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三年困難時期做了什麼
過三年苦日子的客觀原因以及三年困難時期的偉大成就:
兩大帝國主義國家封鎖包圍,國際形勢極度緊張,時刻有大規模戰爭風險。蘇聯撤資導致城市重工業的現代化建設極其缺乏資金,也導致城市出現大量無法參與工業就業的剩餘勞動力,為了繼續維持工業化,以及徹底還清對於蘇聯的債務,當時加大了對農業物力財力積累量的提取。
為了集中提取,強化了集體合作程度。之後產生的一些生活消費品供給不足帶來的人口生活問題,主要是維持工業化發展和償還債務需要的大量農業物力財力積累提取帶來的消費供給不足。而這種積累在當時內部工業發展和國防發展應對緊張外部環境、徹底還清債務保持獨立自主的情況下是完全必要的。
從新中國建立到1964年,重工業各主要部門累計新建的大中型項目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在1958—1960年開工的。這三年新增的鍊鋼能力占從1949年到1979年新增鍊鋼能力的36.2%,採煤能力佔29.6%,棉紡錠佔25.9%。
到1972年,中國生產了2338萬噸鋼,而英國那一年只生產了2232萬噸鋼,中國確實用15年時間在鋼鐵產量上趕上了英國。當然,鋼鐵產品的質量,還是在追趕中。毛主席很清楚這一點,他在1961年1月1日說:「超過英國只是指數量」(《毛澤東年譜》第四卷,第515頁)
1958—1961年,農田水利建設取得重大成就,不僅在當時發揮了作用,而且在以後相當長的時期內繼續發揮著效益。大興農田水利建設,正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驅動力。中國有著8萬多水庫,絕大多數是在1958年以來建成的。
特別突出的還有石油工業的發展。中國以前被認為是個缺油國,所用燃油是從國外進口的「洋油」。1959年技術人員在東北的松遼盆地發現工業性油流后,黨中央於1960年在國民經濟困難之時決定集中力量在茫茫荒原上進行勘探開發,三年就建設起中國最大的石油基地——大慶油田,產量達全國石油總產量的三分之二。到1965年,中國需要的石油已經全部自給,中國人靠進口「洋油」過日子的時代宣告結束。
1958年——1961年重大成就年表
第一台半導體收音機製成(1958·3·11日)
第一套電視發送設備試製成功(1958·3·17日)
第一台40匹馬力柴油拖拉機出廠(1958·4·12日)
第一台最大的平爐在鞍鋼建成出鋼(1958·6·1日)
第一個最大的鍊鋼廠武鋼鍊鋼廠開工興建(1958·7·17日)
第一台內燃電動機車試製成功(1958·9·14日)
第一艘由蘇聯設計中國製造的排水量2.21萬噸遠洋貨輪「躍進號」下水試航(1958·11·28日)
第一台138噸交流電力機車試製成功(1959·1·1日)
第一座重型拖拉機廠建成投產(1959·1·1日)
第一台液力傳動的內燃機車試製成功第一座大型氮肥廠,試製首批氮肥(1960年)
第一台1.2萬噸壓力自由鍛造水壓機製成(1962年)
工業方面的12個第一,為鋼鐵、機械製造、交通運輸、電力、電視及航海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初步基礎。
1958年1月,寶成鐵路全線通車(全長668.5公里)
1958年1月,鷹廈鐵路全線通車(全長698公里)
1958年3月1日,昆明鐵路同越南鐵路正式開始國際聯運
1958年8月,包蘭鐵路通車(全長1000公里)
1958年10月21日,北京一包頭一銀川一蘭州航線正式通航
1959年2月7日,黔貴鐵路正式通車(全長605公里)
1959年4月1日,北京—平壤國際航線正式通航
1959年12月,重慶白沙沱長江大橋建成通車
1960年1月1日,蘭新鐵路通車(全長1315公里)
1960年4月21日,鄭州黃河大橋建成通車蘭新、寶成、黔貴、鷹廈、包蘭五條鐵路的建成,改善了西南、西北和中南內路交通,對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
1958年6月,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開始運轉,同時建成回旋加速器。
1959年9月,中國第一台每秒運算1萬次的快速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試製成功中國發展尖端科學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為國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58年5月,修建十三陵水庫1958年11月18日,海河攔河大壩合攏,使華北五條內河的淡水不再流入大海,並使海水不再溯內河。從此鹹淡分家。
1958年12月9日,黃河三門峽截流工程全部結束。
1960年1月1日,黃河劉家峽水庫勝利截流。
1960年,河南省林縣,紅旗渠破土動工,歷時9年,於1969年7月竣工。全部工程為民辦。
1960年2月24日,黃河青銅峽水庫攔河壩合龍截流。
1961年3月17日,廣東省珠江三角洲排灌電力網第一期工程完成,受益農田25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