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奶奶艱苦創業不為少數先富
爺爺奶奶艱苦創業為少數人先富?爺爺奶奶艱苦創業為少數人先富?爺爺奶奶艱苦創業為少數人先富?爺爺奶奶艱苦創業不為少數先富!爺爺奶奶艱苦創業不為少數先富!爺爺奶奶艱苦創業不為少數先富!
毛澤澤朱德周恩來等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大多數的中國人,也是如今大多數年輕人的爺爺奶奶們,用命和血汗,拿起槍扦子反抗資本私有化制度的剝削和壓迫,取得了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毛澤澤朱德周恩來等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大多數的中國人,也就是如今大多數年輕人的在戰爭中還存活下來的爺爺奶奶們,在一窮二百戰亂后的舊中國的戰後成一片廢墟,靠白手起家,艱苦創業,將近用二十八年的時間,使新中國成為一個既無外債又無內績,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為一個工業體系完整的東方大國。
毛澤澤等第一代中國共產黨領導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和對舊中國的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改革,使工農兵真正成了國家的主人。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理論成果與巨大成就,為今後的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毛澤澤等第一代中國共產黨領導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先後打贏了《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戰爭。《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研發出《兩彈一星一潛艦》。《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建成國計民生所必需的大量的基礎設施》。排除種種阻繞《重返聯合國》。毛澤東時期,新中國《既無內債,又無外債》。
這些成就的取得,是全國各族人民也是大多數中國人即爺爺奶奶們共同勒緊《褲腰帶》、《過窮日子》、從嗓子眼裡摳出食物和節省必要日常生活開支而積攢大量的物力和財力所換來的。這也是當時的中國人民即今天中國年輕人的爺爺奶奶們大家在毛澤東時代《過窮日子》的主要緣由之一。
什麼叫貧窮,什麼叫富裕。 用走資派們的說法,如今特色中國的雞的屁是世界老二了,中國富裕了。然而,富裕的是走資派當官的,資本家和一些特權階級,加了一層中產階級。這只是先富的少數人。多數人的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而這種貧窮,富裕在舊中國就存在幾千年了。新中國之前的中華民國就是己經存在少數人富裕,而多數人貧窮的社會現家存在的。走賢派不就是復辟了資本主義社會制度。
毛澤澤朱德周恩來等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大多數的中國人,好不容易推翻了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建立了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貧窮不只是缺乏錢財,生活拮据,也包含資源分配是否平等,是否能夠維持一個健康的家庭、能否教養小孩、能否參與社會活動,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服務的不足是否逐步改變或改善等 。 在資本主義社會制度里的資源分配是不可能平等的,也做不到公正平等。而富裕的意思是指經濟寬裕,充裕豐富。 對於走資派權貴和資本家們來講是富裕的。貧窮是相對富裕而言的,具有時空性、相對性、多變性。
新中國是在舊中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白手起家,面臨的是物質匱乏、農業落後、工業幾乎從零起步、百廢待興的艱難局面。 建國初期的一、二十年屬創業階段,創造的財富除了滿足全體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既要建立起涉及民生的基礎醫療、住房、養老、教育等社會福利體系,又要用於擴大再生產 ,加強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和鞏固國防,為國強民富打基礎。 因此,全國人民只能勒緊褲帶、流血流汗、艱苦創業,唯有這樣,才能健康快速地發展經濟,保障供給。 如果在經濟基礎極端薄弱的條件下優先考慮生活,那才是不懂經濟的敗家子。
毛澤澤朱德周恩來等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大多數的中國人,繼續革命,繼續為人民服務。毛澤澤朱德周恩來等這些高官在取得政權掌握大權后沒有為自己,為自己小家的,為子女、為親朋好友們謀取私利。逝世前無存錢,無房產,無值錢的財產留給子女們。
科學家高級知識分子們如錢學森等英雄。
錢學森說:「我這一輩子有三次非常激動的時刻。」
「我第一次激動是1955年向恩師馮·卡門辭行時,他很感慨地對我說:『你現在在學術上已經超過我了。』聽到他這樣說,我激動極了。能在學術上超過這樣一個世界著名的『大權威』,證明我們中國人一點不比外國人笨。那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激動。」
這次辭行回國,錢學森爭取了5年。新中國成立后,身在美國的錢學森籌劃回國,但美國軍方並不想放他走。美國海軍部副部長甚至說:「一個錢學森抵得上5個海軍陸戰師。我寧可把這個傢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國去!」1950年,錢學森被美國司法部非法拘留,被保釋出獄后,又被軟禁了5年。
1955年,錢學森將一封信輾轉寄回祖國,信中說自己「無一日、一時、一刻,不思歸國參加偉大的建設高潮」。在中國政府的交涉下,1955年的今天,錢學森終於回到了祖國。他說:「我將竭盡努力,和中國人民一道建設自己的國家,讓我的同胞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
錢學森的第二次激動是在1959年11月12日,「我被接納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我激動得整夜睡不著覺!」錢學森的入黨申請書簡短,但字字鏗鏘:「我回國近三年來受到黨的教育,使我體會到黨的偉大,黨為實現共產主義社會這一目標的偉大。我願為這一目標奮鬥並忠誠於黨的事業。」
1956年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后,錢學森帶領科研人員開始了艱難的創業和無畏的攀登。進行「東風—3號」全程試驗時,國民經濟十分困難,除了基本發射陣地、技術陣地等驗收合格之外,通信指揮及配套工程都是十分簡易,更不用說各種生活配套設施了。錢學森這樣鼓舞大家:「同志們,我們是白手起家。創業是艱難的,困難很多,但我們絕不向困難低頭……對待困難有一個辦法,這就是『認真』兩字,只要認真,我們一定能克服困難,一定能完成黨中央交給我們的光榮任務。」
在錢學森的具體領導下,1960年,我國第一枚導彈發射試驗成功;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由於錢學森的毅然回國,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研發,至少向前推進了20年。
篤學不負凌雲志,報國常懷赤子心。錢學森的成就始終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錢學森的脈搏始終和民族前途一起跳動。他的愛國情懷和民族志氣,鼓舞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自立自強、不斷創新。
錢學森說,他的第三次激動是看到中央組織部把他和雷鋒、焦裕祿、王進喜、史來賀一起,列為解放40年來在群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產黨員優秀代表。他的激動不是因為個人的榮譽,而是因為得到了群眾的認可。他曾說:「人民說我為國家、民族做了點事,就是最高獎賞!」
錢老的一生,淡泊名利、大愛無私。他住了一輩子老房,一個公文包用了40年,捐出所有的獎金,從不要求生活待遇;他晚年堅持不題詞、不寫序、不參加評審鑒定、不出席應景活動、不兼榮譽性職務,先後捐出兩筆100萬港元的科學獎金,用於沙漠治理。對於成就,錢老始終十分謙虛:「導彈航天是成千上萬人的事業,不是一兩個人能搞成功的。一切成就歸於黨,歸於集體,而我只是黨領導下的這個集體中的千分之一,萬分之一。」
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如今,故人化星,傳奇永存。我們已抵達的和即將抵達的星辰大海,就是對他最好的告慰。
雷鋒。雷鋒在湖南長沙的故居,依然保存著泥牆草舍的風貌。1940年出生的雷鋒,年僅7歲就成了孤兒。新中國成立后,他在黨的關懷下走進明亮的課堂,戴上鮮艷的紅領巾。入伍后,他在部隊的大熔爐中百鍊成鋼,樹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並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向上的力量,源自祖國;火紅的初心,注滿感恩。至今仍被廣為傳誦的《雷鋒日記》,訴說著一個共產主義戰士的遠大理想,躍動著蓬勃不息的時代脈搏——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
凡常中鑄就的偉大,激勵人們更加自覺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信仰所散發的光熱,感召一代代共產黨人接續奮鬥。
有人落水,他跳進湖中;隧道塌方,他捨己救人。義務贍養孤寡老人,好似親生兒女。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新雷鋒」朱伯儒;
面對數千戶居民水電維修和房屋養護需求,他「辛苦我一人,方便千萬家」,一干幾十年。這是上世紀90年代上海弄堂中的「活雷鋒」徐虎;
送醫送葯、傾情奉獻,把雷鋒精神傳播到天山南北,架起黨同邊疆群眾「連心橋」。這是紮根新疆的好軍醫、有「當代雷鋒」之稱的庄仕華……
從號召各地興起以「學雷鋒,送溫暖」為主題的關愛活動,到推動「學雷鋒活動常態化」,半個多世紀以來,黨和國家將弘揚雷鋒精神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引領越來越多的人追尋雷鋒的腳步,感動身邊的你我。
河南蘭考,一個共產黨人的精神地標。焦裕祿,男,漢族,中共黨員,1922年8月出生,山東淄博人。1946年入黨,1962年擔任蘭考縣委書記。到蘭考的第二天起,他就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在一年多時間裡,拖著患有慢性肝病的身體,跑遍全縣140多個大隊中的120多個。他身先士卒,帶領全縣人民封沙、治水、改地;他帶頭查風口、探流沙;他帶頭趟著齊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勢;他率領幹部頂風冒雪訪貧問苦,為群眾送救濟糧款。經常肝痛得直不起腰,但仍用手或硬物頂住肝部,堅持工作下鄉,直至被強行送進醫院。1964年5月14日,被肝癌奪去了生命,年僅42歲。他臨終唯一要求是「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鐵人——王進喜。王進喜,男,漢族,中共黨員,1923年10月生,甘肅玉門人,曾任大慶油田1205鑽井隊長、鑽井指揮部副指揮。他是新中國第一代鑽井工人,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楷模、中華民族的英雄。上世紀60年代,率領1205鑽井隊「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人拉肩扛運鑽機、破冰端水保開鑽、勇跳泥漿池制井噴,以「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衝天幹勁,打出了大慶石油會戰第一口油井,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鑽井紀錄。他把短暫而光輝的一生獻給了我國石油工業,他身上所體現的鐵人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2009年當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知青楷模邢燕子。1958年,17歲的邢燕子初中畢業。她沒有回到父母所在的天津市區,而是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滿懷改變家鄉落後面貌、做祖國第一代有文化農民的豪情壯志,回到當時的寶坻縣司家莊村,每天與鄉親們一起去插秧苗、種高粱。司家莊村是個缺少勞力的窮村,在那裡,她和農民打成一片,村裡勞動力少,她先是組織成立幼兒園,解放婦女勞動力,後來乾脆帶領女團員,組成了「燕子突擊隊」。很快,「燕子突擊隊」從7人擴大到了16人,影響帶動全村婦女幹了起來。冬季,她帶著突擊隊員砸開三尺厚的冰結網打魚,晚上打葦帘子,3個月就給村裡掙了3600多元錢,種下430畝高產麥,向荒窪要糧。她經歷了艱苦生活的考驗,數年如一日地忘我勞動,為農村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突出成績,在我國農村經濟最困難的時期成為「發奮圖強,紮根農村,大辦農業」的青年典型。她的先進事迹引起全國青年學生的強烈反響,成為影響一代人的青年標兵。
她是一代知青的楷模侯雋。紮根農村甘願吃苦受累。被稱讚為「自動下鄉的好典型」。「城市知識青年立志建設新農村的榜樣」。「特別的姑娘」。1962年,侯雋響應黨「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號召,主動放棄高考,下鄉到河北省寶坻縣(現天津市寶坻區)史各庄公社竇家橋大隊插隊落戶,一心一意為改善當地群眾生活而不懈奮鬥,連續多年被評為省、地、縣青年標兵、優秀共青團員、先進工作者,多次參加全國重要會議和活動,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還有很多很多毛澤東時代的爺爺奶奶們是新中國的英雄。毛澤東時代的爺爺奶奶們的艱苦創業不是為了要讓少數人先富。而是要走社會主義的集體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