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烏克蘭逃兵激增蔣介石國軍起義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4-8-8 07:0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烏克蘭逃兵激增蔣介石國軍起義







《逃兵數量激增 烏克蘭軍隊:自願返回就既往不咎》文章來源: 聯合新聞 。烏克蘭軍事領導層面臨著一個棘手的局面。僅在今年上半年,烏克蘭當局就啟動了2.9萬名烏軍逃兵的刑事訴訟案件。將這些案件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公開公布的士兵人數進行對比,就得出這樣的結論:烏克蘭軍隊中的每14名士兵中就有1人選擇當逃兵。

實際的數字可能比這個數字更高。由於官僚障礙,訴訟程序往往受到拖延。而逃兵人數創下新高的主要原因是,士兵渴望休整、心理狀態不佳以及疲憊不堪。烏克蘭的媒體多次報導有關士兵在前線附近長期駐守,卻沒有足夠休假的情況。

由於士兵嚴重短缺,逃兵數量眾多,基輔無法承擔對他們處以監禁的代價。因此,烏克蘭議會的大多數議員在7月中旬對一項關於逃兵無懲罰重返軍隊的法案表達支持。根據該法案,烏克蘭的逃兵如果自願重新加入軍隊,便可以免於懲罰,即使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離開了部隊。

《柏林日報》(Berliner Zeitung)指出,俄烏戰爭將在下周進入到900天。烏克蘭方面對未來幾個月的軍事能力感到擔憂,儘管澤連斯基最近從北約拿到了新型F-16戰鬥機的軍援,但烏克蘭軍方高層一再抱怨,在烏克蘭東部和南部長達1200公里的戰線上士兵短缺。

與此同時,也有一些烏克蘭企業因為職位嚴重空缺,呼籲取消兵役。比如鋼鐵製造商Interpipe。英國《金融時報》援引該公司人力資源總監帕克霍莫夫(Vitalii Pakhomov)表示:「我們的工作已經到了極限。」

這家企業雖然已被指定為戰略企業,這意味著其半數員工可以免服兵役,但仍有約1000人面臨被動員入伍的風險。帕克霍莫夫表示:「如果沒有他們,很難想象我們將如何運營。」

烏克蘭商業銀行Monobank雇傭了大量IT員工,該銀行希望他們可以免除兵役。該銀行聯合創始人戈羅霍夫斯基(Oleg Gorokhovskyi)認為,在一場消耗戰中,俄羅斯的資源遠遠勝過烏克蘭,他指出,比起奔赴前線,在銀行或在線市場的高級程序員可能對烏克蘭的幫助更大。

解放戰爭期間,被殲滅的蔣介石國民黨800萬軍隊中,大約有五分之一也即153個師、177萬人先後起義投誠,其中包括蔣介石國民黨大小各軍隊的將領就有1400餘人。

這些蔣介石國民黨軍隊的起義官兵經過改造基本都完成了脫胎換骨,他們的最終歸宿大致又能分成五類:

第一類:改編成中國人民解放軍野戰部隊,並長期保留。

如在長沙起義的陳明仁部,與解放軍混編為第一兵團;在長春起義的曾澤生部,改編成四野第50軍,並補充了來自我一、二、三、四野的官兵。

第50軍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前四次戰役,湧現出戰鬥英雄、功臣、模範1.4萬人,並有7000人獲得朝鮮方面授予的勳章或獎章。

第二類:改編成解放區的地方部隊或公安部隊。

台兒庄、賈汪煤礦地區起義的何基灃、張克俠率領的原國民黨第三綏靖區三個半師,和我三野渤海縱隊及江淮軍區合編為第33軍、34軍,新中國成立后,先後改編為公安部隊。

第三類:改編為解放區的其他軍兵種部隊。

在綏遠起義起義的董其武部,先是改編成轄第36、37軍的我第23兵團,1951年9月入朝執行工程任務。

回國后其一部與解放軍第10軍合併為第69軍,董其武出任該軍正兵團級軍長,另一部則正式編入工程部隊。

第四類:改編為新中國成立后的生產建設兵團。

在新疆起義的陶峙岳部,先被編成我第22兵團,1954年與新疆軍區生產部隊合併成立了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

第五類:撤銷原建制,原國民黨官兵經過集中學習和政治改造后,一部分資遣複員,一部分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野戰部隊。

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編的傅作義部,被編入四野及華北軍區野戰部隊;
在雲南起義的盧漢部,被編入我13、14軍;在四川起義的劉文輝部、鄧錫侯部、潘文華部,被分別編入我62軍、60軍和川東軍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解放戰爭期間,我軍戰鬥序列中有10個軍,系由在全國各戰爭起義的國民黨軍編成。

在新疆起義的國民黨整編24師師長趙錫光部,被就地改編成我第9軍,1952年11月第9軍番號才被撤銷。

在綏遠起義的董其武部第116軍、新編獨立第7師,分別被改編為我第36、37軍,1952年2月第36、37軍番號撤銷。

在長春起義的曾澤生部第60軍,於1949年被改編為我第50軍,1979年2月還分赴雲南、廣西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1985年「百萬大裁軍」時番號始被裁撤。

擺脫白崇禧控制在湖北金口起義的張軫部兩萬餘人,被改編為四野第51軍,1950年9月番號撤銷。

在長沙起義的陳明仁部被改編為我52軍,1951年9月52軍番號撤銷,其中一個師改編為鐵路工程師,另一師被編入55軍。

在長沙起義的原國民黨軍保安部隊被改編為我53軍,1951年9月撤銷軍部,其中一師改為水利工程師,另一師也編入了55軍。

原國民黨馬惇靜部81軍、在甘肅武都起義的原國民黨119軍,分別被改編為我西北獨立第3、第4軍,前者於1950年12月撤銷番號,後者於1950年撤銷番號。

以上原國民黨起義投誠部隊,經過改造和改編,大多實現了新生,在完成歷史使命的同時,也為新中國的成立或建設做出了貢獻。

又如《渡江戰役,10萬國軍起義背後的故事 》1949年,隨著淮海戰役的勝利,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已經開到了長江北岸。迫於兩軍兵力懸殊,當時蔣介石對外宣稱隱退,實際上內心早已打好了如意算盤,在長江以南設下了固若金湯的防線。掌握著軍政大權的他隔江而治,企圖憑藉著長江之險據守陣地,尋找機會捲土重來。蔣介石的如意算盤打得叮噹響,但早被我軍一眼看穿。中央軍委當即下令百萬雄師過大江,徹底摧毀蔣介石的統治。蔣介石料到會有這場仗,所以讓湯恩伯率領著幾十萬精銳部隊,苦心經營了幾個月,隨時準備應戰。但讓蔣介石沒想到的是,他準備了幾個月的長江防線,竟分分鐘就被我軍的百萬雄師給突破了。事後,蔣介石得知這次兵敗的原因,竟然是國民黨內部有人起義,直接策反了10萬國軍。

為什麼解放戰爭打的這麼快?188萬國民黨起義投誠部隊又是如何改造的?

整個解放戰爭期間,國軍這邊起義、投誠或者接受了和平改編的部隊加起來已經達到了188萬人,這其中將領就有1500多個,人投降了不說,還給共軍帶來了不少優質裝備,極大的擴充了共軍的裝備庫。

都知道當投降或者當逃兵是件非常丟人的事情,可為啥還有這麼多國軍部隊前仆後繼呢?

在內戰剛剛開始的時候,整個國際社會也普遍看好國軍,不僅有人幫忙,還兵強馬壯,佔據著全國大部分的城市,有了這種力量,難道還愁著打不贏一場戰爭了?

所以在戰爭剛開始的時候,蔣介石和陳誠將軍便開始推測結果,還誇下了海口,要三個月結束戰鬥,讓他沒想到的是,他們這麼想,手底下的人可不是這麼想的。

首先是在1945年的10月30日,新編第八軍在高樹勛的帶領下起義了,這事還沒過三個月呢,山東台兒庄的郝鵬又跟著起義了,在這倆人的行動下,起義成為了一種潮流。

高樹勛的作戰能力完全可以跟共軍僵持一段時間,他起義的更多原因,其實還是基於民族大義。

毛主席方面也願意跟蔣介石好好談談,商量共同料理天下大事,可蔣介石偏要違背全國人民的意願,悍然發動內戰。戰爭好不容易停下來了,全國人民都盼望著和平與自由,誰想打仗?

重慶談判都說得好好的,蔣介石說翻臉就翻臉,單方面撕毀了協定,本來就說話不算數,大家都想回家休息,這樣打下去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

蔣介石走的很多路線,已經喪失了民心,比如當年在圍剿紅軍的時候,即使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這些做法本就讓很多老百姓敢怒不敢言。

後來在日軍佔領了東三省以後,很多來自東北的士兵都希望能回去守護自己的家鄉,而蔣介石卻在這個時候提出「攘外必先安內」,搞的張學良冒著砍頭的風險發動了西安事變。

到了最後,國家本來好不容易稍微安定下來,蔣介石又突然大肆進攻解放區,挑起戰爭,大家實在是太累了。

而解放區這邊,則走的是跟國軍完全相反的路線,他們打仗是為了人民,每到一處都和當地的人民搞好關係,幫助貧苦的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只要是他們到達過的地方,都會得到老百姓的愛戴,漸漸聲名遠揚。

民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迫於國軍的壓力,並不敢把內心的熱愛表達出來,紅軍對他們的好,也都默默記在心裡。以武服人,最終比不過以德服人。

時間一長,一些國軍的將領和士兵也漸漸知道了誰才是真正對自己好,對老百姓好,他們大多沒有文化,其中有不少人是在部隊路過家門口的時候而選擇成為一名戰士,經歷了這麼多的風雨,現在他們希望能重新做一次選擇。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士兵們每個都知道,自己是為了勞苦大眾打天下的,沒有一個戰士是「炮灰」,大家都很自覺的投身於革命,要是不想打仗了,也可以回家去陪伴親人。而國軍這邊在最初徵兵的時候就抓了不少壯丁,搞得很多家庭喪失了勞動力。

這次戰爭是蔣介石單方面發動的,對於下層的士兵來說,再不濟也不會打到全軍覆沒,好歹都有一塊地盤,大家也都不想打仗,所以打的時候就不怎麼用心了,多多少少有些疲乏。

一聽將領說要起義,他們也都非常高興,因為去了共軍那邊,最起碼還有選擇,留在這裡,沒有任何選擇,只有一道道殘酷的命令。

一百多萬的投誠部隊,究竟如何改造?

在那個年代,被抓住的國民黨部隊一般分為四類,分別是:主動起義、接受和平改編、被動投誠、戰敗被抓。結果都是被抓了,可是對待不同類型被俘人員的態度,卻有著天差地別。

既然要起義,那麼肯定是時間越早,越能得到好的照顧。

比如高樹勛,在1945年的時候,沒人知道究竟誰能打贏,這種情況下他就率部起義了,當時共軍這邊還在還會積極反對內戰,希望能早點結束這場戰爭,聽說這件事以後,毛主席本人都非常高興,還和朱德親自發去了賀電,並以「吾兄」來稱呼。

在1945年的11月13日,高樹勛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帶領的新八軍也加入了解放軍的隊伍,雖然後來鬧了點波折,畢竟之前誰也沒處理這種事的經驗,在一些人的捕風捉影下,高樹勛又被重新扣上了「反革命」的帽子。

毛主席親自發話:「高樹勛邯鄲起義有功,必須保證他的人身安全。」後來,這位高樹勛成功當選了全國政協委員,繼續在他的河北省當副省長,在他去世以後,他的遺體被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中,算是對他起義的肯定。

這種結局非常好,也根本不用教育他什麼,因為他在不知道誰勝誰負的情況下便發動了起義,說明他本人的心裡還是非常明白的,也為革命做了比較大的貢獻。

傅作義同樣也是一個重要的人,由於他接受了和平改編,讓北平這座古都免於戰火的璀璨,後來,他本人竟然再次當上了綏遠省軍區的司令員,接著他擔任了部長,為新中國的水電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1974年的時候,傅作義的病情加重,那會周總理的身體也不好,可就算是這樣,周總理還是親自來到醫院探望,對他說了一句話:「毛主席說你是對人民有大功的人。」這讓病床上的傅作義突然老淚縱橫。

他們可以說比誰都清楚利害關係,只要他們選擇了懸崖勒馬,有能力的,可以繼續重用。

最難啃的骨頭,就是在於那些被迫投降的將領,他們也有文化,而且被國軍的思想長期「洗腦」,在戰爭中實在堅持不下去了才投降,這其中不乏還有大量的軍統和特務。

這些人是誓死都要效忠青天白日旗,那我們有規定,人家既然投降了,又不能直接殺掉,改造的方式,只好然他們去管理所。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們早上要上課,學習馬列知識,下午要勞動,體驗當回平民的感覺,在很多年過去以後,這些人的思想也都時間慢慢有了轉變,他們知道國軍徹底戰敗了,沒有任何迴旋的餘地,釋懷了一切。

對於這些人來說,他們大多會被送到教導團中思想改造,改造多以一些生動形象接地氣的話語為主,讓他們能夠聽明白。

他們就有兩種選擇:第一種是對於想要回家的,給他們開個條,發一筆路費,用這個條回家絕對能夠通行無阻。

第二種是想留在部隊繼續打仗的,那就在思想改造完成以後被分往各大軍區,在一個全新的地方,沒有人在意你的過去,你說自己是新兵蛋子都可以,大家一視同仁。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不少在解放戰爭中迅速倒戈的士兵,在後來的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保衛祖國流下了最後一滴熱血。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8:1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