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建設新中國》《發展新農村》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4-8-12 21:4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建設新中國》《發展新農村》





建設新中國,發展新農村,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有幸參與、認識、體味、弄明白這個過程,是我作為曾經知青一員無怨無悔的不竭動力。

轉載《我是知青,無怨無悔》
 
作者: 范洪利
  
兒童時代,長輩就對我們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踏入校門,印象最深的是《少年報》上的「小靈通」和「知心姐姐」,覺得他們就是生活中的好夥伴,為我們介紹愛國主義英烈志士的事迹易懂易記。長大中,影響最大的是方誌敏烈士和他《可愛的中國》這部遺作,還有魏巍老師《誰是最可愛的人》那篇報告文學,恨不得掐死那個為虎作倀的「肥大頭」,殺盡那些窮凶極惡的美國狗強盜。

回鄉務農后,學習了毛主席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國農村社會主義高潮按語》等著作,「熱愛祖國」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遍地英雄下夕煙」所構成的一幅幅壯麗圖景,慨然覺得:祖國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值得珍愛,祖國的父老鄉親男女老少都值得敬重,志願為在「一張白紙上」「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寫出最新最美的文字」而做永不生鏽的螺絲釘、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的紅色種子。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所以,回鄉務農,支邊赴疆,「獻身革命即為家」,我毫不畏懼,從無悔意,改變「一窮二白」,想想我們的前輩為之付出了多少,做成了多少,就會覺得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躺在他們的基業上坐享其成,碌碌不為。支農援邊,在廣闊天地里學習、體驗和鍛煉,經風雨,見世面,接地氣,增知識,長才幹,堅意志,熱愛祖國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做起,怎麼可能浪費青春呢?把自己看成一朵花,置身於時代之上,遊離於群眾之外,像個蹩腳的體育節目講解員那樣,「看人挑擔不吃力」,指手畫腳自以為是,誇誇其談不著邊際,甭說在農村在邊疆,就是在城市在機關在條件最優越的環境里,充其量也只能是個「大事做不來、小時做不好」的「南郭先生」,用農民伯伯的話說,叫「造糞機」,那才是把自己的一輩子都糟踐了。

為了新中國的創建,革命先輩南征北戰戎馬倥傯,浴血奮戰在所不辭;新中國誕生后百業待興,改天換地中,他們有的在邊疆屯墾,有的成為鐵道兵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有位叫甘祖昌的將軍,還回鄉當了農民。因為他們的流血流汗無私奉獻,祖國才日新月異欣欣向榮。現在的年輕人是紅旗下長大的一代新人,沿著先輩的道路,賡續先輩的事業,承傳先輩的精神,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是不負韶華,不辱使命,承先啟後,意義深遠。

建設新中國,發展新農村,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有幸參與、認識、體味、弄明白這個過程,是我作為曾經知青一員無怨無悔的不竭動力。從記事起,進入黃昏,我們點過燈草,點過羊油燈、煤油燈和蠟燭。六六年,電桿豎入我們村,家家戶戶都點上了電燈,再也不必擔心微弱的燈火被鑽入屋內多少風兒熄滅了。通了電,農機械化作業就成為現實。稻麥脫粒,祖祖輩輩憑力氣靠手工,擱上門板,一把一把使勁甩,全隊勞動力一道出動,撲下身子幹得熱氣騰騰,那年都得忙個十天半月才能完。這個活我曾經干過,火辣辣太陽的熱,麥芒飛入背脊后的癢,還有膀子的酸脹,滋味很不好嘗。

一九六七年,隊里買來了脫粒機,按上馬達,接上電線,脫粒機瞬間轉了起來,九名女青年、兩名男中年一字兒排開,鬥志高昂、神采飛揚,那快速,那效率,社員個個拍手稱快。後來,又買來「大喉嚨」,大把大把麥子塞進去,轟隆隆一聲,吐出的是麥子,飛揚的是柴草。王隊長與「小會記」估算了一下,這兩個大件搭檔著干一個小時,能抵得上全隊勞動力半天的工作量,脫粒不再是重活難活了。第二年,隊里買來了手扶拖拉機替代老牛,解放了好幾個男勞力。社員們嘆為觀止,興高采烈地說「點燈不用油,種地不用牛」,如今不都到來了嗎。

農民煮飯燒水,歷來「就地取材」,從河裡拎上來,倒入缸里,一用數天。六五年起,建衛生隊衛生村,七戶人家打一口井,改善水源防止病從口入,衛生員和赤腳醫生用小瓶子裝上漂白粉,放入井裡消毒。為遏制蚊蠅孽生,經常出動團員青年剷除雜草,填平坑坑窪窪,為糞缸加蓋,不久又實施糞便集中管理,一系列生活方式除舊布新,加上一年數度為男女老少注射預防針,什麼麻疹、天花、霍亂、瘧疾、血吸蟲等駭人的流行病都相繼絕跡了。我們老家海風大,沙質地多,只能種植山芋和元麥。人民公社統一規劃部署,發動社員熱火朝天大幹六五、六六年「臘底春頭」,修成了貫南北的八條主渠和連東西的四十多條分渠,清流引來,沿海八個大隊的沙泥地全部改造成為水灌地,能輪番間種水稻和棉花,結束了我們每年至少有兩個月以山芋為主糧的食料歷史。

面對「稻菽千重浪,棉田白茫茫,五穀堆滿倉,社員心歡暢」的蒸蒸日上,與社員們分享「漸變」帶來的成果和喜悅,我想:如果全國農村,都能像上海郊區那樣發展,「誓把祖國變成天堂」還會在話下嗎!讀書學習,俯身田頭,感受發展,引發、催生了我「當好新農民的決心和熱情,拓寬了「胸懷祖國」的視野和境界,更要感謝的,是許多長輩、領導的指引和點撥,為我的健康不斷注入高於生活的元素。一次,挑著棉花上供銷社,看到江鎮去新生大隊的岔路口有塊語錄牌,寫的是「世界上的事有大道理有小道理,小道理必須服從大道理」。什麼是大道理,什麼是小道理,小道理為什麼要服從大道理?什麼情況下小道理必須服從大道理?回家后我琢磨了許久。

教我逐漸明白這個道理的,首先是我的外婆。回鄉不久,跟著年過半百的老年組學割水稻。望著黃燦燦一片,開鐮一會兒,我們幾個才走出校園的小年輕就累得熱汗滿身,直不起腰來,皺起眉頭髮起了牢騷:這麼熱,這麼多,老年人幹活慢吞吞的,割到日頭歪西也完成不了。可是,別看大娘婆婆們動起來不緊不慢,但一刀接著一刀不停歇,一把接著一把還互相幫助,不到十一點,兩畝多稻子全割完了。回家的路上,外婆對我說,幹什麼活,做什麼事,不論是多是少,是大是小,是重是輕,是難是易,你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去完成,去干好,去做得比別人出色,如果明明是拈輕怕重而討價還價,這也有難度,那也做不到,老是強調客觀,讓別人去做了,那就只是「不起路」的一堆廢話。別人為什麼能、為什麼行、為什麼做得好,你可是沒少指頭沒缺心眼。一事當先,推三阻四的後果,是丟失顏面,得不到信任,讓人家瞧不起。有了任務,與其繞著彎子推卻,不如爽爽快快承擔,開動腦筋做好。外婆目不識丁,話語卻富有哲理,讓我又想起了一條導師語錄:「困難總是與解決困難的條件一起產生的」,而今聆聽外婆這麼一說,聯繫起來參悟思想,頓似雲開日出,豁然明朗。這不是外婆把「什麼叫工作,工作就是鬥爭,那些地方有困難有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我們是為著解決困難去工作去鬥爭的」這條毛主席教導「活學活用」了嗎?!再想想,講愛國主義是大道理,到田裡割稻是小道理,因為熱,因為腰腿酸痛,就寧肯在田埂上歇息與小夥伴一道怨天尤人,而不情願幫老人們多割下一株多割下一把,私下裡還附和著責備他們動作緩慢,我這不是犯下了「小道理」不能服從「大道理」、言行不一致的過錯嗎?

指點過我的第二人,是在建設兵團里,我們七連的事務長老陳。老陳讀書不多,很有智慧,為人誠懇,做事踏實,吃苦耐勞身體力行。為了我們擺脫「菜荒」困境,他經常隻身翻山越嶺,到勐捧鎮挑回乳腐酸菜,平時晚飯後,組織大家盡點義務澆水施肥拔草,為蔬菜助長。加入團組織的前一天,他約我談話。當時我想,這又不是入黨,你老陳是黨支部的組織委員,要與我談什麼呢?黃昏時,我們面對而坐,我有點不以為然,他卻很認真地說:「你是響鼓,我是重鎚,直話直說吧」,就開門見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多二話」的「毛病」,告誡我不予改進,就不利於個人進步,不利於團結同志。所謂的「二話」,是指包括牢騷怪話在內的不該說、不當說的「廢話」。老陳這麼說,令我一怔:覺得確實存在,平時雖不犯人,但衝動起來,就免不了不看場合頂上,不顧影響抗命,不留面子斥下,鬧得對方尷尬難堪下不來台。老陳輕聲細語,由淺入深,逐字逐句,令我背脊發涼,難以自己。回到宿舍梳理細想,覺得根子還是在於自己的幼稚膚淺,雖無目空一切但有傲骨驕氣,是必須改、堅決改、非克服不可的小資產階級「狂熱通病」。

指點過我的第三人,是我們五營的高營長。之前,是我們連的麻指導員(滿臉麻花)自討沒趣,以批評「無政府主義」為由,公然以「在民族地區工作的人有沒有違反紀律」的誹謗性言論,在大會上旁敲側擊,指桑罵槐,惹得我怒火中燒,奮起反擊。因為,我們連在民族地區堅持著工作的就我一人,另外一人因為比「同吃同住同勞動」多了個「同睡」而早被遣走了。而今我這才回來兩天,你就陰陽怪氣,憑什麼「尋」我的「吼廝」?也怪自己血氣方剛,還沒學會「包容」,就毫不客氣地與他針鋒相對論了起來:老百姓給的是什麼樣的評價,咱心裡可透明著哩。為人不做虧心事,夜半不怕鬼上門,你說話別沒腦心沒肺沒舌,請你收起「刁得一」陰陽怪氣那一套,趕明天去扎蘇板挨家挨戶搜腸刮肚,請教和你一樣擔任著支書的老三同志、大隊長安赳同志和全寨子男男女女老少爺們,逐個逐個刨根究底問個明白,扯長了兩隻耳朵別遺漏一個字,也別忘了帶著文書幫你做筆錄。一陣子連珠炮,職工們哄堂大笑,麻指導威風掃地,咆哮了兩聲「你等著」,就溜暗處去了。

贏了「口水仗」,痛快是痛快了,回宿舍坐定,覺得有點不對味,想了許久。這麻指導畢竟是組織任命的,毫不留情連諷帶嘲,弄得他灰頭灰臉,全然沒有了「落場勢」,他本來就水平不高能力不強,出了這麼大的洋相,讓他今後還有什麼顏面對待職工安排工作?自己的做法,也很不妥當呀。於是,我託人給高營長捎去了一封檢討信。也巧,因為勐臘縣要我去麻木樹公社再度參加複查,領導正好要召我談話,就來到了高營長家裡。高營長和顏悅色,先是拿出勐臘縣委的通知說:聽說這次要安排你到瀾滄江畔的寨子里工作,很遠,條件也差,希望你能增強信心,克服困難,保證任務完成。我連忙接著說:請高營長和組織上放心,我會加倍努力,保證完成任務。高營長隻字未提檢討書,我就忑忒不安地試探著問他,是否收到了我的認錯信。他說:收到了,看過了。年輕人成長,犯錯難免,可你這是犯了不該犯的錯,是不可原諒的。但你能知錯,還能挖出犯錯的思想根子,這是進步。事情發生了,知錯改錯就好。要提醒你的有兩點,一定不能犯過失性錯誤,一定不能犯重複性錯誤。事情過去了,你就別產生心理負擔,背上思想包袱。你們年輕人朝氣蓬勃,乾乾工作應該旗幟鮮明,立場堅定,但要學會自我控制,自我否定,善於吸取教訓,善於把壞事轉化為好事,善於在遇有複雜情況時多問幾個為什麼,善於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實踐中去,才能沉穩、老練起來,團結同志,凝聚力量,下去后大膽工作吧。

兩個「提醒」,「四個善於」,是批評更是鼓勵,是啟發更是期待,是匡正更是指引,長這麼大,還是第一次聽到,讓我又慚愧,又感激,振聾發聵,心潮起伏,與他告別後,一直在耳際迴響著。埋頭走了大半小時,才長長地舒了口氣,心中所有的不爽、不快、不適、不樂,風吹雲散,消失殆盡。

外婆教我對待工作要樂觀要自信;老陳教我為人處世要謙虛要謹慎;高營長教我「莫叫巴掌把眼擋」,實際上,都是在給我講述一個基本道理,那就是要學會用大道理管住小道理,小道理必須服從大道理,令我刻骨銘心,沒齒難忘,在我的成長路上具有著「加油站」、「里程碑」意義。隨之以後,我經常思考如何用「大道理」管住自己的「小道理」。尤其是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閱讀《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等著作中,進一步體悟到了大道理是客觀規律的揭示,是指導小道理的「正確思想」,應用「正確思想」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問題,說明問題,解決問題,就是在用大道理指導小道理,說明小道理,征服小道理,就能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凈化自己的主觀世界。「喝過了知青這杯酒,什麼樣的酒都能對付」,在以後的工作中,雖不是一帆風順,但到那裡都能受歡迎,得好評。

「良藥苦口利於病」。在農村,在兵團,讓我接受過多次「非正式再教育」、為我「治過病」、「療過傷」的,還有許多長輩、領導和同事,他們一個個語重心長,鞭策我「有則改之」;一次次坦誠相告,督促我「懲前毖後」。這種「不是親人勝親人」的關心和熱誠,愛護和溫暖,我想,當年能有幸感受和體味過的,決不會僅僅只是一個「我」,而應該是兵團(農場)中的「一大批」「我們」!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05:5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