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台灣蔣介石軍援大幅加強
1953年7月27日, 朝鮮停戰協定簽署, 持續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結束。然而,台海形勢已今非昔比。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 為穩住台灣海峽軍事局勢, 美國對蔣介石有所約束,但同時給予大量對台軍事經濟援助和扶持。蔣介石利用這個時機大力經營, 逐漸在台灣站住了腳。1953年2 月, 朝鮮停戰協議尚未簽署, 艾森豪威爾出任美國總統。他立即宣布放棄台灣「 軍事中立化」。朝鮮停戰後, 美國對台灣戰略地位的作用愈加重視, 對台軍援大幅加強。
在此種形勢下, 作出是否重啟攻台計劃的決策, 絕非易事。葉飛回憶, 停戰不久, 陳毅曾提出用5 個軍的兵力攻打金門, 中央軍委、毛澤東審慎考慮后曾予批准, 但又很快改變了決定, 將攻打金門的計劃擱置下來。(參見《毛澤東傳(1949—1976))》(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847頁。)
1953年10月, 毛澤東召開中央軍委會議, 研究解放台灣的作戰方針。研究結果, 在朝鮮停戰後趨於緩和的形勢下, 目前不宜發動大規模渡海作戰。決定「 採取從小到大, 逐島進攻, 由北向南打的方針解放沿海島嶼; 要在實戰中訓練部隊, 提髙三軍聯合渡海作戰的能力, 為解放金門、馬祖創造條件」。(參見聶鳳智等:《三軍揮戈戰東海》,解放軍出版社1985年版,第26頁。) 據此, 彭德懷責成制定了在1955 年1 月底前完成解放金門一切戰備的計劃。
然而這一年, 正在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大規模經濟建設, 需要和平安全的環境, 同時戰爭準備需要大量後勤物資、交通、海空保障。毛澤東權衡利弊, 審時度勢, 綜合考慮朱德、彭德懷、陳毅等的意見, 又於12月下令暫緩作戰準備。(參見《毛澤東傳(1949—1976)》(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582——583頁。)
樹欲靜而風不止。1953年底, 美國拉攏西太平洋沿岸一些國家,構築反華軍事同盟的態勢日益明朗。而台灣當局為求美國長期支持, 也向美提出締結條約。這引起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高度關注。次年4月28 日至7月21日召開的日內瓦會議, 促成了印度支那停戰。7月7日,會議期間,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指出:「我們要破壞美國跟台灣訂條約的可能。」(《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3頁。)日內瓦會議剛結束,中央就指出:「在朝鮮戰爭結束之後我們沒有及時(約遲了半年時間)地向全國人民提出這個任務,沒有及時地根據這個任務在軍事方面、外交方面和宣傳方面採取必要措施和進行有效的工作,這是不妥當的,如果我們現在還不提出這個任務,還不進行工作,那我們將犯一個嚴重的政治錯誤。」《毛澤東傳(1949—1976)》(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585頁。
中央為何把形勢估計得這樣嚴重呢?周恩來作過解釋,指出:遠東有三個戰爭,朝鮮戰爭、印度支那戰爭和台灣戰爭。現在朝鮮戰爭、印度支那戰爭都停了,「剩下的就是美國加緊援助台灣進行騷擾性的戰爭」。如此時「我們不提出解放台灣,保持不了祖國的完整版圖,我們就會犯錯誤,也對不住自己的祖先」(《周恩來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版,第84頁。)。
《人民日報》1954年7月23日發表題為《一定要解放台灣》的社論,再次向全世界宣布「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面向全國和全世界的「解放台灣、反對美國干涉」的宣傳,大張旗鼓地開展起來。
1954年9月3日和20日,毛澤東下令再次炮擊金門,直接對台當局實施懲罰性軍事打擊,同時也對美台簽訂《共同防禦條約》發出嚴重警告。雖然沒有阻擋住美台於12月3日正式簽約,但這場鬥爭還是對該條約起到了一定製約作用。條約規定,美協防範圍為台灣和澎湖地區,未包括金馬地區,同時台當局對大陸的軍事行動受到嚴格控制。
而中共中央加大解放台灣宣傳的同時,具體準備工作繼續進行。周恩來這樣解釋:中國如果解放沿海島嶼,美干涉可能性不大;如渡過台灣海峽攻打台灣,第七艦隊則是要阻撓的。因此,解放台灣「要有步驟地進行」,「要從沿海島嶼開始打擊敵人」。(參見熊華源、單勁松:《毛澤東、周恩來對解決台灣問題的思考和決策》,《黨的文獻》2009年第6期。)他指出:我們總的口號是解放台灣。但是要有步驟地進行,因為中國海軍還未鍛煉好,各方面準備還需要時間。(參見(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410頁。)
9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周恩來主持修改定稿的《關於解放台灣宣傳方針的指示》,指出:「鬥爭是長期的,因為我們沒有強大的海、空軍,就要有時間去把它建設起來」,最後達到解放台灣。(參見(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412頁。)
毛澤東還提出要「邊打邊建」,即在準備解放台灣的戰爭中,加強空軍和海軍工作,推動軍事工作、外交工作、政治宣傳工作和經濟工作。(參見《毛澤東傳(1949—1976))》(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585頁。)
1955年1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一江山島。美國務卿杜勒斯竟於當天宣布,如果台海發生戰爭,美國準備使用戰術核武器。
2月5日,解放軍解放大陳島,2月26日進佔南麂島。
至此,浙江省沿海所有島嶼全部解放。
世界輿論普遍認為,解放軍的下一步行動就是攻打金馬,進而攻台。
到了3月3日,美台《共同防禦條約》正式生效。
美國迅速加強在台灣的軍事指揮系統,派出美軍協防颱軍司令,美軍駐台軍事顧問團擴大到2600人,美空軍第13特種航空隊進駐台灣。(參見《毛澤東傳(1949—1976)》(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849頁。)
面對美國在台灣島及台灣海峽越來越強大的軍事威脅,包括它公然發出的核威脅,中國人民解放軍沒有實施進攻金門、馬祖的行動。
1955年3月5日,毛澤東在致赫魯曉夫電中表示:「解放台灣應該分兩個步驟:第一步是解放台灣沿海島嶼,第二步(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是解放台灣本島。」(參見熊華源、單勁松:《毛澤東、周恩來對解決台灣問題的思考和決策》,《黨的文獻》2009年第6期。)
這仍是一個清晰的「兩步走」方案,但「第二步」可能所需「很長時間」,意味著中共中央不再考慮近期解放台灣本島的問題,這使得「第一步」即解放金馬,也顯得不那麼迫切了。
萬隆會議后:爭取和平解放台灣,實行第三次國共合作。
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逐步確立爭取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在1955年4月萬隆亞非會議召開以後。(參見《毛澤東傳(1949一1976)》(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846頁。)
在周恩來率參會代表團離京前,毛澤東曾指示:「可相機提出在美國撤退台灣和台灣海峽的武裝力量的前提下和平解放台灣的可能性。」(《人民日報》1994年2月27日。)
在會議期間的一次冷餐會上,為回應參會東南亞國家關心的緩和台灣地區緊張局勢問題,周恩來作了一個69個宇的聲明:「中國人民同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國人民不要同美國打仗。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和緩遠東緊張局勢的問題,特別是和緩台灣地區的緊張局勢問題。」(《人民日報》1955年4月24日。)他還聲明:「中國人民解放台灣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即戰爭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灣。」(《中美關係資料彙編》 第2輯(下),世界知識出版社1961年版,第2253頁。)聲明獲得了與會國和世界輿論的熱烈歡迎。
周恩來回國后,將爭取和平解放台灣的聲明內容寫進國務院公報。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正式、公開地提出和平解放台灣的主張。
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杜勒斯於4月26日發表聲明,表示不排除同中國進行雙邊談判。(參見《當代中國外交》,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99頁。)8月1日,中美大使級會談在日內瓦正式開始,關於台灣問題的鬥爭主戰場轉入外交舞台。
到了1956年,中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不僅需要和平環境,而且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毛澤東、周恩來的對台思路由此進一步發展。
1月30日,周恩來在全國政協會議上強調,要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灣。(參見《周恩來傳》(三),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1297—1298頁。)6月28日,他又在全國人大會議上「代表政府正式表示:我們願意同台灣當局協商和平解放台灣的具體步驟和條件,並希望台灣當局在他們認為適當的時機,派遣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適當的地點,同我們開始這種商談。」(《周恩來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89頁。)這是中共第一次公開表達通過與台灣當局商談和平解放台灣的願望。
1957年4月,在歡迎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的宴會上,周恩來介紹對台情況時說:「國共兩黨過去已經合作了兩次。」毛澤東接著說:「我們還準備第三次國共合作。」這是中國最髙領導人首次公開而且明確提出第三次國共合作的主張。
毛澤東、周恩來關於統一台灣的具體政策思路,也逐漸明朗起來。
該年初,毛澤東就表示,台灣只要同美國斷絕關係、與祖國統一,其他一切都好辦。當與從台灣來的人士商談時,毛澤東、中共中央指示向對方提議:(1)國共兩黨通過對等談判,實現和平統一;(2)台灣成為中國政府統轄下的自治區,實行髙度自治;(3)台灣地方政府歸蔣介石領導,共產黨不派人前去干預;(4)國民黨可派人到北京參加對全國政務的領導,但外國軍事力量一定要撤離台灣和台灣海峽。
關於中國政府同台灣當局協商和平解放台灣的具體步驟,周恩來指出,這「是中央政府同地方當局之間的協商」(《中美關係資料彙編》第2輯(下),世界知識出版社1961年版,第2296頁。);「我們對台灣決不是招降,而是要彼此商談』只要政權統一,其他都可以坐下來共同商量安排」(新加坡《南陽商報》1956年8月14日。)。
關於統一后的安排,毛澤東表示:「一切可以照舊,台灣現在可以實行三民主義,可以同大陸通商,但是不要派特務來破壞,我們也不派『紅色特務』去破壞他們。談好了可以訂個協議公布」。
毛澤東:「台灣只要與美國斷絕關係,可派代表回來參加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協全國委員會。」
周恩來補充說:「蔣經國等安排在人大或政協是理所當然的。蔣介石將來總要在中央安排。台灣還歸他們管,如果陳誠願意做,蔣經國只好讓一下作副的。」「陳誠如果願意到中央工作,不在傅作義之下,蔣經國也可到中央工作。」(參見《人民日報》1994年2月27日;廖心文:《為兩岸和平統一開路的周恩來》,《百年潮》1997年第2期。)
國際輿論十分關心統一后如何安排蔣介石,周恩來回應說:「如果台灣歸還中國的話,那麼蔣介石就有貢獻了,而他就可以根據他的願望留在他的祖國的任何地方。」(《人民日報》1956年12月11日。)「如果蔣中正願意回歸祖國,絕不會低於國務院總理的地位。」(《周恩來傳》(三),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88頁。)等等。
毛澤東、周恩來密集闡述和平統一台灣主張,也有複雜的國際背景。在美國不承認和圍堵、孤立新中國的形勢下,中美大使級會談是雙方唯—直接接觸通道。但美方在會談中一直堅持要首先討論「放棄使用武力」問題,要求中方同意發表凍結台灣地區現狀的聲明。(參見(周恩來傳》(三),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1290頁。)這當然談不攏。美國還在聯合國等國際場合推行「兩個中國」的主張。美國企圖分裂中國的行徑,不僅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嚴正批駁,也遭到蔣介石堅決抵制,蔣因此多次面臨被美國趕下台的危機,美台矛盾激化。這令毛澤東、周恩來看到了爭取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可能性。
中共方面關於國共和談的建議,不僅在世界上得到關注和好評,也曾引起蔣介石關注。可惜他將其解讀為中共「和平攻勢」「統戰陰謀」而未作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