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上山下鄉給農村帶來新文明
否定過去的錯誤是正確的,否定過去的正確是錯誤的。新中國毛澤東時代尤其是《文革》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是正確的,要否定是錯誤的,也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是史實。當時是正確的選擇。
為什麼說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正確的呢?
一、人都是一樣的,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一點,恐怕除了個別地主和資本家都是同意的。既然如此,農民祖祖輩輩在農村勞動生活,市民為什麼就不能去農村勞動生活?市民中的知識份子就不能去農村勞動生活?我看是可以的,也是應該的。
農民是祖祖輩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臉朝黃土,背朝天」、「一滴汗珠摔八瓣」……其辛苦盡人皆知。正是由於農民的辛勤勞作,我們才有糧、肉、蛋、禽、奶、油和蔬菜吃,否則城裡人吃什麼?而受過中等、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去農村勞動鍛煉三年五載,體驗一回「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什麼不對?有什麼不應該的?
有些知識份子真的連韭菜、小麥、青草都分不清,只知道貪圖享樂,讓他們到農村勞動生活,不僅對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養成勤勞節儉的習慣有好處,而且對他們的一生都大有益處。這就說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大方向沒有錯,是正確的。而且當時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知青就是培養的對象之一,意義是非常深遠的。
如今,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的問題解決了沒有?我看這還是一個問題。
二、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說到底還得依靠知識,依靠科學技術。可是由於我國的國力較弱、城鄉發展不平衡、傳統思維習慣和歷史上不重視農村教育等多種因素,造成農村學校少、上學讀書的人少,受過中等、高等教育的農民則更少。這一點,恐怕左派、右派和中派,中國人、外國人以及崇洋媚外的人都沒有不同的看法。
中國人口從剛解放時的4萬萬5千萬,增加到現在的13億多,20世紀70年代大約是8億,其中絕大部分是農民,也就是說絕大多數人生活在農村。即使農村受教育的人數在不斷增加,但仍然是極少數。就拿現在來說,七八億農村人口,有多少上過中學、大學?而且上過中專、大學的,大部分都留在城裡了,有幾個回農村勞動生活呢?據我所知,中學畢業生在農村勞動生活的也不多,大部分當了小學老師、進了鄉鎮縣城謀生,或者外出打工去了。
要想在短期內改變農村人口的知識結構是不可能辦到的,而農村發展又需要知識,需要科學技術,但有知識懂技術的人都不願意在農村勞動生活,這怎麼辦呢?建設新農村靠誰呢?
都說農村落後,又都不願為農村建設出力,這個現象是很不正常的。需要決定出路。農村需要知識份子,動員知識份子上山下鄉顯然是正確的,而且是必要的。農村需要人才,而城市人才閑置,那就應該讓人才到農村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必須是,不僅知識青年應該到農村去,與社會科學沾邊的、涉農的領導、專家、學者、教授、研究員等更應該到農村去,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聽一聽農民的心聲,看一看農村人民公社的現實,找一找解決三農問題的辦法,搞清楚中國農村的改革和發展方向,回到城裡認真研究一些日子,然後再發表自己的「對策」。
雖然這樣做費勁一點,但也更慎重一點,更接近於真理一點。坐在大樓里,關在屋子裡,閉門造車,造不出符合國情、符合實際、符合民心的車來。也許你造出來的車很現代,但在城裡跑堵車,在農村跑顛簸,總之是跑不快,還容易將車碰壞或翻車。等發生了事故再來追究責任,不僅也很麻煩,而且也晚了,造成的損失難以挽回了。
到農村人民公社去勞動生活、調查研究,知識青年可以帶個頭,給那些領導、專家、學者、教授、研究員等帶個頭。因為明天是屬於年輕人的。
三、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前,農村是比較封閉落後的,有一些習慣很不好;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后,給農村人民公社帶來了新文明,形成了新風氣。
過去,農村很少有像樣的廁所,知識青年來到農村后,建議農村人民公社裡修了公用廁所;過去,農民是不刷牙的,個別愛乾淨的女孩子最多也就是隔幾天用鹽水、茶水漱漱口,知識青年來到農村人民公社后,一些青年人跟著他們學,紛紛買來牙膏、牙刷開始刷牙了;過去,農民是不經常洗澡的,甚至頭髒了也不洗,知識青年來到農村人民公社后,一些青年人跟著他們學,從經常洗頭做起,越來越愛乾淨、越來越講衛生了。
最重要的是,知識青年充滿青春的活力,活潑、愛動、大膽,經常唱歌、彈吉他,把一部分喜歡吹拉彈唱的農民帶動起來了,經常聚在一起搞文藝活動。貪下中農的孩子讀書的小學,受其影響,每學期都舉行文藝表演。
個別知識青年還與貪下中農里的姑娘、小夥子談戀愛、結婚,在城鄉之間搭建了溝通的橋樑,密切了城鄉關係,建立了魚水深情。
就我的親身體驗來說,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時期,是農村人民公社發展的最好時期之一,糧食連年豐收,社會新風蒸蒸日上。農村人民公社裡的很多知青是貪下中農家的常客,還有一個知青就住在貪下中農家,貪下中農們像親兄弟、親姐妹。有很多貪下中農等農戶過節日或平時做好吃的,都要請知青來家一起吃。
既然知識青年為農村發展發揮了「知識」的作用,起到了「文明」的表率,特別是為縮小城鄉差距,消除兩極分化,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發揮了積極的、巨大的、不可估量的作用,那麼就是正確的,而且對後世具有許多值得總結、值得借鑒的經驗。
總之,知識青年對農村的文明啟蒙作用是不可否認的。
四、知識青年在農村人民公社鍛煉成長,走上重要的領導崗位。
一些知識青年不怕吃苦,臟活、重活、累活搶著干,與農村人民公社的小夥子、「鐵姑娘」開展勞動競賽,從不示弱,成為農村人民公社當地的楷模。在共產黨的培養教育下,入團、入黨、提干。有一個上海知青,從農村人民公社副書記破格提拔為縣委副書記;還有一個天津知青擔任農村人民公社大隊團支部書記不到三年,就被提拔為農村人民公社副書記。那個時期,從政治上來說,知識青年是有出路的、有前途的,而且不用請客、送禮、行賄,只靠自己的努力就可以了。深感到,那個時候提干,的確是靠自己的真本事,靠自己的努力奮鬥,而不像現在這樣明碼標價地公開買官賣官。
當然,農村人民公社的體力勞動是要流汗的,是很艱苦的,但付出總會有回報,而且這個回報是基本平等的。
既然農村人民公社為知識份子的健康成長提供了舞台,創造了條件,而且對那些成績突出的知識份子給予重用,沒有浪費人才,沒有埋沒人才,說明上山下鄉的基本原則和具體政策是沒有錯誤的。
還須說明的是,知識青年到農村的確是有安置費的,大部分是二三百元,有的是四五百元。當時,國家拿出幾百元就相當於今天的幾千元,單身一人在農村安家,有這麼多錢是花不了的。有些農村人民公社還專門給知識青年修建了一排「知青宿舍」,配備了專門的炊事員。
1977年恢復高考,農村人民公社的小隊、大隊、公社都為願意報名參加考試的知青提供方便條件,讓他們回家複習備考。
在知青大返城時期,有個別知青不願意走,還想留在農村繼續干,真有紮根農村的想法,村幹部、村民們還勸他們回城。
應該大聲地說: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是正確的,不能否定。也否定不了。中國在今後,還會出現第二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從此,中國將真正走上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