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毛澤東總結《十條教授法》啟示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4-7-11 01:1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毛澤東總結《十條教授法》啟示








有著長期教育經驗的毛澤東十分注重《教學方法》。早在瑞金紅色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戰爭初期,毛澤東在緊張的軍事鬥爭中,為中國工農紅軍的軍隊士兵教育工作者概括出了富有啟迪性的《教學方法》。

這就是1929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黨代會決議案》中提出了著名的《十條教授法》。

《十條教授法》詳細內容如下:

一,啟髮式(廢止注入式);

二,由近及遠;

三,由淺入深;

四,說話通俗化(新名詞要解俗);

五,說話要明白;

六,說話要有趣味;

七,以姿勢助說話;

八,后次複習前次的概念;

九。要提綱;

十,幹部班要用討論式。

這《十條教授法》是毛澤東在多年教育實踐(創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安源煤礦工人夜校、農民夜校、創辦湖南自修大學、紅軍大學等均為免費教育)的基礎上總結提煉出來的,至今仍有啟發意義,若沒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根本不可能提煉出這樣的方法。

由於創辦過不少學校,毛澤東也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理念。

對於每一所學校,毛澤東看重的是校長和教員。

1936年,毛澤東在紅軍大學講授《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時說:「最重要的問題,是選擇校長教員和規定教育方針。」

1939年5月,毛澤東在《抗大三周年紀念》中進一步指出:「抗大的革命與進步,是因為它的職員教員與課程是革命的進步的,又因為它的學生是革命的進步的,沒有這兩方面的革命性進步性,抗大決不能成為全國與全世界稱讚的抗大。」

1943年在《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毛澤東亦這樣說:「一個百人的學校,如果沒有一個從教員中、職員中、學生中按照實際形成的(不是勉強湊集的)最積極最正派最機敏的幾個人乃至十幾個人的領導骨幹,這個學校就一定辦不好。」

毛澤東的這些觀點,都是興辦學校的寶貴遺產。

毛澤東為強化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黨內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1929年古田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了蘊含精深哲理、富有實踐意義的《十條教授法》,即啟髮式,由近及遠,由淺入深,說話通俗化,說話要明白,說話要有趣味,以姿勢助說話,后次複習前次的概念,要提綱,幹部班要用討論式。

《十條教授法》的提出備受歡迎,使紅四軍全軍「政治課」具有了易於推廣的實用方法,迅速掀起了教學相長的學習熱潮,極大地提升了紅四軍的整體政治素養。

直到今天,《十條教授法》依然具有時代價值,學習它有利於形成推動教員聯繫實際教學、學員聯繫實際真學的機制,對新時代黨校教學工作又或是各類大學中學小學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十條教授法》激發學員思考的靈感。

注重啟發學員思考,反對填鴨式教學是毛澤東一貫堅持的教學理念和實踐方法。

綜合分析《十條教授法》,啟髮式是其靈魂和根本,這也是毛澤東為什麼把《啟髮式》放在第一條的原因所在。

耐人尋味的是毛澤東在強調《啟髮式》的同時,還明確標明要《廢止注入式》,從中可以看出毛澤東對於《注入式》教學方法的堅決的不認可堅決地反對堅決地否定。

歸根結底,《啟髮式教學》就是要突出並確立學員的主體地位,讓學員在學習過程中有認識、有思考、有收穫。

從投身革命之初,毛澤東一直秉持著這一核心理念,並身體力行進行實踐和示範。

早在1921年,毛澤東在《創辦湖南自修大學》時就鞭辟入裡地指出,舊式教育弊端的總根,在使學生立於被動,其導致的後果非常地嚴重的:《消磨個性,滅掉性靈》。

1941年12月17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關於延安幹部學校的決定》中又明確地指出:「在教學方法中,應堅決採取啟發的、研究的、實驗的方式……堅決廢止注入的、強迫的、空洞的方式。」

毛澤東《啟髮式教學》的目的是激發學員自身的思考,其基本做法就是《由近及遠》和《由淺入深》。這種做法既尊重了學員不同認知水平的客觀事實,也遵循了學員認識提升的客觀規律。

《由近及遠》和《由淺入深》都要求從學員熟悉的環境出發,從學員已經掌握的知識層次和體系出發,使深奧的道理具體化、形象化、淺顯化。

毛澤東在講著名的《實踐論》時,為了形象闡明「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這一論點,毛澤東通俗地講道,這就像「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親口嘗嘗梨子滋味」的說法,立刻引發了學員的思考,直接明白了注重實踐的重要性。

毛澤東在講《矛盾論》時,談到「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這一深奧論點時,為了便於學員理解,毛澤東通俗地講道,這就好比「雞蛋因得適當的溫度而變為雞子,但溫度不能使石頭變化為雞子,因為二者的根據是不同的」。

「梨子的滋味」和「雞蛋變小雞」都是學員已經熟知的「近」和「淺」,「變革的實踐」和「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都是學員受啟發后真正理解的「遠」和「深」。

毛澤東在授課中,只要牢牢圍繞《啟髮式》這一核心理念,靈活運用《由近及遠》和《由淺入深》的具體做法,激發學員積極思考,不管多麼晦澀難懂的道理都會被學員輕鬆理解並深刻掌握。

《十條教授法》是要營造學員愛聽的氛圍。

語言是課堂的精靈,再深邃的道理,再精美的板書,再豐富的講義,一旦離開了生動的語言都將黯然失色。

在《十條教授法》中,對於課堂語言,毛澤東提出了《說話通俗化》《說話要明白》《說話要有趣味》《以姿勢助說話》四點明確而又實用的要求。

在語言運用上,毛澤東既是高超的理論家,更是卓越的實踐者。不管是面向學員還是面向社會大眾,毛澤東的講話總是備受推崇並被廣為傳頌,原因就在於毛澤東善於運用大家熟悉的話語透徹地講明深奧的道理。

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毛澤東就多次強調「碰到僱農要講僱農話、碰到中農要講中農話、碰到商人要講商人話、碰到工人要講工人話,不能講一大篇」。其用意就是要把話說得明白一些,通俗一些,要用群眾的語言解答群眾的疑問,而不是「背天書」一樣高深莫測地胡講一通,最後講的人和聽的人都不知所云,無所適從。

毛澤東還善於借用姿勢巧妙宣講。1926年5月,毛澤東在廣州第六期農民運動講習所上課,談到中國社會階級關係的宏大命題時,毛澤東在黑板上畫出一座寶塔,說:你們看,最下層是塔基,有工人、農民,還有小資產階級,人數最多,受壓迫和剝削最深,生活最苦。壓在他們上面的一層,是地主階級、買辦階級,人數不多。再上一層是貪官污吏、土豪劣紳,人數更少。更高一層是軍閥。塔頂是帝國主義。

正當學員們憤恨於被剝削階級殘酷壓迫而感到無力抗爭時,毛澤東做了一個翻塔頂的手勢,學員頓時領悟了只要大家團結起來就能把塔頂推翻,就能翻身做主人,徹底消除窮苦百姓身上的沉重壓迫。

這些深奧的問題,只要經毛澤東一講,就能讓學員理解和掌握,這就是毛澤東講課的語言魅力所在,也是《十條教授法》中關於語言要求的精妙所在。

《十條教授法》提升學員吸收的質效。

講課不是一講了之,聽課更不是一聽了之,講課的要旨在於必須讓學員有收穫。真正讓學員全面吸收課堂的講授知識,必然要有學員自身的參與。

一堂好課,不應該只是講授者一人的自說自話,而是要有學員的暢所欲言。

《十條教授法》從確保學員聽課必須有所收穫的根本目標出發,提出了《后次複習前次的概念》《要提綱》《幹部班要用討論式》三個具體的要求。

課前精心準備提綱,課中組織相應討論,課後及時複習,這是毛澤東摸索出來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課程設計規範動作,是確保學員學有所得環環相扣的有機整體。

毛澤東在講課和作報告時,通常只帶一份簡明扼要的提綱,而這份看似簡單的提綱卻飽含毛澤東大量的心血。

有一次毛澤東到陝北公學講課,為了講好這堂課,即使在日理萬機的緊張情況下毛澤東也擠出充足的時間,精心準備提綱。

後來毛澤東曾風趣地說:我花三天四夜時間,準備講課提綱,講矛盾統一法則,哪知半天就講完了,這不折本了嗎?

這看似「折本」的一堂課,講課內容整理出來就是充滿真理味道的《矛盾論》和《實踐論》,之所以有這樣的成果,和提綱的精心準備是分不開的。

為了讓學員透徹理解、深刻吸收,毛澤東格外注重引發和參與學員討論。

1937年,毛澤東在抗日軍政大學開設了長達110多學時的「唯物辯證論」的課程,而這些課時中,有一半都是學員討論課,每次上課都是上午毛澤東先講,下午再認真參加學員討論。

毛澤東後來回憶說:我過去在抗大講課的時候,只講30分鐘,讓學員自己去研究,然後提出問題,教員解答。

大量的討論和對應解答,能夠真正使學員明晰講課的內容,並與自身實際工作結合起來,也能讓授課者了解學員的所思所想,有利於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而《后次複習前次的概念》是溫故而知新的一個過程,更是強化學員吸收講授內容的補充手段。

通過不斷複習之前的講授內容,讓學員持續加深認識,不斷指導工作和實踐,實現了一堂課《時時新鮮》《處處精準》《年年可用》的長期效果,使學員真正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以致用。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16:4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