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人斯諾登披露廣泛監控項目
稜鏡,是指透明材料做成的多面體,光線通過它會發生分光或色散。但在2013年6月6日,這個詞語被賦予了令人震驚的新含義:
美國國安局和FBI通過進入各大網路運營商的伺服器,監控普通民眾的電子郵件、聊天記錄、視頻及照片等秘密資料。這一項目被稱為「稜鏡」。在「稜鏡」的倒映下,深藏在陰影之後的「黑客帝國」逐漸暴露在陽光中。
消息引起軒然大波。奧巴馬政府被斥濫用職權、侵犯民眾隱私;他本人也被認為「不能信任」,國安局更是被推上風口浪尖。數日後,爆料者、前美國防務承包商僱員愛德華·斯諾登現身香港,並揭露更多細節;這名步阿桑奇後塵的29歲年輕人被政界斥為「叛徒」,被人權組織捧為「英雄」。
美國情報機構工作員工舉報人:《斯諾登泄密事件》
2013年6月,美國舉報人愛德華-斯諾登史無前例地披露了情報機構運作的廣泛監控項目,令世界為之震動。2013年6月6日,《衛報》上的一篇文章是根據告密者愛德華-斯諾登泄露的信息發表的一系列文章中的第一篇,該文章揭示了美國由秘密部門NSA和FBI完成的全球無限制的間諜計劃。這篇文章揭示了國家安全局正在收集數百萬美國居民的電話交談數據的事實。
此後,《華盛頓郵報》接著披露了 「稜鏡 「竊聽計劃。根據該報告,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直接竊聽中央電腦,從而竊聽蘋果、美國在線、谷歌、Facebook、微軟、雅虎和Skype等網際網路公司的客戶數據。例如,他們獲得了視頻、照片、電子郵件、文件和聯繫人數據,從而能夠創建廣泛的用戶檔案。
在幾天後發表的視頻聲明中,告密者愛德華-斯諾登描述了美國的間諜活動能力大大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如果我想查看你的電子郵件或你妻子的電話,我所要做的就是調出截獲的數據。」 任何被授權的情報人員可以在沒有司法授權的情況下大規模地獲得被通緝者的 「電子郵件、密碼、通話數據、信用卡信息」。
在愛德華-斯諾登披露國家安全局的極端監控機制十年後,對更多監控的推動仍在繼續。2013年6月,舉報人愛德華-斯諾登史無前例地披露了情報機構運作的廣泛監控項目,如PRISM和XKeyscore,令世界為之震動。美國政府認為泄密事件是一種叛國行為。因此斯諾登開始了逃亡生活。被俄羅斯收留。
6月6日:機密曝光: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首先曝光,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於2007年啟動了一個「稜鏡」的秘密監控項目,直接進入美國網際網路公司的中心伺服器里挖掘數據、搜集情報,包括微軟、雅虎、谷歌、蘋果等在內的9家網際網路巨頭皆參與其中。
6月6日晚:承認辯護:美國官方承認進行搜集情報活動,但目標是「外國人」,堅稱此舉是出於「國家安全」考慮。美國總統奧巴馬次日強調,這一項目不針對美國公民或在美國的人,目的在於反恐和保障美國人安全。
6月10日:揭秘者現身:「稜鏡」項目的揭秘者,29歲的男子斯諾登現身。他藏身香港,此前曾在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任職,有機會接觸美國情報機構的相關計劃。
6月11日:撇清干係:被牽涉進「監控門」的9家IT公司中的谷歌、微軟和「臉譜」等相繼發表聲明,呼籲美國政府採取更透明態度,披露安全機構要求企業提供相關數據的情況,以證明這些企業的「清白」。
6月12日:再次辯護:陷入輿論漩渦的美國國家安全局局長基思·亞歷山大首次對「監控門」作出辯護,稱該計劃曾幫助政府成功挫敗了數十次恐怖襲擊陰謀。
6月12日:中國受害:美國「監控門」事件揭秘者斯諾登再度爆料,稱美國情報部門早在2009年就開始監控中國內地和香港的電腦系統。美國國家安全局在全球進行超過61000個入侵電腦行動,其中數以百計目標針對中國內地和香港,範圍涵蓋政商學界。他指出香港中文大學是目標之一。
6月13日:刑事調查: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羅伯特·穆勒首度證實,FBI正在對「監視門」主角斯諾登進行刑事調查,「這些泄密行為嚴重損害國家安全,我們正在採取一切必要措施追究此人的泄密責任」。
何為「稜鏡」?
「稜鏡」計劃(PRISM)是一項由美國國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起開始實施的絕密電子監聽計劃。該項目的正式名稱為「US-984XN」。「稜鏡」計劃被列為美國最高機密,對搜集對象展開全方位、多角度的情報跟蹤,獲取的信息包括郵件、聊天記錄、視頻、照片、存儲數據、文件傳輸、視頻會議及登錄信息。
科技成監控幫凶?NSA在美國各地建立了竊聽站,並幫助建造了一台世界上最快的計算機,以破解保護信息的編碼。該機構有效地挖掘元數據的能力,已經使竊聽和偷聽通訊內容的重要性大大降低。
美國政府看見了什麼?
根據斯諾登披露的文件,美國國家安全局可以接觸到大量個人聊天日誌、存儲的數據、語音通信、文件傳輸、個人社交網路數據。
多少網路巨頭牽涉其中?「稜鏡」項目監視範圍很廣,微軟、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YouTube、Skype、AOL、蘋果9大網路巨頭牽涉其中;除此之外,還有數千家公司也為政府情報機構提供敏感資料,以獲得包括機密情報在內的多種好處。
我們是否遭到監視?奧巴馬稱:「你不能在擁有100%安全的情況下同時擁有100%隱私、100%便利。」英國外交大臣黑格表示,英國的守法公民永遠不會知道政府部門為了阻止你的身份被盜或者挫敗恐怖襲擊所作的一切事情。
十年前,2013 年 6 月 5 日,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前職員、國防承包商博思艾倫諮詢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前僱員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曝光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和聯邦調查局(FBI)於 2007 年啟動的「稜鏡」(PRISM)秘密監聽計劃,揭開了美國「竊聽醜聞」的蓋子,使美國的網路空間情報獲取工程體系漸浮水面。此後十年間,美國的大規模、無差別監聽計劃仍不斷被曝光。事實證明,美國並未因各種曝光而收斂網路竊密和監聽活動,而是變本加厲地強化其網路空間情報獲取能力,將網路空間行動視為維護其全球霸權的重要工具。
「稜鏡」曝出美網路空間情報獲取是龐大工程
「稜鏡」項目是斯諾登曝光的 NSA 始於 2004 年的「星風」(STELLARWIND)監控計劃的四個項目之一,其餘三個項目分別是「主幹道」(MAINWAY)、「核子」(NUCLEON)和「碼頭」(MARINA)。「稜鏡」項目主要對即時通信和存儲資料進行深度監聽和數據獲取;「主幹道」項目監控美國四大電信運營商 AT&T、SBC、BellSouth和 Verizon 電話記錄;「核子」項目截獲電話通話內容並進行日常關鍵詞監控;「碼頭」項目的目的是獲取網際網路「元數據」並進行存儲、分析。「星風」計劃的駭人之處在於:一是無人倖免,上至包括美國盟國的領導人日本首相和德國總理在內的 35 位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美國民眾,都是被監控的對象;二是無處不在,能夠監聽的既有電子通信也有無線電通信,包括但不限於電子郵件、視頻/語音聊天、照片/視頻、文件傳輸和社交網路信息等;三是無所不用,微軟、雅虎、谷歌、臉書、Paltalk、YouTube、AOL、Skype、蘋果等九家美國網路巨頭均參與項目,為政府提供數據。
從 20 世紀 40 年代開始,美國陸續通過「三葉草」(SHAMROCK)、「尖塔」(MINARET)等計劃,建立了對電報電話系統的監聽存檔機制。從 20 世紀 60 年代開始,美國建設以「梯隊」(ECHELON)為代表的各類信號情報獲取系統。在這些大型信號情報獲取系統的基礎上,美方開展了大量針對性的信號情報監聽項目。通過大型海底光纜監聽、重點特殊區域監聽、計算機網路利用(CNE)、運營商入侵、衛星監聽、第三方情報共享等方式,美方能夠在全球範圍獲取包括電子郵件、文件傳輸、語音通話、網路訪問、簡訊、傳真、電報等在內的各類網空信號情報,形成了網空作業的「先天優勢」。
在此基礎上,美國又建立以「湍流」(TURBULENCE)為代表的進攻性能力支撐體系,通過被動信號情報獲取、主動信號情報獲取、任務邏輯控制、情報擴散與聚合、定向定位等相關能力模塊,實現完整的網路空間情報循環,繼而結合「監護」(TUTELAGE)、「量子」(QUANTUM)等網路空間攻防能力模塊,美國進一步實現情報驅動的網路空間積極防禦和進攻行動。
正如中國網路安全產業聯盟報告所述,「斯諾登事件」讓大家看到,美國情報機構網路空間情報獲取工程是一個「大到無形」的龐大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