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
毛澤東詩詞欣賞
念奴嬌 崑崙(1935.10)
作者:毛澤東
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三截?
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環球也同此涼熱。
【原注】
前人(編按:指宋張元,見《詩人玉屑·知音·姚嗣宗》)所謂"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說的是飛雪。這裡借用一句,說的是雪山。夏日登?山遠望,群山飛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說,當年孫行者過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滅了火,所以變白了。
【註釋】
念奴嬌:詞牌名,念奴是唐朝天寶時歌女。
崑崙:是我國最大的山脈之一,西起帕米爾高原,沿著新疆西藏邊界向東延伸。東端分為北中南三支。南支可可西里山,是長江上游通天河的一些支流的源頭。南支東延為青海境內的巴顏喀拉山,是黃河的源頭。巴顏喀拉山東接四川的岷山和邛崍山處,是一片海拔六千米的雪原,毛澤東在岷山所看到的就是昆崙山的這片余脈。
倚天抽寶劍:宋玉《大言賦》,"方地為車,圓天為蓋,長劍耿耿倚天外?李白《大獵賦》,"於是擢倚天之劍"。
遺:贈送之意。
【作法】
連著三個"一截",只為立意新奇,平仄破了又何妨?
作者原註:
前人(編者按:指宋代張元,見《詩人玉屑·知音·姚嗣宗》)所謂 「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說的是飛雪。這裡借用一句,說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遠望,群山飛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說,當年孫行者過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滅了火,所以變白了。
【賞讀】
《念奴嬌·崑崙》是一首十分複雜的詞,其主題的豐富性可能會使細心的讀者應接不暇,而又撲朔迷離。毛澤東的胸懷在這首詞中不僅僅是容納了祖國河山,而且容納了整個人類世界,其氣魄之大堪稱窮盡八荒,涵蓋寰宇。那麼,它的主題到底是什麼?作者在1958年12月21日為這首詞的批註中曾向我們揭開了謎底:「崑崙: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接著作者繼續批註道, 「改一句, 『一截留中國』,改為 『一截還東國』。忘記了日本人民是不對的,這樣英、美、日都涉及了。」
當讀者在讀到 「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時,也許一定會問,毛主席為什麼要把崑崙一分為三贈予英、美、日呢?根據作者的解釋是反對帝國主義,我們循著這一思路向前,就會豁然開朗了。
縱觀毛澤東的一生,從來都是 「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不屑於一寸一地之得失,他輸得起也贏得起。他胸懷世界的抱負,是從青年時代就開始的,且隨著歲月的流逝沒有絲毫減退,反而越來越高漲,一浪高過一浪。終於在1935年10月,借昆崙山為著眼點或壯志之出發點,一舉表達了他對於全世界的義務、責任及抱負,這一切都是很具體的,說到底就是要把世界範圍內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進行到底,而且要鋪開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形成燎原之勢,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毛澤東對於世界革命的整套思想體系露出了最初的光芒,從這一天開始,直到後來他提出了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學說,在最大範圍內團結了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革命同志,共同反對帝國主義。為此,「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即是把中國革命的經驗以及毛澤東思想傳送給他們,而不是真的把崑崙砍成三段送給他們———以上也可說是此詩的思想境界之美。
再談此詞的藝術之美。對於如此複雜的主題本身,要表達清楚已不容易,而且要同藝術相結合就更非易事了,但天公 (即崑崙)出來幫忙了,作者 「橫空出世」般的勝任了。
詞之上闋寫昆崙山之壯麗,從冬天一直寫到夏日,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禍,功過是非,誰曾評說。作者在此以崑崙象徵祖國,高屋建瓴地評說祖國幾千年歷史的功過是非。氣勢流暢,有一瀉千里之感,從大象入手,又有細節描繪,「飛起玉龍三百萬」化用前人 「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兩句,正如作者所說藉此一句來形容雪山。此句用得靈妙自然、恰切精當。再有 「人或為魚鱉」一句,意象突兀,如超現實主義詩歌中的奇異比喻,指夏日從此崑崙橫流下來的江河湖水已泛濫成災,加害於人,同時又暗指中國舊社會的黑暗之雲。
關於 「飛起玉龍三百萬」,作者有兩次自注。第一次在1957年年初,注中云:「老百姓說,當年孫行者過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滅了火,所以變白了。」這則注特地點出孫行者征服火焰山的民間傳說,是有深意的。它表明作者非常敬佩孫行者,而且其與 《崑崙》詞所蘊含的要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作者寫昆崙山的 「過」時,則化用 「微禹,吾其魚乎」的典故,直接地道出昆崙山的積雪使 「江河橫溢」,為虐成災,殃及蒼生,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感。昆崙山的形象,經過 「橫空」「出世」「莽」 「閱盡」 「飛起」 「攪得」 「橫溢」,層層鋪敘之後,使讀者的心靈為之震撼。至此,詩人奇拔的意象卻突然一頓,然後破空斗膽一句提問:「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幾千年來,昆崙山作為古老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對於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繁衍有功也有過。可是,有誰從國計民生的高度對昆崙山做過公正的評價呢?只有放眼乾坤、縱觀古今的歷史巨人,才會發出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的慨嘆。這樣,就把昆崙山的自然運動與人類的興盛衰敗聯繫了起來。
下闋,作者挺身而出,直面崑崙,用力於 「而今」,直抒己意。「而今我謂崑崙」,作者直接向昆崙山發難了。「我」是指包括作者在內的革命力量。上闋寫崑崙,它的形象夠高大了,它的力量夠雄偉了;而在下闋中, 「我」卻要抽出耿介的倚天之劍,把這麼 「高」、這麼「多雪」的宇宙奇觀裁為三截,分贈三家!經過如此奇特的暢想,經過高大雄偉的昆崙山的反襯,使讀者不由得不深信, 「我」實是古今無雙、寰宇無匹的偉人!李白 「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是抒發自己的抱負,與作者引用倚天劍典以抒發裁昆崙山為三截的抱負無法相比,此詞中「我」之所以偉大,根本原因在於「我」胸懷改造全世界、造福全人類的偉大理想:「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這樣,就把昆崙山這個客體與 「我」這個主體連接起來。
1935年夏,日本帝國主義者製造 「華北事變」,迫使國民黨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 《何梅協定》,此協定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中共中央醞釀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毛澤東於當年10月填這首詞,也許是受時局的激發。作者認為,只有打倒帝國主義,才能實現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 「太平世界」,昆崙山之類 「有罪」的大山也就可以化虐為利了,環球就可以 「同此涼熱」了。作者的這種共產主義理想和國際主義精神,全寄寓於對昆崙山的新穎立意和瑰麗設想之中。
最後兩句帶有預言性質,在未來的和平世界里,全人類將共享一個冷暖適宜的氣候,這是字面之意。但它的潛在之意是,作者堅信他所捍衛及奉行的理想屬大道中正,必將普行於全人類。這理想是世界革命進行到最後勝利,徹底埋葬帝國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