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樣板戲是敘述新中國的《禮樂》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4-5-24 09:5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樣板戲是敘述新中國的《禮樂》







《樣板戲》是敘述中共建政后直至文革十幾二十年的文化建設史和政治鬥爭史。從幾個方面簡要看看:

一,政治角度看。樣板戲地位置頂為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的新中國的國家「禮樂」和「聲詩」。這是最獨到也是最擊節讚歎之處。一個國家的「禮樂」,是該國統治地位的「三觀」在思想文化藝術上的最高體現。它指導、教育、感化和規範了國民的行為。

舊中國被推翻了,舊中國的「禮崩樂壞」了,新中國的「禮樂」就應該建立起來。

但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仍全國「舞於庭」,工農兵不能佔領舞台,「顛倒的歷史」未能顛倒過來,這怎麼行?如孔夫子說,「是可忍孰不可忍」?

於是,江青領軍的「樣板戲」艱難探索奮鬥而終成功推出,佔領了新中國舞台了。

就是這個奮鬥過程。應該將樣板戲定位為共產黨新中國的國家「禮樂」,革命「聲詩」。是對毛澤東文藝革命和文化革命思想的理解極其深刻和獨到。再細想,樣板戲固功高,但論新中國最高「禮樂」,應還是周恩來總理任總指揮總導演的氣吞山河魅力永存的史詩《東方紅》,完可當之的吧?「從《東方紅》的排演過程來看,周恩來確是將其作為社會主義中國的『禮樂』來抓的。」

二、黨內鬥爭和文革事件角度看。《樣板戲》據實敘述了毛澤東周恩來柯慶施等戲劇改革派與劉少奇,主要彭真陸定一等保守派的反覆鬥爭。切入的是「樣板戲」,展開和解讀的是中國整個現代革命畫卷。

許多史實,是很值得參閱了解的。不但對毛澤東文藝革命思想,且對文化大革命過程,特別是文革中社會各階層各派別人物事件和「各異端思潮」的了解。這諸多的史料都是令人驚訝的豐富和解讀深刻的。真不容易。

三、藝術角度看。《樣板戲》從徽班進京到京劇各家各流派特色的形成,從延安新編平劇的創作,到《趙氏孤兒》至《紅燈記》等等的流變,現代京劇樣板戲如何的引進西方樂器,「洋為中用」;狄德羅、瓦格納、斯坦尼體系,阿甫夏洛穆夫戲劇舞台理論和盧那察爾斯基等蘇俄文藝思想如何影響了新中國文藝,沈知白到于會泳的傳承,都有著非常專業的考據和研究。

四、對一些人物的了解看。如趙燕俠。她首唱阿慶嫂。后換上洪雪飛。讀張女士書才了解,是彭真對戲劇改革的消極態度影響了趙,更主要是毛主席指示《蘆盪火種》應更強調武裝鬥爭,此戲的重頭從阿慶嫂移向了郭建光,趙燕俠戲份下降成了譚元壽的配角,趙不爽,於是「出工不出力」,江不得已才將她換下的。其實江對趙非常好,非常照顧的。讀到此,又找來聽了一下趙燕俠的原唱,覺其「消極」「出工不出力」,真非空穴來風。她唱「風聲緊,雨意濃...」,咋聽,頗像舊京戲花旦閨中小姐的懷春,對阿慶嫂這抗日鬥爭隱蔽戰線的女共產黨員唱腔的掌握,遠不及洪雪飛來的到位和大氣。江青換下趙是正確的,非私怨。

于會泳,了不起。他「對傳統戲換腔就字的技法進行了升級」,使「京劇不動聲色地融入了象徵毛澤東的特性音調」,自此,京劇「有了毛澤東的音樂形象」;楊春霞「評價于會泳是一位了不起的、空前絕後的藝術家」;「于會泳開創了京劇交響樂的道路」;徐景賢回憶,于會泳設計了方海珍唱腔,「江青屏住氣息地聽,覺得唱腔設計非常好」,「成為最早實現了洋為中用的唱段,堪稱現代京劇的典範之作」;徐景賢還回憶,于會泳全副心力貫注於樣板戲藝術方案的設計,「一度心力交瘁,以至於昏倒在地上」....。

為人呢?于會泳被江青賞識成了上海文化界的領導,但尊重他的恩師:沈知白去世,「醫院的人不願意背一個『牛鬼蛇神』下樓。是于會泳用胳膊夾著老師的遺體,走下狹窄而曲折的木樓梯,將人送上救護車。」

我們看到了,于會泳,就是當年毛澤東時代兢兢業業為人民服務為工農兵創作的文藝工作者的典型形象!

當然,于會泳將「三個突出」,歸納為樣板戲創作的原則等,還是頗可爭議和討論的。

五、還有一些過去罕聞的軼事

1、那個新中國艱苦年代,當一般群眾工資才幾十元,毛主席工資方四百多元之時,馬連良、趙燕俠、周信芳等的工資竟一千數百至兩千元!「梅蘭芳年收入有幾十萬」。驚人!

2、延安平劇新編歷史劇初創,政工幹部女主角不知如何自報家門,在台上依舊用韻白念道:「奴家,政治委員是也」,「待我政治工作一番便了」雲。令希哲不禁莞爾。想想,這笑料今日亦不鮮見。一個看古裝宮斗影視太多,食古不化卻四處劈腿的妙女子,釣金龜也自會微通道:「臣妾,某新潮女郎是也」的。

3、張春橋協助樣板戲創作的開明事迹。特別是「錢守維」從人民內部矛盾到「敵我矛盾」。張說「反革命戲不能太多」。原來的戲里,錢守維是內部矛盾,張認為「是站得住腳的。改成敵我矛盾之後出了問題」。示意「還是維持原來的情節為宜」。這裡希哲意外看到,張春橋似乎並不是處處很左的。

4、《奇襲白虎團》創作,「結合了志願軍戰鬥動作體驗,將多民族的元素融入」。它後來的消失,因尼克松的訪華。日後的復排「也很難再達到當年樣板戲的水準。其中的許多舞蹈動作已成絕版」。因多變的國際關係埋沒了寶貴的藝術創造,實在可惜。

《樣板戲》畢竟是一部中國革命現代史書。

「每一場樣板戲演出都成了紀念碑。紀念碑原是對革命事業後來者的召喚。」...「當革命勝利時,犧牲者的名字被寫在革命英雄紀念碑上;當革命失敗時,他們的名字被寫在暴力革命受害者的紀念碑上。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是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毛澤東主導的又一次巴黎公社嗎?『革命禮樂』的建立者們」,是否「如張春橋所言『只是我們沒有像那時的人一樣,死在巴黎公社牆前面』」?

多麼難以回答的問題!足以沉痛地思考。

《樣板戲》,真是今天難得的好書,特別對今天尚不甚熟悉中國革命現代史的左翼青年來說,是非常值得去認真看看的。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17 00:0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