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工農兵》第一次成了舞台主角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4-5-31 04:4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工農兵》第一次成了舞台主角






《講話》和《革命樣板戲》徹底改變了文藝作品中的工農兵形象。

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在當時延安的文藝理論上達到了歷史巔峰,那麼文革中的《革命樣板戲》則是在文藝作品上達到了歷史巔峰。這兩個巔峰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遙相輝映,將會永遠閃耀在人類精神領域的天空之中。

在《講話》和《革命樣板戲》出現之前,《工農兵》在歷史上所有進步作品和舞台上都只是受苦受難的形象,即便是在最進步的歷史名著等經典文藝作品中,《工農兵》也僅僅是受苦受難的憐憫對象,自從有了《革命樣板戲》,《工農兵》便由受苦受難的形象變成了真善美的形象,由令人憐憫的形象變成了令人崇拜的形象。這就是《講話》和《革命樣板戲》對人類文藝領域最偉大的影響和最根本的改變。

「樣板戲」的全稱是「革命樣板戲」。"八個樣板戲"或"八大樣板戲",是文革時期以及文革后普遍流行於人們口頭的一種說法。但大家對"八個樣板戲"的名單卻有兩三種說法,以至於到現在也爭論不休。其中比較普遍的說法是,中國的八大樣板戲包括《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紅色娘子軍》、《白毛女》、《龍江頌》。有的再加上《杜鵑山》和《平原作戰》,冠稱十大樣板戲 。

「樣板戲」的正式名稱為「革命樣板戲」,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的《貫徹執行毛主席文藝路線的光輝樣板》一文,首次將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音樂」《沙家浜》 並稱為「江青同志」親自培育的八個「革命藝術樣板」或「革命現代樣板作品」。

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報》社論《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樣板戲」一詞。

1968年5月,紀念郵票《毛主席的革命文藝路線勝利萬歲》發行,新華社配發了一篇報道,副標題是「郵電部為八個革命樣板戲的誕生髮行一套紀念郵票」,「八個樣板戲」的說法已經很明確了。

而比較活躍的革命現代京劇《龍江頌》未進入「八個樣板戲」行列,後來的革命現代京劇《杜鵑山》和《平原作戰》等也都不屬於「八個樣板戲」之列。

1967年6月17日人民日報的文章《八個革命樣板戲在京會演》中,明確說:「為紀念毛主席光輝著作《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二十五周年而在首都演出的八個革命樣板戲——《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受到了工農兵群眾的極為熱烈的歡迎。這次演出活動,已在十五日勝利結束。

這次盛大的演出,歷時三十七天,演出二百一十八場,接待了將近三十三萬名觀眾。這是一次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展示戲劇革命成果的大會演,是一次歡慶毛主席的革命文藝路線取得巨大勝利的大會演,是首都文藝舞台上前所未有的盛事。廣大工農兵觀眾齊聲讚譽這八個革命樣板戲是閃耀著偉大的毛澤東思想燦爛光輝的藝術明珠。」

「樣板戲」的故事涉及到中共黨史的不同階段:二十年代的農民革命、三十年代的紅軍、抗日、四十年代內戰、五十年代的朝鮮戰爭、以及六七十年代的建設時期。它們確如毛澤東所要求的,反映了工農兵的「革命生活」,塑造了一批工農兵英雄形象–-鐵路工人、人民公社大隊支書、農民武裝領袖、新四軍指導員、解放軍剿匪先鋒等等。這些基層黨員不但自己絕對忠誠於「黨的事業」,而且都扮演著教育別人的革命帶路者的角色。《紅色娘子軍》里的吳清華、和《杜鵑山》里的雷剛本來都因為「受壓迫」而滿懷復仇之心,他們在黨代表洪常青、柯湘的諄諄教導下,將自己的仇恨融入整個「無產階級」的仇恨,從而放棄「狹隘的」個人目的,轉而投入到「為人類謀解放」的崇高事業中。在反映「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海港》和《龍江頌》里,英雄則提醒群眾要時刻不忘階級鬥爭,並領導大家抓出了階級敵人。

八大「樣板戲」站穩腳跟后,江青開始培育新的劇目,到「文革」結束前,又有十個作品被命名為「樣板」,其中包括京劇《杜鵑山》、《龍江頌》、《平原作戰》,鋼琴伴唱《紅燈記》,以及鋼琴協奏曲《黃河》。這些作品的主題內容跟前八個大同小異,所得到的待遇也跟前八個類似。

這十八個作品中,只有其中的一些京劇和芭蕾舞作品在今天仍然會在舞台上出現,大家今天對「樣板戲」的討論最多的也是針對這兩種樣式。

需要指出的是,「樣板戲」中雖然有幾部在「文革」前已經形成雛形,但是它們在成為候選后,無不經過江青和其團隊按「樣板」的要求進行的精心修改;而且「樣板戲」作為政治工具的功能在「文革」中得到最大發揮,並實際成為「文革」重要的一部分。

「樣板戲」——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也在紀念首演五十周年。中央芭蕾舞團一直以創編這出「中國第一原創芭蕾」而驕傲。《紅色娘子軍》最近每年都會有演出,還在2009年和2013年兩次在巴黎登上舞台,獲得不少掌聲。2014年,該團紀念首演五十周年的第一個大動作,就是讓它出現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中。

文革中,江青約見中宣部、文化部的正副部長,表達對文藝界政治方向的不滿。但她的這第一次出擊並沒什麼反響。於是她將目光轉向上海,並在那裡找到知音。當時在上海主政的柯慶施擅於揣摩上意,1963年初,他積極配合江青,組織在報紙上批判文藝中的「糟粕」。同時,江青看中了上海當地創演的滬劇《紅燈記》和《蘆盪火種》(《沙家浜》的前身),將它們分別推薦給中國京劇院(即後來的國家京劇院)和北京京劇院,並強勢參與了將此劇改為京劇的過程。

毛澤東在不同場合批評當時的文藝作品不接近工農兵,不反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毛澤東說,中國的舞台已被「死人」(指古人)和「洋人」控制。

1963年12月,毛澤東在給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彭真的批示中寫到:「許多共產黨人熱心提倡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藝術,卻不熱心提倡社會主義的藝術,豈非咄咄怪事。」

文革中,毛澤東說,如果文藝部門不能改變舞台上都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的局面,就要「把它們統統趕下去,不下去,不給它們發工資。」江青領導加工了京劇《海港》,芭蕾舞《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組曲《沙家浜》等。反映了工農兵的「革命生活」,塑造了一批工農兵英雄形象–-鐵路工人、人民公社大隊支書、農民武裝領袖、新四軍指導員、解放軍剿匪先鋒等等。「樣板戲」講的都是1949年以前的故事。而故事發生在1949年後的「樣板戲」,比如「講南方農民邊抗旱、邊鬥爭階級敵人的《龍江頌》,和講海港工人邊認真對待支援非洲的糧食、邊鬥爭階級敵人的《海港》,和講「抗美援朝」的《奇襲白虎團》。

《紅色娘子軍》有世界影響力。連旅遊指南《孤獨星球》關於北京的部分,都曾有對「揮舞大刀的芭蕾」《紅色娘子軍》的推薦。他們對中國「革命芭蕾」的興趣有一個先天的特殊原因:芭蕾源於西方,中國化、「革命化」的芭蕾讓他們好奇。西方觀眾看京劇需要面對語言障礙、以及他們從沒領教過的唱法、音樂和表演手段帶來的不適應。而芭蕾沒有這些問題:舞蹈不需藉助語言,而且「樣板戲」芭蕾的配樂也是交響樂。

最早為西方世界所關注的「樣板戲」就是《紅色娘子軍》。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這是整個二十世紀一個重要的外交事件。當時,這件事的所有細節都為世界所關注。而訪問期間,江青和周恩來就陪同尼克松夫婦觀看了《紅色娘子軍》。尼克松結束了他的訪問,十二天後,美國NBC電視台就播放了《紅色娘子軍》全劇。《紐約時報》以「尼克松在北京看到的芭蕾」及類似的標題刊出兩篇評述。劇評人表揚了芭蕾女演員們的技術。像其它「樣板戲」一樣,這齣戲的作曲的署名也是「集體創作」。

1978年,中國派出150人的藝術代表團訪問美國,展示中國的舞台藝術。《紅色娘子軍》則因此得以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上演。因曾訪問江青而在中國為人所知的記者維特克在《紐約時報》上撰文,介紹這次巡迴演出。談到《紅色娘子軍》,她的介紹跟幾年前此報上的觀點類似。尼克松訪華15年後,美國上演了基於此歷史事件的歌劇《尼克松在北京》,《紅色娘子軍》以戲中戲的方式出現,使得這齣戲獲得了新的傳播機會。

在法國,對《紅色娘子軍》的興趣不是來自於外交事件。像今天很多中國人看「樣板戲」是出於懷舊一樣,很多法國觀眾去看《紅色娘子軍》,也是出於對自己青春時代的懷戀。1968年,法國發生了席捲全國的、以反對社會不公為主要口號的學潮和工人罷工,而這次左翼風潮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受到中國「文化大革命」的影響。那時,鼓勵學生起來造反的毛澤東,是很多法國青年人的偶像。

「由毛夫人締造的、體現『文革』精神、而且今天在中國可以登台——以上這些因素構成了它對法國觀眾的吸引力。」資深法國媒體人韓石在接受郵件採訪時說。韓石2000-2005年間任法國《解放報》駐北京記者,此後,他回到法國,於2007年創辦了新聞網站Rue89。他自己報道了《紅色娘子軍》2009年和2013年在巴黎的演出。

據韓石說,2013年這次演出的法國組織方,在為這次演出舉行的宴會上擺了很多毛主席語錄,在大廳里擺了一個巨大的毛主席雕像。《紅色娘子軍》在巴黎上演,這對於中國官方當然是一件不小的事。韓石說,中國官員在演出中坐了整整一排。法國觀眾們對於每一個英雄主義的場面都使勁地鼓著掌。相信法國觀眾鼓掌是因為被劇中的劇情打動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4:0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