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馬加鞭未下鞍倒海翻江卷巨瀾
毛澤東詩詞欣賞
十六字令 三首 (1934-35)
作者:毛澤東
山,
快馬加鞭未下鞍。
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
倒海翻江卷巨瀾。
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山,
刺破青天鯛未殘。
天欲墮,賴以拄著。
【原注】
民謠:「上有骷髏山,下有八寶山,離天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
【註釋】
鍔(e4):劍刃。
天欲墮,賴以拄其間:《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飧顓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神話中有以山為撐天之柱的講法。
【題解】
作於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湘貴一帶山間。
白話譯文:
【其一】
山,高聳入雲端。給快跑的馬兒再加幾鞭,翻越山巔未下鞍。驚詫高又險,回頭瞥一眼,離天只有三尺三!
【其二】
山,起伏如波濤,浩瀚似江海,倒海翻江卷巨瀾。山勢奔騰迅猛如奔馬,好似萬馬廝殺正酣戰。
【其三】
山,傲立蒼穹如長劍,刺破青天劍鋒沒傷殘。天像快要塌下來,全靠著山的支撐,天才得以鋪展於宇宙間。
創作背景:
這三首小令作於1934年到1935年間。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各軍團分別從閩西的長汀、寧化和贛南的瑞金、雩都地區出發,開始了遠離中央根據地井岡山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一路上,遭遇到數不盡的艱難困苦,除先後以鮮血和生命突破蔣介石設置的四道嚴密封鎖線外,還越過了千山萬水,不僅以舉世罕見的犧牲精神,戰勝了強敵,而且以同樣罕見的吃苦精神,戰勝了種種困難和天險。
蔣介石曾屢次妄圖憑藉水的天險阻擋和消滅紅軍,例如湘江、金沙江、大渡河等;而相對來說,紅軍則對山更有感情,尤其是毛澤東,對山的感情更深。可以說,毛澤東開闢的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武裝割據道路,始終是以山嶺為依託的,在戰略退卻時,則更是以山嶺為掩護。山嶺是毛澤東和紅軍的好朋友,毛澤東和紅軍喜歡山,而蔣介石則在特定歷史時期里,相當畏懼紅軍喜歡的山。
在實行戰略大轉移的長征途中,紅軍不僅大多數時候都在高山峻岭中行軍,而且也常在萬山叢中衝破蔣介石的圍追堵截,既歷盡艱辛,又充滿勝利的喜悅。毛澤東這三首小令,就是懷著喜悅的心情,在翻山越嶺的長征行軍途中寫下的。
文學賞析:
這三首小令都專門以山為題材,它們雖然沒有像其他詞那樣標明詞題,但每首的頭一個字「山」,可以說即分別代表著各自的題目。
這三首小令所寫重點不同,合起來卻是完整的組詩。它們共同的顯著特點在於運用了整體象徵的創作方法。象徵是人們常用的藝術方法,如有人用獅子象徵力量,有人用鴿子象徵和平,有人用香草象徵美人,有人用同海的搏鬥象徵人生拼搏等。
毛澤東在此則用山的形象來象徵紅軍形象,通過他的精巧藝術構思,讓象徵者與被象徵者在氣勢、氣概、精神、氣質諸方面,獲得了內在聯繫。它們既都是寫山,同時又都是寫紅軍,既是詠山曲,又是歌頌英雄紅軍的樂章。三首各寫出一個側面、一個特點,表面上處處寫山,寫山巒姿態,山野情趣,翻山滋味,實際上是處處借山象徵紅軍,通過詠山來歌頌紅軍。
它們雖是小令,但格調卻是雄渾豪放的。意境磅礴、壯觀、豪邁;誇張、比喻、象徵、襯托、讚歎、抒情、寄意並舉;同調重奏復沓、往複旋還,節奏緊湊,迴腸盪氣,非同凡響。
【其一】
第一首表面上是極寫山之高,實質上是寫紅軍越過高山時,所表現出的藐視困難、一往無前、不可屈服的精神氣概。毛澤東引了一首民謠作為原注,那民謠正是極力形容山之高的,高到僅僅「離天三尺三」,因此「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一般的人和馬都得向它屈服。然而,紅軍在這樣的高山面前,卻「快馬加鞭未下鞍」。這裡的「快」字是狀寫馬的行進速度的,馬在如此高山面前毫無畏色,沒有止步。依舊快速前進;而騎在馬背上的人則更神氣了,居然還要加勁揚鞭催快馬,因而人、馬都飛馳而過。未下鞍,一是說紅軍的馬過時沒有卸鞍,一反民謠所說的「馬過要下鞍」的習慣;二是說紅軍過時沒有下馬,當然也不會低頭,一反民謠所說的「人過要低頭」的習慣;那麼,無疑是高山低頭了。同樣險峻的高山,在不同的人和馬面前,出現了截然不同的情況,這便富於神奇性地反襯了紅軍足以征服一切艱難險阻而不為任何艱難險阻所屈服的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
「驚回首,離天三尺三。」毛澤東寫得很幽默,待到縱馬揚鞭飛奔過去以後,再回頭仰望,不覺猛然大吃一驚。驚,既是對極高極險的山望而吃驚,同時也傳達出一種翻越高聳雲天的大山後的驚喜、自豪的神情。「離天三尺三」並非實數,而是誇張,用誇張筆法極寫山之高峻,從而反襯、烘托紅軍飛馳過山的英雄形象,突出紅軍一往無前的精神氣概和實現戰略轉移的急迫心情。
【其二】
第二首表面上是極寫山之大,寫群山之磅礴、險峻,實質上是寫紅軍在萬山叢中英勇戰鬥的雄偉、豪邁的氣概。毛澤東首先用大海來比喻、描寫山:「山,倒海翻江卷巨瀾。」毛澤東從高處放眼望去,千山萬嶺逶迤起伏,因而他感覺勢如江海倒翻,怒潮猛卷,連天排空,洶湧澎湃。接著,又用馳騁中的萬馬來比喻、描寫山:「奔騰急,萬馬戰猶酣。」詩聖杜甫在《病橘》中用過「奔騰」一詞: 「憶昔南海使,奔騰獻荔枝。」即飛奔急馳之意。毛澤東再加一「急」字,則其快如飛之速度已達極點。毛澤東久望險峻的群山,聯繫自己指揮千軍萬馬南征北戰的深切體驗,因此又覺得它們恰如鏖戰中的千軍萬馬在奔騰。這樣,毛澤東連用兩個比喻,就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千山萬嶺的磅礴、雄偉的氣勢。
但是,在毛澤東的藝術構思中,山的雄姿與紅軍的雄姿是相對應的,寫山就是為著寫紅軍。群山萬嶺的雄偉氣魄,正可見紅軍的偉大氣魄。群山萬嶺正是紅軍歷經之地,因此人們既可想見紅軍在那裡急速進軍的英雄姿態,也可想見紅軍在那裡的戰鬥姿態和激戰場面,從而使雄姿英發、驍勇善戰的紅軍形象,巍然屹立起來了。
【其三】
第三首表面上是極寫山之堅,寫眾山之堅固、堅強,實質上是寫紅軍崇高、堅韌的意志和中流砥柱的作用。首先通過比喻寫眾山之高峻峭直:「山,刺破青天鍔未殘。」毛澤東把林立的山峰比作寶劍,說高峻峭直的山峰,像一把把鋒利無比的長劍刺向天空,而且竟把青天刺破了鋒芒尚無分毫殘損,這是何等堅利。天欲墮,賴以拄其間。」這當然是一種假設,意謂即使天塌下來也不要緊,有挺拔的高山像擎天柱一樣把它頂住,這又是何等堅固、何等堅強啊!這實質上是寫紅軍的堅韌不拔和銳不可當,寫紅軍頂天立地的英雄氣概,寫紅軍的崇高地位和偉大作用。毛澤東以詞句的形式告誡世人:有中共領導的武裝力量在,中華民族的江山無論如何塌不下來,中共領導的武裝力量是中華民族的中堅、棟樑、柱石。
名家點評:
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常務理事季世昌《毛澤東詩詞書法詩意畫鑒賞》:山是這三首小令共同的主題意象,既是作者對山的外在形體本質特徵的高度概括,又是作者寄託一定情志的審美創造。它是山的藝術典型,是作者創造的第二自然。
當代湘潭大學老教授劉業超: 「詩與史的結合,是毛澤東詩詞基本的藝術特色。這一特色在《十六字令三首》中體現得特別明顯,特別完整。這一整體的美學魅力具有遠遠超出形象內涵的啟示力。無疑,這首詞來自歷史,也必然走向歷史。千秋萬代的人,都會從中獲得無窮無盡的美學熏陶與理性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