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終從台灣撤軍認一個中國
美方聲明:「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個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
美國最終從台灣廢約、撤軍,中美建交。
經過毛澤東、周恩來以髙超的政治智慧、深遠的戰略眼光、堅韌的意志定力,帶領人民長期堅持不懈的艱苦奮鬥,新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綜合國力日益發展壯大,國際地位逐步鞏固加強,也將解決台灣問題的戰略主動權,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1957年起,美國又開始縱容台灣當局對中國大陸的襲擾,還公開宣布在台灣部署了可攜帶核彈頭的鬥牛士導彈和電導導彈,對中國進行軍亊威脅和挑釁。台海局勢又緊張起來。
美國對華強硬,與1956年出現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秘密報告和波匈事件,世界社會主義陣營出現挫折,美認為冷戰格局發生有利於西方的變化有關。1957年12月,美方故意提出降低中美大使級會談級別,中方予以拒絕,會談中斷。中美重回隔絕狀態。毛澤東和中國政府不能不考慮調整對美政策,從爭取和平協商到加強對美鬥爭。(參見《毛澤東傳(1949一1976)》(上 ),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850頁。)
1958年,國際形勢再生重大變化。5月,黎巴嫩發生反對親美當局的鬥爭;7月14日,伊拉克爆發推翻親美君主政府的革命,次日美國出兵黎巴嫩,中東局勢驟然緊張。為轉移世界對中東局勢的注意,美國武裝干涉黎巴嫩同日,宣布其遠東地區陸海空軍進入戒備狀態,並揚言加強「保衛台灣」的部署。(參見《人民日報》1958年7月25日。)台灣當局同日發布戒嚴令,並向金門、馬祖大幅增兵。
對此,毛澤東連續召開會議研究,於7月18日晚對炮擊金門作出明確指示,並說:金門炮戰,意在擊美。((美)艾森豪威爾:《白宮歲月》(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7年版,第328頁。)8月6日,艾森豪威爾獲悉有關「確切情報」((美)艾森豪威爾:《白宮歲月》(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7年版,第328頁。),當天台灣當局宣布進入戰備狀態,美海軍參謀長伯克宣稱隨時準備像在黎巴嫩那樣登陸。(參見沈駿:《中共三代領導集體與祖國和平統一》,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頁。)8月17日至30日,毛澤東在北戴河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期間,作出了炮擊金門的最後決定。8月23日,「萬炮轟金門」開始,連續數天,重創國民黨守軍。
這場鬥爭看起來是對蔣,實質上是朝鮮戰爭以來同美國之間的一場包含軍事、政治、外交等內容的重要較量。(參見《周恩來傳》(三),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6頁。)吳冷西回憶。
毛澤東說:我們的要求是美軍從台灣撤退,蔣軍從金門、馬祖撤退。你不撤我就打。台灣太遠打不到,我就打金馬。美國同國民黨訂了共同防禦條約,防禦範圍是否包括金門、馬祖在內,沒有明確規定。美國人是否把這兩個包袱也背上,還得觀察。打炮的主要目的不是要偵察蔣軍的防禦,而是偵察美國人的決心,考驗美國人的決心。(參見吳冷西:《憶毛主席》,新華出版社1995年版,第74—77頁。)
這次炮擊又迫使美國不得不考慮「戰爭邊緣線」劃在哪裡的問題。於是它的態度開始鬆動。毛澤東等分析認為,「我們這一打,打出美國想談了」。果然,美國回應中國提議,中斷了9個月的中美大使級會談於9月15日恢復。
在會談的第一次會議上,中方提出雙方共同發表聲明,其中包括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必須收復,之後將爭取用和平方法解放台灣和澎湖列島的內容。(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第2卷,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版,第441頁。)
美方卻在聯合國大會提出一個要中國「放棄對金門和馬祖群島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的「停火」方案。(參見《周恩來傳》(三),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1292頁。)
9月20日,中國外交部長陳毅發表聲明:中國在金門、馬祖並未同美國打仗,談不上「停火」;解決台海緊張局勢的關鍵是美國撤軍。同時,根據周恩來建議,福建前線再次猛烈炮擊金門、馬祖,「打而不登,斷而不死」,以「使敵晝夜驚慌、不得安寧」。(參見《毛澤東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第356頁。)
在中共持續炮擊和內外壓力下,美國開始表示,如果放棄這些沿海島嶼不會對「保衛台灣」產生不利影響,就不考慮在那裡使用部隊。毛澤東很快覺察到美「以金馬換台澎」的圖謀,也獲悉了該方案遭蔣拒絕的重要信息。於是,中共中央、毛澤東作出了暫不收復金、馬的決策。
10月3日、4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討論台灣海峽局勢,提出:「讓金、馬留在蔣介石手裡如何?這樣做的好處是金、馬離大陸很近,我們可以通過這裡同國民黨保持接觸,什麼時候想要就什麼時候打炮,什麼時候需要緊張一點就把絞索拉緊一點,什麼時候需要緩和一下就把絞索放鬆一下,可以作為對付美國人的一個手段。」(《周恩來年譜(1979——1976)》中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177—178頁。)這就是「絞索政策」。
根據毛澤東命令,炮擊金門形成了一個奇特的規律,逢單日打,雙日不打。打,是給蔣軍拒絕美要其撤離金馬一個理由;不打,是給蔣軍運輸補給留出時間,且只打沙灘,不打民房和工亊。中國政府又打又不打、一會兒打一會兒不打,搞得美國很被動。到了該年12月10日,美國宣布從台海地區撤出部分海空軍,並決定只要中國雙日不開炮,美國將不參加護航。台海緊張局勢再次緩和下來。
「絞索政策」的形成,表明中共中央已根據形勢變化,迅速調整了解放台灣的戰略步驟,從原來準備分「兩步走」調整到將來台澎金馬「一攬子解決」。
10月5日和14日,周恩來兩次會見蘇聯駐中國大使館臨時代辦安東諾夫,對此作了說明。他說:中央原先的方針是準備分兩步走:先收復包括金門、馬祖在內的沿海島嶼,再爭取解放台灣。現根據目前的局勢變化,決定還是把蔣介石繼續留在金門、馬祖沿海島嶼上,暫時不收回,今後爭取一下子收回這些沿海島嶼、澎湖列島和台灣。(參見《毛澤東傳(1949——1976)》(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876、878頁。)
毛澤東也說過:「金、馬、台、澎是一起的,現在統統歸蔣介石管,將來要解放一起解放,中國之大,何必急於搞金、馬?」(《毛澤東傳(1949——1976)》(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878—879頁。)
此後,金門時有炮聲,但已演變成純粹政治意義上的行動,即毛澤東說的「基本上還是文打」了。敵對的兩岸雙方,就以這樣奇特的方式共同維護著「一個中國」的共同認知。五、20世紀60年代后:「播種開路」,為將來解決台灣問題創造條件。
可以看出,經過包括兩次炮擊金門在內的長期中美博弈、兩岸交鋒,毛澤東、周恩來在台灣問題上作出了極其冷靜的戰略判斷。在中美經濟、軍事、國際地位對比懸殊的現實條件下,難以解決台灣問題。
毛澤東對此說過,台灣歸還祖國,實際上是一場政治、軍事、經濟實力的競爭。晚一些收回,有利於動員國內人民搞建設,增強國防力量。(參見廖心文:《1958年毛澤東決策炮擊金門的歷史考察》,《黨的文獻》1994年第1期。)
到了20世紀60年代,毛澤東對解決台灣問題的時間有了更明確的估計。
1960年5月22日,毛澤東在一次會議上說:解放台灣的任務不一定要我們這一代完成,可以留交下一代去做。現在要蔣過來也有困難。逐步創造些條件,一旦時機成熟就好辦了。(參見沈駿:《中共三代領導集體與祖國和平統一》,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頁。)
周恩來也不止一次講,對台工作急是無用的,今後可能會拖下去。我們這輩子看不到統一,下一代或再下一代總會看到的,「我們只要播好種,把路開對了就行」。(參見廖心文:《為兩岸和平統一開路的周恩來》,《百年潮》1997年第2期。)
今天來看,毛澤東、周恩來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確實為後代最終解決台灣問題打下了堅實而寶貴的基礎。
早在1955年開始提出以和平方式解放台灣時,毛澤東、周恩來就為其具體策略進行了構思。
60年代初,毛澤東、周恩來託人向台灣當局傳達過中共和談條件,有最低條件和最高條件。最低是暫時什麼都不談,雙方先作有限度的接觸,如相互訪問(官方或私人團體均可),通郵、通電,然後通航。最高是在台灣和平解放后,給台灣類似當年陝甘寧特區的地位,可擁有自己的政府、軍隊、黨組織,經費亦可由大陸負擔,只要求台灣承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後來經周恩來歸納,毛澤東同意把這些政策概括為「一綱四目」。用張治中給陳誠信中的話來說,一綱是「只要台灣歸回祖國,其他一切問題悉尊重總裁(指蔣介石)與兄(指陳誠)意見妥善處理」;四目包括「台灣歸回祖國后,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央外,所有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悉由總裁與兄全權處理;所有軍政及建設費用,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撥付;台灣之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必俟條件成熟,並蕁重總裁與兄意見協商決定,然後進行;雙方互約不派人進行破壞對方團結之事」。(參見《周恩來傳》(三),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1299—1300頁。)
周恩來長期領導和關懷、持續進行了大量對台聯絡工作。如他委託張治中、傅作義寫信給蔣經國和陳誠,轉達中共中央的和談方針和政策。(參見(周恩來傳》(三),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1300頁。)他還做寓居台灣的國民黨元老於右任的工作,通過章士釗、邵力子、費彝民等向台灣當局傳話,促進相互了解,等等。(參見《周恩來傳》(三),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1302頁。)1965年7月,李宗仁在周恩來關懷和精心安排下輾轉回國、葉落歸根,成為轟動世界的新聞。
為了表達和平誠意,自1959年起,中共中央還分批特赦在押的國民黨戰犯,至1966年特赦了6批。1975年國務院特赦全部在押戰犯,並允許和幫助他們赴台與家人團聚,等等。
就在1954年12月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簽訂后不久,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正式作出了研製原子彈的決定。經過長期艱苦奮鬥,至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兩彈一星」事業獲得成功,躋身世界核大國之列。中國擁有核反擊力量,獲得了堅持對美鬥爭、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重要保障。
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彰顯大國地位。
20世紀60年代以後,中美關於台灣問題的直接鬥爭和博弈,主要在國際政治領域,核心是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自1961年起,阿爾巴尼亞等國在每屆聯大提出「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權利」議案,均因美國等阻燒未獲通過。70年代初,國際關係發生重大變化,中美都希望改善關係以聯手抗蘇。1969年11月7日,美國中止了第七艦隊在台灣海峽持續10多年的巡邏。1971年10月24日,第26屆聯大以壓倒多數通過18國提案,恢復了中國的常任理事國地位。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正式訪華。在28日發表的中美上海聯合公報中,美方聲明:「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個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無論如何玩弄辭藻,這是美國第一次以法律文件形式對「一個中國」的承認。中方除了重申主權立場外,並未在聲明中要求美方立即廢約、撤軍,而是明確了這一未來目標。這是出於將最終解決台灣問題作為一個長期任務留待後代完成的既定戰略考慮。因為,在毛澤東的預見中,美國最終從台灣廢約、撤軍,中美建交,是大勢所趨,遲早的事。
總之,經過毛澤東、周恩來以髙超的政治智慧、深遠的戰略眼光、堅韌的意志定力,帶領人民長期堅持不懈的艱苦奮鬥,新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綜合國力日益發展壯大,國際地位逐步鞏固加強,也將解決台灣問題的戰略主動權,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