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共產黨老百姓都是一盤散沙
看現在的中東地區加沙人就是一盤散沙。
幾千年來的中國農民就是一盤散沙。
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解決了中國農民幾千年來《一盤散沙》的不團結問題。以《秋收起義》后成立的《中國工農革命軍》《中國工農紅軍》《鐵道游擊隊》《平原游擊隊》《新四軍》《八路軍》《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志願軍》《中國人民子弟兵》《全民皆兵》《農村互助合作社》《農村人民公社》《工人階級領導一切》《工農兵學商大聯合》《民兵組識》《共青團》《少先隊》《貧下中農》《造反派》《紅衛兵》《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等多種形式,最大成就是把中國人民組織起來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不受壓迫和剝削,不受外人欺負。不再是《一盤散沙》了。
1927年上半年,毛澤東在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主持工作期間,居住在武昌都府堤41號一棟江南民居里,寫下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天降大任於斯人也」「捨我其誰」的使命擔當黨,它帶領人民浴血奮戰創建了新中國。
關於幾千年的舊中國,人們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叫作《一盤散沙》。當年孫中山講過,毛澤東講過,這是舊中國最大的特徵。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的時候,英國的經濟規模比中國小很多,但它還是能夠打敗中國。當時英國的艦隊才4000多人,卻可以打敗4億人口的中國,逼著清朝廷簽下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情況就不一樣了。雖然當時中國還是一個一貧如洗的國家,但在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的立國之戰《抗美援朝戰爭》中,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卻可以成建制地消滅武裝到牙齒的美國軍隊和英國軍隊等十八國聯合《軍隊》,直至贏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當時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的戰略目標就是以《三八線》為目的。美聯軍被打退致《三八線》,《中國人民志願軍》就取得勝利。是什麼原因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共產黨領導的國家就和蔣介石國民黨執政不一樣了,在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的的領導下,新中國的中國人民己不再是《一盤散沙》了。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從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舊國家邁入了一個沒有任何帝國主義國家的駐軍及租界,完全是由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獨立自主的新中國新時代。
幾千年來的舊中國歷史上,無數仁人志士都在探索中國人的《一盤散沙》該如何解決,結果都是無功而返,最後是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做到了。就是一定要能夠把中國人民組織起來,才能解決《一盤散沙》的問題,才能使中華民族獲得真正的民族獨立。
毛澤東說過一句名言: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就是說,馬克思主義意味著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人民可以推翻壓在他們頭上的反動統治者。而列寧蘇聯共產黨和蘇聯紅軍的《十月革命》本身的成功就意味著列寧主義的成功,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在蘇聯的成功。這使包括毛澤東在內的中國共產黨人士一下子意識到中國人民可以通過共產黨將中國人民組織起來,進行反抗,進行造反,從而擺脫東西方帝國主義霸權列強的侵略奴役,獲得民族獨立。
有了這種認識實際上還只是第一步。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成立開始付出了無數生命的犧牲,最後才探索出一條建立現代國家的成功之路。
成功之路的結論:誰能夠組織農民,誰就能組織中國。
沒有毛主席,沒有中國共產黨,中國人至今可能還在黑暗中徘徊。毛澤東主席的過人之處在於,毛澤東對中國社會跳動的脈搏,對社會發展的規律有著準確的把握。毛澤東找到了落後貧窮落後的舊中國邁向現代國家的規律。
在上世紀20年代的時候,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接受的還是蘇聯對馬克思主義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解釋,也就是人們比較熟悉的叫「五種社會形態」: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根據這樣的觀點,當時的斯大林就認為中國是封建社會,中國需要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是中國的進步階級,中國共產黨應該輔助中國國民黨,甚至到蔣介石國民黨對中國共產党進行了四一二大屠殺時反革命政變之前的半年,1926年10月,蘇聯共產國際還是明確指示中國共產黨不要開展對資產階級右翼的鬥爭,不要開展對蔣介石國民黨的鬥爭,不要開展農民運動,怕觸犯資產階級的利益。
但毛澤東根據自己對中國社會的深刻分析,認為中國不是簡單的封建社會,中國社會有資本主義性質,中國的官僚具有資產階級性質,中國基層社會的鄉紳也具有資產階級性質,中國還有與帝國主義勾結在一起的官僚《洋買辦》式的資產階級,官僚《洋買辦》們的根基或者替他們辦事的經營的往往是鄉下的《土豪劣紳》,《土豪劣紳》們在中國農村社會的最基層形成一種黑社會,所以中國革命或者說中國如果要建設現代國家的話,必須重塑整個由《土豪劣紳》把持的中國社會基層結構。所以當時毛澤東非常有遠見地指出,誰能夠組織農民,誰就能組織中國。
毛澤東在廣州、武漢和株洲舉辦了很多期的農民運動講習所,這些講習所孕育了大概11個省的2800多個農會,為整個農民運動奠定了基礎。而毛澤東本人一直在《上山下鄉》作調查研究。同時,毛澤東寫了許多的農村調查報告,例如,毛澤東寫下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還有如毛澤東的《農村調查》:1937年10月,毛澤東準備將「親手從農村中收集的材料」彙編成書,這些材料一部分在戰爭中遺失,自己還掌握的僅存11個部分。他的初衷是「為免再損失,印出若干份,並供同志們參考」。毛澤東寫好了序言,但書卻未能出版。
1941年3月17日,毛澤東再次為先前的調查材料寫了一篇序言。毛澤東開宗明義地指出:「所以印這個材料,是為了幫助同志們找一個研究問題的方法。現在我們很多同志,還保存著一種粗枝大葉、不求甚解的作風,甚至完全不了解下情,卻在那裡擔負指導工作,這是異常危險的現象。」毛澤東申明:「出版這個參考材料之主要目的,在於指出一個如何了解下層情況的方法,而不是要同志們去記那些具體材料及其結論。」毛澤東還強調:「一切實際工作者必須向下作調查。對於只懂得理論不懂得實際的人,這種調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則他們就不能將理論與實際相聯繫。」1941 年4月19日,毛澤東在校讀完書稿后專門寫了《跋》。稍後,《農村調查》在延安正式出版。
《農村調查》收錄文獻14篇,包括:《序言一》《序言二》《興國調查》《東塘等處調查》《木口村調查》《贛西南土地分配情形》《江西土地鬥爭中的錯誤》《分青和出租問題》《分田后的富農問題》《土地法(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土地法(一九二九年四月)》《長岡鄉調查》《才溪鄉調查》和《跋》。其中的調查材料,除兩部《土地法》外,《興國調查》《東塘等處調查》《木口村調查》《贛西南土地分配情形》《江西土地鬥爭中的錯誤》《分青和出租問題》《分田后的富農問題》作於1930年10月至11月;長岡、才溪兩鄉的調查作於1933年11月。
《農村調查》鮮明地表現了毛澤東遵循「眼睛向下」、相信群眾和實踐出真知的調查理念。《興國調查》通過了解8個家庭,調查了各階級在土地鬥爭中的表現,讓他知曉了農村的基礎概念。《東塘等處調查》弄清了村、鄉兩級蘇維埃在土地鬥爭中的組織和活動情形。《木口村調查》了解了村政府委員會的成份和本村所殺反動分子的成份,以及中農和富農小地主在鬥爭中的立場變化。《贛西南土地分配情形》記述了贛西南土地鬥爭的情況。《江西土地鬥爭中的錯誤》是江西省委吉安會議上陳毅、陳正人、馬銘等關於同土地革命錯誤路線作鬥爭的報告的要點。《分青和出租問題》是江西省行動委員會吉安擴大會議上的摘錄,內容是關於分田中富農和貧農的問題。《分田后的富農問題》記錄了贛西南特委常委王懷和贛西南北路行委書記陳正人兩人報告的關於永新和北路富農如何剝削牟利的情形。《長岡鄉調查》和《才溪鄉調查》收集並總結了兩鄉的蘇維埃工作經驗,「供給一切落後的鄉蘇、市蘇以具體的榜樣」。
《農村調查》的遺憾:兩份重要文獻因遺失而未收入。
毛澤東極其珍視自己的調查材料,「失掉別的任何東西,我不著急,失掉這些調查,使我時常念及,永久也不會忘記。」無奈革命戰爭環境險惡,保存這些材料殊為不易。《農村調查》出版的延後,也為這本書帶來了遺憾。
在「序言二」中,毛澤東開頭就交代:「這個材料延至今天才付印,但尋烏調查又遺失了。」他痛惜的是,《尋烏調查》原本在1937年第一次計劃出書時尚存。因此,《農村調查》在延安出版時並不包含1930年5月的《尋烏調查》,以及同一個月在總結調查工作經驗基礎上而作的《調查工作》這兩個重要文獻。恰恰這兩個作品堪稱毛澤東調查研究實踐上和理論上的標誌性著作。失去《尋烏調查》和《調查工作》兩文,既是毛澤東個人的憾事,也是《農村調查》這本書不小的遺憾。
好在歷史的塵埃掩不住思想的光輝。毛澤東的調查研究著作在當時有石印本、油印本等形式為革命者學習和流傳。新中國成立后,《尋烏調查》在中國共產黨的檔案中找到,並在1982年9月出版的《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中首次公開發表。《調查工作》也於1957年由福建上杭縣農民賴茂基捐獻石印本,得以再次與讀者見面。1960年底,毛澤東讀到《調查工作》,對工作人員表示這篇文章「是喜歡的」,「別的文章丟了,我不傷心,也不記得了,這兩篇文章我總是記得的」【1961年3月23日,毛澤東在《在廣州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說:「這篇文章是1930年寫的,總結了那個時期的經驗。寫這篇文章之前,還寫了一篇短文,題目叫《反對本本主義》,現在找不到了。這篇文章是最近找出來的。」從毛澤東的話中可知,此處「兩篇文章」應指《調查工作》和《反對本本主義》,這篇《反對本本主義》和1964年修改的《反對本本主義》不是同一篇文章。】。
1961年3月,毛澤東將這篇文章印發在廣州召開的南三區會議的同志,並寫了一段說明:「這是一篇老文章,是為了反對當時紅軍中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那時沒有用『教條主義』這個名稱,我們叫它做『本本主義』。寫作時間大約在1930年春季,已經三十年不見了。看來還有些用處,印若干份供同志們參考。」1964年,毛澤東將這篇文章作了些文字修正和補充,題目改為《反對本本主義》,收入《毛澤東著作選讀(甲種本)》。
將《一盤散沙》的農民組織起來后幹什麼?這更是經歷了舊民主大革命也即資產階級的大革命失敗之後,1927年中國共產黨在武漢召開的《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明確地提出了《槍杆子裡面出政權》的論斷,隨後組織了秋收起義等,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後來從理論上闡述,中國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這些觀點在當時被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內的主流都認為是離經叛道的,但後來證明這是實事求是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重要成果之一。在毛澤東的旗幟下,中國人民經過了20多年的艱苦卓絕的鬥爭,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推翻了蔣介石國民黨統治,1949年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從現代國家的建構過程來看,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把中國人民組織起來,特別是在最基層,通過組織農會打土豪分田地,把最廣大的農民組織起來,這就從社會結構上解決了長期妨礙中國成為現代國家的《一盤散沙》的問題。中國最基層社會組織起來之後,中國這個東方的國家就完全不一樣了。
然而,中國共產黨內的修正主義分子,走資派們篡權復辟資本主義改革開放后,因私有化又使農民成了《一盤散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