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蘇珍寶島發生的戰鬥舉世震驚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毛澤東提出「深挖洞」的備戰方針,主要是備可能發生的中蘇大戰。此外,正如朱升提出「高築牆」不是簡單地強調修城牆而是建議朱元璋發展武裝力量那樣,毛澤東提倡「深挖洞」,也不是簡單地號召全國挖防空洞。「挖洞」的目的是備戰,「深挖洞」是倡導把能夠採取的備戰措施做好,做深入,做細緻,以我之有備待敵之不敢攻。
1969年3月2日,中蘇邊防部隊在珍寶島發生武裝衝突,戰鬥進行了30多分鐘,中國邊防軍連續打退蘇軍三次衝鋒。接著,3月15日、17日雙方邊防軍又發生兩次戰鬥,蘇軍進攻均被打退,此後蘇軍未再登島進攻。據蘇方統計,蘇軍在這三次戰鬥中陣亡58人,傷94人。有研究者認為:珍寶島事件具有雙重意義,它既是中蘇已臨戰爭邊緣,兩國關係無以挽回的標誌;同時,它又為中美關係的恢復提供了契機。當時,中美蘇三國,正處在大三角關係中,大國之間關係的細小變化,都將相互影響。就在中蘇之間劍拔弩張的情況下,中美之間的關係開始緩和,從而從政治上改變了當時的中蘇力量對比。
珍寶島衝突發生在1969年3月,尼克松訪華時間是1972年2月,這中間整整3年時間,中美關係至少在表面上仍處於嚴重對立狀態,中蘇大戰卻沒有發生。因此,有人把珍寶島小打后中蘇未大打的原因簡單歸結為「毛澤東拉了美國做幫手」,確實很難讓關心這段歷史的今人信服。事實上,珍寶島小打未演變為中蘇大打,關鍵因素是中國的備戰工作做得好,而做好備戰工作的前提,是中國領導層對蘇聯領導層的戰略動態做了準確的分析與把握。
1969年3月5日至16日,根據毛澤東的指示,葉劍英、陳毅、徐向前、聶榮臻四位老帥先後三次座談國防形勢問題。他們一致認為,蘇聯搞個珍寶島事件,是為了鞏固東歐。對我們搞點緊張是可能的,但要在中國大搞,這不可能。搞一個東歐國家動員了四五十萬軍隊,如在中國大搞至少要300萬兵力,這談何容易。所以我們不要失去警惕,同時又不要迷失方向,被現象所迷惑。
3月29日,葉劍英整理了一份《從世界的森林看一棵珍寶島樹》的報告,與陳毅、徐向前、聶榮臻共同署名上報毛澤東。
事實證明,老帥們對蘇聯領導層的分析是準確的。當然,還有一個變數是無法預測的,那就是蘇聯軍界高層中「鷹派」的暗流。
1978年叛逃到美國的蘇聯駐聯合國副秘書長阿·舍甫琴柯回憶:當時,蘇聯國防部部長安德烈·格列奇科積極主張推行無限制地使用核武器「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威脅」的計劃。而另外一些人則主張對中國用有限數量的核武器進行一種「外科手術式的攻擊」,摧毀其核設施。其實這兩種主張並無本質區別,都贊成對中國使用核武器,不同之處僅僅是使用核武器的數量而已。
不過,贊成這兩種手段的人並不多。即使后一種手段,第一副總參謀長尼古拉·奧加爾科夫也表示反對,認為太過冒險。因為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有豐富的游擊戰知識和經驗,一兩顆原子彈難以奏效,反而會使蘇聯陷入一場如美國在越南那樣的沒完沒了的戰爭。因此在是否轟炸中國的問題上,蘇共中央政治局分歧嚴重並陷入僵局,有好幾個月不能就此做出決定,只好一邊讓反對對華開戰的柯西金聯繫中國協商緩和,一邊聽由元帥和將軍們繼續討論對華開戰的策略與方案。
在這決定歷史走向的關鍵時刻,在毛澤東領導下,中國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最終有效避免、制止了中蘇大戰的發生。1969年9月23日,中國進行了首次地下核試驗。9月29日,又在西部地區成功爆炸了一顆氫彈;同時還增加了東北、西北地區的中程導彈數量。另外,軍工科研人員還及時解出了一個重要的方程式。
有人記載了下面的故事:
中蘇在珍寶島發生的戰鬥,舉世震驚。開始時,我軍的多種口徑反坦克炮都無法對蘇軍先進的T62坦克構成威脅。後來,在幾位元帥的干預下,研製新型穿甲彈、破甲彈的任務就落在了某軍事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肩上。
幸運的是我國科研人員得到了解決這個課題的一個方程式。可是,這道方程式誰也不會解。葉劍英元帥知悉后,說:山東某大學有一位名叫劉光志的火炮專家,可向他討教。
劉光志和弟弟劉來志在三十年代初期到濟南柴油機廠當工人,受到梁姓廠主的青睞,廠主將女兒嫁給了他並送他和弟弟一起去德國深造。劉光志在德國獲得博士學位並進入克虜伯兵工廠從事火炮設計工作,不久即成為副總工程師並參與了虎式、豹式坦克的研發工作。二戰結束后,劉光志作為戰俘被押送到蘇聯,毛澤東、周恩來得知這一消息,千方百計與斯大林聯繫,終於將劉光志從蘇聯接回。回國后,劉光志先跟著後勤部隊轉戰南北。全國解放,他表示不願意再參與兵器製造工作,被安排到濟南一所院校搞教學。
發生珍寶島事件時,劉光志正因「歷史問題」被管制勞動,當了花木園工。有兩位軍人找到了他,向他出示了那個方程式。
「這道方程式是做什麼用的?」老人問。
「搞教學用的。」軍人們回答。
「教學根本用不上這種東西,你們拿走吧。」老人的回答讓軍人有些不高興。軍人說:「你這是什麼態度?」
「既然不信任我,還找我幹什麼?」老人也生氣了。
幾天後,兩位軍人又來了,他們誠懇地說:「首長批評了我們,我們……」他們的話被老人打斷:「別說了,都是我不好,我真怕你們不回來,那就耽誤國家大事了,瞧,我已經算出來了,這就是你們要的數據。」
解開了方程式,算出了數據,新式的破甲彈、穿甲彈很快被研製出來。試驗時,把近25厘米厚的鋼板都打穿了!
這個成功震撼了蘇軍將領及技術專家。在蘇軍高級軍事會議上,蘇聯「宇宙」號衛星拍攝的一疊照片,攤放在會議桌上。元帥、將軍們依次看過照片后,都臉色陰沉,默然不語。崔可夫元帥捏著一張照片,仔細看了許久,嘆息說:「我想到一個人,他叫劉光志。以前,我以為他死了,可現在,我敢說,他肯定還活著……」
這則故事,僅僅是一個傳說,卻反映了中蘇兩國之間多重較量的複雜性。
美國外交界一直堅持一種說法,稱當時蘇聯曾與美國聯繫,詢問如果對中國發動核打擊,美國會採取何種態度。由於美國表示堅決反對,蘇方才未敢發動對華戰爭。
事實上,如前文所述,中蘇最終沒有大打,主要由於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部分蘇聯軍事將領認為「一兩顆原子彈難以奏效,反而會使蘇聯陷入一場如美國在越南那樣的沒完沒了的戰爭」。因此,在蘇聯決策層中贊成對華使用核武器的人並不多。
第二,蘇聯如在中國大搞至少要300萬兵力,這談何容易。
第三,中國方面備戰措施有力,不僅做好了應對核戰爭的準備,還及時研製出能夠把近25厘米厚的鋼板打穿的新式破甲彈、穿甲彈,為在可能發生的常規戰爭中戰勝蘇軍裝甲部隊做好了必要準備。
以上舉措,在蘇方決策層徘徊於兩種戰略抉擇間舉棋不定的歷史關鍵時刻,給了對手震撼性的心理威懾,從而有效消弭了中蘇兩國爆發大戰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