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就是好
《人民公社》,源自於馬克思主義的《巴黎公社》。新中國毛澤東時代的《人民公社》,主要是指《農村人民公社》。
毛澤東主導的《農村人民公社》,是中國農村治理史上千年未有之大變革,毛澤東的眼光看得非常遠,毛澤東把重點聚焦在農村綜合治理上,探索的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村一直是《一盤散沙》的現吠。而如何使中國農村《一盤散沙》的現狀得到更好的長治久安與將農民組織起來走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新中國毛澤東時代的《農村人民公社》共進行了20年時間,在新中國《一窮二白》的現狀下,為完全的工業化積累、農村的水利化建設、公共醫療、文化教育、集體企業、民生工程、農業現代化、社辦工業、社辦商業、社辦學校、社辦食堂、社辦民兵武裝、社辦文藝、社辦農機站、社辦種子站、社辦衛生院、社辦託兒所嬰兒院、五保戶、社辦合作醫療紅醫站赤腳醫生,鄉村城鎮化逐漸縮小城鄉差別等等全方位對農村進行改造綜合治理,盡二十年間均取得不可忽略的巨大成就。
《農村人民公社》為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巨額積累。據國內學者統計,國家通過統購統銷的方式,農村人民公社為工業化建設提供了約8000多億元資金,每年平均高達400多億元。很多人卻不知道,這是新中國工業化原始資金的重要渠道。中國工業化進程,在世界範圍都是空前絕後的案例,屬於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騎絕塵。
西方列強工業化原始積累,基本靠販賣人口、戰爭侵略、偷盜搶奪、殺人放火完成的,帶有血腥與原罪。英國靠圈地運動、販賣黑奴、侵略殖民等卑劣方式完成的;法國、德國、俄羅斯、美國都是靠殖民掠奪、戰爭侵略等血腥手段完成的;日本靠失足婦女、戰爭侵略、喪失主權等下三濫方法實現的。
而新中國工業化不同,除了前期蘇聯援助之外,大部分靠人民公社農民省吃節用,靠廣大工人、知識分子摳牙縫省出來的。縱觀全世界,只有新中國工業化原始積累是乾乾淨淨的,能經受時間與良知考驗,具備領導世界工業持續發展的道德基礎。人民公社做出了巨大貢獻,農民是工業化的大功臣,他們奉獻了太多,得到了太少。
《農村人民公社》期間建設了完善的水利工程。有學者統計:毛主席時代27年間,先後共建成大、中、小(10萬立方米以上)型水庫8.6萬座,塘壩640萬口(10萬立方米以下),總庫容4200多億立方米。還整治了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遼河、松花江等大江大河。其中,人工河渠總延長300多萬公里,各類堤防總長度16.5萬公里,配套機井220萬眼。全國大面積洪澇災害得到有效控制,各地農田產量從根本上得到保障。
毛主席時代水利工程總量,其體積摺合土石方3610億立方米,相當於1200座三峽工程,是世界水利發展史上的奇迹。若參考市場化的水利工程造價,按土石方量簡單地折算,工程總造價為240萬億元。
而《農村人民公社》20年,是國家水利工程建設的高峰期,僅按平均值來計算,每年大約為8.88萬億元,人民公社時期的水利工程總造價為177.76萬億元。
《農村人民公社》期間建立完善公共醫療體系。人民公社期間,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得到很大改善,源於毛主席「六二六指示」。這時期,人民公社經過多年發展,逐步走上了軌道,各地人民公社、大隊、生產隊均有一定經濟積累,為後來農村發展醫療合作社提供經濟基礎。人民公社后10年,基本衛生醫療服務得到快速發展,在全國90%的農村建立了農村醫療合作社,有近500餘萬赤腳醫生在服務。
這種龐大而健全的公共醫療服務體系,給農民帶來基本醫療保障,值得稱道的是,農民醫療支出的壓力很小。因為當時農村醫療合作社,建立在人民公社集體經濟基礎上,通過集體資金補貼方式實現醫療合作社持續運營。農村基層衛生員「赤腳醫生」,也是依附於人民公社集體經濟組織上,才得於生存發展。
毛主席時代的農村醫療合作社,成為世界經濟欠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解決醫療衛生的成功樣板,曾先後獲得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的高度讚譽。
《農村人民公社》期間農村基礎教育普及。農村人民公社初期,農村開展了大規模的全民掃盲運動,取得巨大成績。1966至1976年間,中國鄉村基礎教育突飛猛進,構建了日趨完善的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形成了以小學、初中、高中為主的三級布局,覆蓋全國80%以上的鄉村,基本做到了「小學不出村,中學不出隊,高中不出社」。
根據教育部統計:1965年中學只有18102所,在校初中學生802.97萬人,在校高中生為130.82萬人;1976年,普通初中學校猛增至192152所,在校學生數為5836.58萬人,其中初中生4352.94萬,高中生1483.64萬人。
在新增長的學校中,大部分屬於農村地區學校,這一切受益於毛主席對中國教育的革新,同時也得益於人民公社集體經濟,在經濟上支撐了農村教育事業進步。
《農村人民公社》期間社辦集體企業蓬勃發展。農村人民公社期間,國家鼓勵各地公社興辦集體企業,並沒有把產業局限於農林牧養等副業。1959年,全國大約辦了70萬個農村企業,農村工業產值100億元,相比國家工業項目,社隊企業的影響力微不足道。原因很簡單,人民公社前期本身積累不夠,還要為國家工業化提供資金,所以很多社隊企業並沒有發展起來。
1966年,毛主席發布「五七指示」,其中講到「農民以農為主(包括林、牧、副、漁),在有條件的時候也要由集體辦些小工廠。」在毛主席思想指導下,社隊企業又迎來了發展契機,迎來創業高峰期。
截至到1978年底,全國大約有各類社隊企業152.4萬家、社隊企業收入為431.4億元,占當年農村經濟總收入的29.7%。改制前,很多地方國有鄉鎮企業,其前身就是社隊企業。改制后,這些人民公社的集體企業,被眼花繚亂的操作方式稀釋為私人資產,改頭換面之後被包裝成民企標杆。
《農村人民公社》期間化肥應用與雜交水稻種植。1953年,中國年產氮肥以養分計算為5萬噸,1965年全國氮肥產量達到103.7萬噸。1965年後,全國化肥生產迎來高峰期,大、中、小型化肥廠並舉投產,全國新建了10餘座年產30萬噸大氮肥廠和1000餘座小氮肥廠。截至1976年,全國農村化肥使用量為582.5萬噸,從而保證了糧食連年增產。
《農村人民公社》後期,農村普及使用化肥,得益提高糧食單畝產量,保證了全國糧食供給,人口才得以持續增長。1975年,袁隆平成功研製雜交水稻制種技術,為全國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基礎。經過十幾年努力,化肥普及使用和雜交水稻推廣,大幅提升了人民公社產能。
截至1976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28631萬噸,總人口9.37億人,人均口糧305.5公斤,吃飯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農村人民公社》期間農業現代化程度大幅提高。新中國毛澤東時代的《農村人民公社》,開啟了中國農業現代化之路,這個是無須爭論的事實,只有瘋了的才會說不曉得。《人民公社》之前,中國農民還是依靠人力、牛馬、犁耙等傳統工具從事農業生產。《人民公社》之後,中國農業才翻開了嶄新一頁,開始使用機械化作業,普及使用現代化肥,對蟲害科學防治才有了新概念。需要補充強調的是,現代農業標準不只是農業機械化,還有高產、優質、低耗等多個參考指標。
在中國東北、華北、華中、新疆等平原地區,當地《人民公社》基本都配置了拖拉機、收割機等農用機械。江南丘陵地帶,機械化程度相對很低,因為自然條件制約了。但這並不說明,江南丘陵地帶農業現代化進程就很滯后,這些地方人民公社通過精耕細作來提高產量。
橫向比較,同時期農業發展情況,中國現代化程度遠遠超過同時起步的印度、巴西等國家。
《農村人民公社》期間中國人口的增長和民生的保障是最好的。《農村人民公社》的糧食總產量是持續增長的,伴隨的是人口增長。
1958年,全國人口65994萬人,截至1976年,全國總人口93717 萬人。人民公社20年,人口增長了27723萬人,比現在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四國人口總和還要多。如果人民公社持續20年都吃不飽飯,哪裡會有人口增長?稍微用腦子過濾一下,就知道某些謊言是站不住腳的。只有用屁股思考問題,或者從不獨立思考的人,才會相信牛蛇鬼神的胡言亂語。
另一方面,《農村人民公社》在發展集體經濟的同時,培養了群眾的公德心,從小培養集體優先的意識。人民公社體制,或許不盡完美,但她具有許多優越性。在集中力量做大事時,也提供各種福利保障,降低農民生活總成本,不同程度地上照顧了老、弱、孤、寡、殘的社員,使得農村弱勢群體得到有效保障。沒有留守兒童,沒有空巢老人,沒有流浪漢,促進社會和諧與治安穩定。
《人民公社》,並不完美,《人民公社》是個新生嬰兒和其他新生事物一樣,存在各種各樣問題。人民公社,具有前瞻性,屬於新鮮事物,在中國歷史上,屬於新娘坐轎子頭一回。
舊中國缺乏工業支持的中國農業經濟一片蕭條。傳統的宗族勢力在農村依然強大,土豪鄉紳把持著這裡的經濟,這是一個和幾千年前並沒有太大變化的封閉而落後的環境。
到1949年解放戰爭結束時,農業經濟佔據整個國家的三分之二以上,農村人口超過十分之九,農業的疲敝使得整個國家羸弱不堪。要解決全國人口吃飯的問題,要實現國家工業化,新生的政權就必須通過改革來結束這幾千年來的弊病。
新中國成立伊始,毛主席就已經醞釀出了宏偉藍圖——革新小農經濟模式,畢其功於一役,徹底解決問題。
首先,在全國開展轟轟烈烈的農業合作化運動,通過各種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產資料私有製為基礎的個體農業經濟,改造成為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基礎的農業合作經濟,也就是農業集體化。
在1957年冬至1958年春的農田水利建設中,許多地方為了加強集體協作的力量,開始突破原有農業合作社的規模,實行並社,毛主席對一作法給予了肯定。
1958年7月1日,《紅旗》雜誌第三期發表《全新的社會、全新的人》一文,文章指出「把合作社辦成一個既有農業合作,又有工業合作的基層組織單位,實際上是農業和工業相結合的人民公社!」
第四期接著發表文章《在毛澤東同志的旗幟下》,文中明確引用毛主席的指示:"毛澤東同志說,我們的方嚮應該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業)、農(農業)、商(商業)、學(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裝)組成一個大公社,從而構成我國社會的基層單位。"
河南駐馬店地委根據《紅旗》雜誌兩篇文章透露的毛主席關於辦大公社的指示,首先在遂平縣衛星集體農莊試點,「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正式建立,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誕生。
1958年8月的北戴河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決議》指出:「人民公社將是建成社會主義和逐步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最好的組織形式,它將發展成為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層單位。"
會後,毛主席到河南、山東視察,山東的相關同志在向毛主席請示合併的大社叫什麼名字好時,毛主席說:「還是叫人民公社好,它的好處是,可以把工、農、商、學、兵合在一起,便於領導。」
毛主席的談話內容一經報道,《人民公社好》的口號迅速傳遍全國,各地紛紛掀起成立《人民公社》的高潮。
《人民公社》最大的優勢,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人民公社通過發展集體經濟,助力國家完成工業原始積累。國家以統購統銷的方式,通過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為國家提供了8000億元的工業資金,幫助國家快速完成工業化。
《人民公社》通過集體形式,發揮人多力量大的優勢,克服機械化程度不高的劣勢,在全國範圍內修了86000多座水庫、挖了640萬口池塘、打了220萬口機井等各項水利工程。這些水利工程的總造價高達240萬億元。
《人民公社》依託集體經濟,在短時間內構建了覆蓋90%以上農村的公共醫療服務體系,為廣大農民緩解了缺醫少葯的矛盾,為世界發展中國家提供了解決醫療衛生的成功樣板。
《人民公社》通過發展集體經濟,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農機消費市場,這種具有規模性的組織市場,促進了中國農機工業的自主發展。
《人民公社》先後接納了近3000萬知青,為廣大知青提供了就業崗位,錘鍊了他們吃苦耐勞的品質,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知識分子,歷練了一大批關心農民疾苦的好乾部。
《人民公社》時期,開展向大寨學習的建設運動,在全國範圍內掀起開墾荒地、平整良田的農業建設浪潮,擴增了近6億畝耕地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