會師,日寇膽破蔣魂喪。
軍也樂來民也樂,萬水千山齊歌唱。
歌唱領袖毛主席,歌唱偉大的共產黨。
《七律 · 長征》
作者: 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譯註
詩
1.等閑:不怕困難,不可阻止。
2.逶迤:形容道路、山脈、河流等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
3.雲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懸崖峭壁,濺起陣陣霧水,在紅軍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樣。(雲崖:高聳入雲的山崖。暖:被一些學者指為紅軍巧渡金沙江后的歡快心情,也有學者說意思為直譯后的溫暖。)
4.寒:影射敵人的冷酷與形勢的嚴峻。
5.盡開顏:紅軍的長徵到達目的地了,他們取得了勝利,所以個個都笑逐顏開。
簡析,詩。
此詩是一首七言律詩,選自《毛澤東詩詞集》。本詩寫於1935年10月6日,紅軍攻佔臘子口之後,在六盤山前。共8句56個字,負載著長征路上的種種艱難險阻,飽含無產階級革命者的萬般豪情壯志。它是中國革命的壯烈史詩,也是中國詩歌寶庫中的燦爛明珠。無論對革命史而言,抑或對詩歌史而論,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萬里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偉大壯舉,《七律·長征》是詩歌創作史上不朽的傑作。這首詩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鬥歷程,熱情洋溢地讚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長征如此偉大複雜的題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濃縮了它的景觀,其中包括了多少驚險,多少曲折,多少悲壯,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詩人就長征的題材寫過《憶秦娥·婁山關》、《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嬌·崑崙》、《清平樂·六盤山》,這些詩都是寫一景一地,並以此來表達心情,著重在於側寫。而這首《長征》,從題目就可看出,是寫整個長征的經過與感受,詩人從正面挺身而出,運酣暢之筆朝四面八方抒寫,景緻轉換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擔當了二萬五千里,擔當了一個龐大的包羅萬象的主題。
《憶秦娥·婁山關》
一九三五年二月
作者:毛澤東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註釋〕:
這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號。
〔婁山關〕在貴州省遵義城北婁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貴州北部重鎮遵義的要衝。中央紅軍長征時,於一九三五年一月佔領遵義,召開了革命歷史上有偉大意義的遵義會議。會後,紅軍經婁山關北上,原準備在瀘州和宜賓之間渡過長江,沒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義進軍,在途中經半天激戰打敗了扼守婁山關的貴州軍閥王家烈部一個師,乘勝重占遵義。這首詞寫的就是這次攻克婁山關的戰鬥。前闋寫紅軍拂曉時向婁山關進軍的情景;后闋寫紅軍攻佔和越過徒稱天險的婁山關時,太陽還沒有落山。詞中的「西風」「雁叫」「霜晨」,都是當地二月間的真實情景。作者自註:「萬里長征,千迴百折,順利少於困難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鬱的。過了岷山,豁然開朗,轉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諸篇(按:一九五八年出版的《毛主席詩詞十九首》中,《憶秦娥·婁山關》排在《十六字令三首》之前,『以下諸篇』指《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長征》《念奴嬌·崑崙》《清平樂·六盤山》),反映了這一種心情。」
喇叭聲咽〕咽:yè音頁,同噎,《集韻》聲塞也。咽,在此表示「似乎噎塞」,喻寂靜。此句描述的情景是:「霜晨月」下行軍,軍號沉寂。在此不要解釋成「斷斷續續的軍號聲」,這不符合作者願意。「霜晨月」下行軍,怎麼會有斷斷續續的軍號聲?再說,描述斷斷續續的聲音,也不至於用「咽」。
〔雄關漫道〕雄關:此指險要的關隘征途。漫道:休要說。漫:休,不。道:說。
〔從頭越〕重新跨越。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據作者說,是在戰爭中積累了多年的景物觀察,一到婁山關這種戰爭勝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他自以為頗為成功的這兩句話。
《十六字令三首》
作者:毛澤東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註釋
①快馬加鞭:徐姬《殺狗記》:「何不快馬加鞭,徑趕至蒼山,求取伯伯!」
②離天三尺三,作者原註:「湖南民謠:『上有骷髏山,下有八寶山,離天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又註:「這是湖南常德的民謠:」(按:這一註解可能是作者回答英譯者時的誤憶。常德地勢較平坦,無此民謠。此當為貴州民謠。)骷髏山,未詳。八寶山,在貴州雷山縣。《貴州通志》:「八寶山與太平山相連如屏,三面絕壁,無路可登。唯南面稍平,烏道羊腸,人跡罕至。」紅軍長征時並未攀越八寶山,這裡僅借民謠形容山之高。李白《蜀道難》:「連峰去天不盈尺。」賀鑄《漁家傲.荊溪詠》:「南嶽去天才尺五。」
③倒海翻江:形容聲勢、力量的巨大。陸遊《夜宿陽山磯》:「五更顛風吹急雨,倒海翻江洗殘暑。」這是形容水勢之浩大。也作「翻江倒海」和「翻江攪海」。馬致遠《薦福碑》:「他那裡撼嶺巴江,攪海翻江,樹倒摧崖。這孽畜,更做你這般,神通廣大,也不合佛頂上大驚小怪。」卷:翻卷。瀾:波浪。《孟子·盡心上》:「觀水有術,必觀其瀾。」岑參《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連山若波濤。」王安石《泊姚江》:「山如碧浪翻江去。」
④奔,急行,急跑,猶如賓士,狂奔,飛奔。騰,本指馬奔躍,即駿馬在賓士中向上跳躍。萬馬戰猶酣:辛棄疾《沁園春·靈山齊庵賦》:「疊嶂西馳,萬馬迴旋,眾山欲東。」又,《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萬馬,千軍萬馬之略。戰,戰鬥,激戰。猶,正在。酣,本指盡酒量暢飲,痛飲,這裡指酣戰,即不但久戰未歇,而且正處在激烈、起勁的勢頭上。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英姿颯爽來酣戰。」
⑤鍔:劍鋒:《莊子·說劍》,「天子之劍,以燕溪石城為鋒,齊岱為鍔;」司馬彪註:「鍔,劍刃;一雲劍棱也。」吳均《和蕭洗馬子顯古意六首》:「蓮花穿劍鍔,秋月掩刀環。」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海畔尖山似劍芒。」李商隱《井絡》:「井絡天彭一掌中,漫誇天險劍為峰。」楊億《成都》:「青山路險劍為峰。」殘,殘損、殘缺、毀壞;青天,晴朗的天宇,由於晴朗而愈顯其高遠,因而刺破青天之山,自然也就愈加峻峭。
⑥欲,要,將要。墮,落下,掉下來。賴,依賴,依靠。以,用。拄,支撐,《戰國策·齊策六》:「大冠若箕,修劍拄頤。」其間,指天地間。
《念奴嬌·崑崙》
一九三五年十月
作者:毛澤東
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作者原註:前人所謂「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說的是飛雪。這裡借用一句,說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遠望,群山飛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說,當年孫行者過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滅了火,所以變白了。
《清平樂·六盤山》
1935年10月
作者:毛澤東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清平樂·六盤山》,八句四十六字,卻是字字鏗鏘、句句生輝。
六盤山,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固原市境內,是我國西北黃土上享有盛名的一座高山,其主峰海拔2942米,它既是關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北方重要的分水嶺。
六盤山是中央紅軍翻越的最後一座大山,六盤巍峨、長城逶迤,時間和地點在這裡被藝術地凝固在一起。縱目遠眺曾經翻越的六盤山,回顧過去,展望將來,思潮起伏,詩情激蕩。最終,熟攬各類詞牌的主席選用了「清平樂」,它屬於典型的「平仄韻轉變格」,上片押仄韻,雄渾厚重;下片押平韻,清脆響亮,有通變之妙。上下片不要求同一韻部,選字造句的餘地也很大,可以讓詩人在格律的束縛中擁有抒情言志的最大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