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佔領國土為啥會很快失去
蔣介石佔領國土為啥會很快失去?蔣介石如何佔領國土的?
蔣介石背叛了孫中山。
孫中山為啥要革命?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對三民主義的重新解釋,「區分了三民主義的兩個歷史時代。在這以前.三民主義是舊範疇的三民主義,是舊的半殖民地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三民主義,是舊民主主義的三民主義.是舊三民主義。在這以後,三民主義是新範疇的三民主義,是新的半殖民地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三民主義,是新民主主義的三民主義,是新三民主義……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義」。
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發展為一種包含「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孫中山的舊三民主義由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組成。
民族主義,反對清朝封建專制和列強的侵略,打倒與帝國主義相勾結之軍閥,求得國內各民族之平等,承認民族自決權。
民權主義,實行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歐美現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選舉、罷免、創製、複決四權(政權)以管理政府,政府則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五權(治權)以治理國家。其核心觀念強調直接民權與權能區分,亦即政府擁有治權,人民則擁有政權。
民生主義,其最重要之原則有兩個,一為平均地權,二為節制資本。
19世紀末期,中國已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孫中山目睹中華民族有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危險,決定拋棄「醫人生涯」,進行「醫國事業」,他希望通過李鴻章能使清政府實行自上而下的社會改革。1894年1月,孫中山寫下了《上李鴻章書》,集中了孫中山關於仿效西方政治制度以圖中國富強的革新主張。之後,孫中山偕陸皓東赴上海拜訪鄭觀應,並通過新派人物王韜介紹孫中山到天津見李鴻章。
1894年6月間,孫中山偕陸皓東由上海赴天津,渴望能見到李鴻章,傾訴自己的救國主張。但是,孫中山此行並沒有見到李鴻章,同時,孫中山在天津又看到了清政府官員的腐敗,使其思想發生了轉變。因此,孫中山偕陸皓東離津轉道上海赴檀香山。
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取「振興中華」之意。從此,孫中山決心「拯斯民於水火,扶大廈之將傾」,明確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主張。第一次向中國人民提出了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國的綱領。同時,孫中山也完成了由改良主義者向民主主義者的偉大轉變。
然而,蔣介石背叛了孫中山。
蔣介石忘恩負義。
《黃浦軍校》是在蘇聯共產黨斯大林時代援助下建立起來的,援助了金錢外,還援助了槍支彈藥大炮和炮彈。蔣介石率團訪蘇,蘇聯共產黨的紅軍教官培訓。蔣介石還送大兒子蔣經國去蘇聯共產黨斯大林時代大學去深造學習。而因蔣介石忘恩負義,大兒子蔣經國以人質扣留在蘇聯,后被流放到西泊利亞。期間還遇見了蔣經國的蘇聯老婆。
蔣介石破壞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平均地權:耕者有其田》。破壞了國共合作,製造了血淋淋的《四一二大屠殺》。使近代中國走上了戰爭和動亂分裂的時代。
最後,蔣介石國民黨政府被中國人民拋棄,流亡到台灣島。被強佔領的大陸國土很快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