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從幾萬人到幾百萬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具體時間是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開始從紅色蘇區出發時,有戰士共30多萬人,到達陝北時只剩下了兩萬餘人。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人類戰爭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迹,充分地體現了中國工農紅軍指戰員在長征途中表現出對革命理想和事業無比的忠誠、堅定的信念。進一步表明了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現,是保證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
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創造的革命精神。1934年至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經歷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迹。紅軍指戰員在長征途中表現出對革命理想和事業無比的忠誠、堅定的信念,表現出不怕犧牲、敢於勝利的無產階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表現出顧全大局、嚴守紀律、親密團結的高尚品德,創造了偉大的長征精神。
從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第二十五軍進行了偉大的長征。長征途中,英雄的紅軍,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鏖戰獨樹鎮,勇克包座,轉戰烏蒙山,擊退上百萬窮凶極惡的追兵阻敵,征服空氣稀薄的冰山雪嶺,穿越渺無人煙的沼澤草地,縱橫十餘省,長驅二萬五千里,創造了不朽的功勛。
長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共產主義確立為遠大理想,始終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朝著這個偉大理想前行。在紅一方面軍二萬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紅軍犧牲。長征這條紅飄帶,是無數紅軍的鮮血染成的。艱難可以摧殘人的肉體,死亡可以奪走人的生命,但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動搖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
毛澤東確實是一位博覽群書的偉人,他有雄才大略,能統兵百萬。
《長征精神萬歲》摘錄部分內容如下:
作者:蔡 玲
1933年9月,國民黨以100萬軍隊對蘇區發動了第5次「圍剿」。當時,「左」傾路線已在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中佔據統治地位,提出「禦敵於國門之外」,迫使紅軍與強大的敵人開展陣地戰,短促突擊,短兵交接,以堡壘對堡壘,用雞蛋碰石頭,同敵人拼人力、拼物力、拼消耗,仗打了整整一年,紅軍傷亡很大,損失慘重。部隊後勤無力取之於敵來補充自己,根據地也日漸縮小,又使紅軍失去了就地取給的條件和來源,雖然根據地人民全力支援,也不能保證及時供應。紅軍的後勤供給遭受嚴重挫折,致使紅軍生存難以為繼。這也是導致第5次反「圍剿」失敗的原因之一。
為保存革命武裝的有生力量,紅軍不得不離開江西中央蘇區,被迫踏上艱苦卓絕、舉世震驚的二萬五千里漫漫長征路。
1934年10月8日至18日,中央紅軍8.6萬餘人從江西瑞金和各戰場陸續撤退轉移,全部集結在今江西省于都縣境內休整,進行兵員、糧服、武器、彈藥的補充,在貢水(又名貢江,今於都河)搭建浮橋。在於都人民的全力支援下,中央紅軍分別從貢水的8個渡口過江,從此踏上迢迢遠征路。
長征始發時,我的父親蔡長風任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一軍團一師三團(簡稱紅三團)供給處糧服股股長,負責全團21個伙食被服單位2700多人的吃穿。
1934年10月16日,父親隨所在部隊在貢水河畔的梓山集結渡河。鄉親們扶老攜幼趕到集合點,為紅軍送行。很多人含淚拉著戰士的手問:「什麼時候回來?」誰也沒想到,這一走,竟是中國工農紅軍戰鬥行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第一步。在當時,即使這支紅色隊伍的最高領導人,也不知道何時回來,更不知道此行將去往何方,部隊上下都以為這是一次大的戰略轉移。若干年後,這次長達一年的轉移才有了一個正規名字——長征。
長征,隨時從頭頂落下的炸彈,10倍於己的敵人的圍追堵截,難以忍受的饑寒交迫和隨時襲來的疾病傷痛,一路上種種吞噬生命的惡劣環境……據相關資料顯示,紅軍參加長征的人數為18.7萬餘人,算上途中補充的兵力,共約20萬人,而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時,僅有5萬餘人,犧牲約15萬人。其中中央紅軍在長征出發時約有8.6萬人,到達陝北僅7000餘人;紅四方面軍長征開始時約8萬人,到會寧會師時,約有3萬人;紅二、六軍團長征出發時約1.7萬人,將台堡會師時,尚有兵力1.3萬餘人,減員約4000人,算是三大主力紅軍中犧牲人數最少的。
由此算來,長征平均每走一公里,就有3、4名紅軍將士犧牲;平均每走一天,就有約200人獻出生命;平均每4人只有1人到達陝甘根據地。而在條件最為惡劣的草地行軍中,平均每公里犧牲的紅軍將士達近100人;在最為慘烈的湘江戰役的5個晝夜,平均每天有近1萬紅軍犧牲;在損失最為嚴重的中央紅軍,平均每12人中只有1人到達陝北。江西省興國縣有名有姓的紅軍烈士23179人,其中犧牲在長征路上12038人,幾乎每走1公里就有一名興國籍忠魂(以上數字來源:2016年9月7日《解放軍報》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特刊)。
最先報道長征的外國人,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稱長征「震動世界」。他說,與紅軍長征相比,西方戰略之父漢尼拔率領遠征軍越過阿爾卑斯山向羅馬進軍,不過是一次假日遠征。
長征保存下來的5萬革命火種,終成燎原大火,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長征的勝利是人類不屈意志的豐碑,是中華民族堅定無畏、自強不息的象徵,是一部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是世界人類史空前絕後之壯舉!
從建黨到建國28年,從建軍到建國22年,我黨我軍歷經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長征,是我黨我軍在革命戰爭年代最為艱苦卓絕、死裡逃生的一段歷史!父親1927年參加革命,參加了這三大戰爭,榮獲國家頒發的唯一標誌這中國近代革命三大歷史階段的八一勳章、獨立自由勳章和解放勳章。這是父親的無上榮光,這是父親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
1934年,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他們穿著幾件破爛單衣、忍著飢餓病痛連續攀登了5座這樣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這些來自非、亞、歐、大洋洲和南北美洲的外國人一聽,立即把我圍住,連聲讚歎,說:「我們知道中國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我們為之震驚!」「史無前例,空前絕後!」「了不起,偉大!」「我們穿這麼多還這麼冷,中國紅軍就穿幾件破爛單衣連帶飢餓病痛就翻過了5座5000米的大雪山,不可思議!」「他們靠的是什麼?難道紅軍真是鐵打的?!」「這樣的軍隊不可戰勝!」「我們為能來到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國家——中國接受培訓感到自豪!」「我們也為你有這樣了不起的父親感到驕傲!」……
耳聞目睹這些來自六大洲的外國人的驚異與讚歎,我的心中涌動著一股暖流。長征,威震全球!已得到世界多國人民的讚揚與肯定,成為世界人類史共同的豐碑!
是的,外國人問得好;「紅軍靠的是什麼?」
長征,這場史無前例的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壯舉,其歷史意義早已為中國和世界多國公認。但是,它所包含的深遠意義和思想價值,已跨越國界,已然還處在不斷的開發、探索和認知之中。
長征為什麼能在世界多國得到認可,除了它的革命精神外,長征還具有著人類崇高的普遍共性精神。長征是全人類的財富。高尚而堅定的信念,樂觀而勇敢的精神,吃苦耐勞,堅忍不拔,團隊精神,勇往直前,等等,都是長征留給我們彌足珍貴的財富。今天,我們紀念和追思長征,更要重新認識和宣傳長征,這不光是一種體現紅軍戰士生命頑強的張揚,更是證明了信念的力量。信仰,或者信念的力量,戰無不勝。一位國際著名心理學家說:「長征不僅標誌著中國人民在軍事上的勝利,同時也創造了人類心理學領域的奇迹。」長征精神的內涵並非僅僅是吃苦耐勞。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完成心理上的長征,才能創造出奇迹。
是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種事業,一個人,每天都走在自己長長的征程上。在漫長的征途中,只有具備了當年紅軍的長征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才能最終抵達光輝的頂點。今天,中國人民正行走在新的長征路上。長征給了我們全人類精神與思想寶庫中最為光輝燦爛的精神財富與思想資源,唯有把握了它,中國人民才能在新的長征中取得勝利!
長征精神的深遠意義與思想價值,無論怎樣評述都不為過!
長征線路與長征精神,應該申報成為世界遺產!
我軍從建軍起就一直奉行司、政、后三大建制。司令部保障軍事勝利,政治部保障官兵素質,後勤部則保障經濟來源和物資、武器、裝備及生存的供給,提供吃穿住,直接關係全軍生命。紅軍時代的後勤供給工作是我黨早期在軍隊中的經濟貿易工作。戰爭年代的後勤、經貿工作,是要付出血與生命的代價,其艱難、困苦、危險、殘酷,是我們現代人特別是年輕人難以想象的。
父親1927年參加革命,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自1931年任紅軍12軍36師供給處糧服股股長以來,從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建國后至去世,歷時75餘年,一直在我軍後勤部門,一生從事我軍的後勤供給(包括經濟貿易)工作。從1940年任八路軍115師教導5旅供給部部長至去世,當了61年的後勤部長,父親是我軍後勤工作的優秀領導者之一。
父親在生命的最後時光,竭盡餘力,向我們回憶並講述了戰爭年代我軍艱難困苦的後勤供給工作,對長征專門作了敘述。我自以為對長征並不陌生,知道長征苦,但真沒想到苦到那種程度。若不是父親親口講述,即便父親的語氣極其平淡,我也真難相信。真的,長徵實況要比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上表現的苦得多。那已不叫苦了,是生命極限的抗爭!
和許多老紅軍一樣,長征,成為父親一生中最艱苦卓絕的人生經歷和最珍貴的人生記憶。在父親75載的革命生涯中,也是最璀璨的一頁。今天,我們追憶長征,是從這些耄耋老人塵封已久的憶海深處搶救歷史,拯救人生資源和挖掘精神財富!這對於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對於預防腐敗和貫徹「兩個務必」,對於青年一代的人生、信念、理想教育,都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歲月悠悠,往事如煙,當年戰鬥的硝煙,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飄逝。面對時下的金錢、權貴與浮華,信念的力量恆久而神奇。如今,我們回顧歷史,謳歌先烈,悼念亡者,是要在新的征程上繼續弘揚長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