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毛澤東時代文革中樣板戲
新中國的「兩彈一星一艇」那樣足以讓中華民族傲然屹立於世界的看家重器。試想,今天如果沒有這些護衛國家安全的殺手鐧,中國能夠安全立於世界嗎?當然,還有諸如屠呦呦那樣傑出的科學家及其一些重點科學項目的產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果按照某些觀點,這些成就因為產生於那個年代,便可以對這些成就忽略不計或者不必提起了嗎?我看這根本就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態度。
在毛澤東、周恩來等那一代傑出領袖的領導下,比如世界大國關係、中美建交、三個世界的劃分等等,都是那個年代那一代領導人的卓越創造。沒有那個對世界格局的駕馭和傑出成就,我們後來的改革便無從談起。是毛主席那一代卓越的領袖為我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們才可能按部就班地進行改革開放的宏圖偉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前三十年與后三十年是一個整體,不能相互否定。在這問題上,我們要力避歷史虛無主義。
與「兩彈一星」等重大科學成就一樣,我們在文化建設上也並非一無是處,其中對京劇的改造和發展,特別是作為現實主義題材的示範作用的一批劇目的推出,便是中國京劇有史以來最為傑出的也是最偉大的成就。今天因為特殊的原因,我們很少人用客觀的唯物主義的態度來評價幾部被稱為「樣板戲」的戲了。其實,我們不能因為某個人的原因,否定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心血和功績。作為藝術業內人士,還是心裡非常明白的,我就親自聽過多位在當今中國京劇界享有盛望的老京劇藝術家評價過這個問題,說像《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劇目,可以說無論唱詞唱腔、結構及人物塑造,都是中國京劇史上和京劇產生以來的一個高峰。特別是《杜鵑山》這樣的戲,可以說唱詞唱腔和戲劇結構美到了極致,達到了京劇藝術史上的經典要求,是歷史上大多傳統舊戲所無法比擬的。這是真正中國舊戲的一場革命。
【舞劇《白毛女》劇照】
我們自己創造的屬於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極大精神財富,許多最優秀的作品現在也棄之如敝,這不能不說是我們文化發展史上的遺憾。比如,我們的舞劇《白毛女》和《紅色娘子軍》為什麼今天在歐洲受到空前熱烈的高度評價?甚至有的國家還費力排演《紅色娘子軍》。為什麼享有巨大讚譽,而在我們國內卻置若罔聞,這就是一個很不實事求是的現象。
【舞劇《紅色娘子軍》劇照】
歷史就是歷史,歷史是人民創造的。
當年毛主席就說過類似的話,認為樣板戲也不是一個人的功勞,它集中了那個年代中國藝術家一批高端人才的藝術創造和艱辛勞動。我們不能因為某某參與了創作,後來他或她犯了錯誤,就把本屬於大家集體智慧的勞動成果而一概否定。這是反科學的態度,也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精神。
公道地說,中國京劇藝術的改革和創新,也被稱為文藝革命,是毛澤東同志親自倡導和領導的。往前推,早在1944年1月,毛主席在延安看了評劇《逼上梁山》以後,便立即給編劇楊紹萱、齊燕銘寫信,提出了「舊劇革命」這個重大的思想藝術話題。他說: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在舊戲舞台上人民卻成了渣滓,由老爺太太小姐們統治著舞台,這種歷史的顛倒現在由你們再顛倒過來,恢復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從此舊劇開了新生面。你們這個開端將是舊劇革命劃時代的開端,我想到這一點就十分高興,希望你們多編多演,蔚成風氣,推向全國去。」
【1944年1月9日,毛澤東觀看延安平劇院演出的《逼上梁山》后,連夜給該劇的編導楊紹萱、齊燕銘寫的信。】
我們可以推測,毛主席寫這封信時是十分興奮的,對舊劇革命寄予了極大希望。也就從這時為起點,毛主席開始了20餘年對戲劇改革的極大關注,並且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毛主席一改自己不怎麼愛看戲的習慣,頻頻光顧劇場,表示了對現代戲的支持。
在毛主席看來,舊戲要開新生面,根本的是內容問題,人民已經當家作主了,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統治舞台的情況必須結束,要讓人民成為舞台真正的主人,要讓創造歷史的勞動者成為藝術表現主要對象。正是毛主席這個主導思想的引導,從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一大批表現現實題材的京劇陸續登場。
【現代京劇《沙家浜》劇照】
毛主席何止關注這一現象,而且親自參與一些劇目的改寫。有些意見並且非常具體。比如現代京劇《沙家浜》,1964年以《蘆盪火種》劇名在北京演出時,毛主席不僅觀看了演出,而且提出三點具體意見。他說,胡傳魁、阿慶嫂、刁德一這幾個人物刻畫得好,新四軍形象不夠好。第二,演出到最後要從正面打進去,這樣有利於表現人民的鬥爭生活。第三,劇名太拗口,不如叫《沙家浜》或者《蘆葦盪》。正是根據毛主席的意見,劇名後來改成了《沙家浜》。劇作家根據毛主席的意見,重新打磨劇本,不僅是阿慶嫂戲里掩護沙奶奶脫險的戲更加出彩,而且增加了「奔襲」「突破」「聚殲」三場戰鬥戲,最後成為現在的紅色經典。
【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劇照】
對現代革命京劇《智取威虎山》,毛主席則親自改寫唱詞。毛主席在看了《智取威虎山》以後說,他很喜歡楊子榮這個人物,但關於打虎上山這段唱詞他有不同意見。原詞唱道:「我恨不得,急令飛雪化春水,迎來春天換人間」。毛主席說,這句詞唱的好,但有一個字要改,改為「迎來春色換人間」好。按照毛主席的意見改了以後,味道完全不一樣了。春天確實太直白了,而春色就充滿了詩意和想象空間。類似毛主席為京劇改寫唱詞和唱段的故事,有很多很多。
1964年,著名作家知俠的小說改編為京劇《紅嫂》,在北戴河為毛澤東、朱德等中央領導同志演出。毛主席看了非常高興,他說,不僅要演成戲,還可以改編成電影,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做新的沂蒙紅嫂。他誇獎說,這部戲 「玲瓏剔透」,但也提出改動意見。《紅嫂》「熬雞湯」一場戲開始用的是四平調轉慢板轉快三眼,他說,不用四平調,要用二黃慢板,為什麼呢?因為傳統文戲四平調還是小家碧玉風格,二黃慢板則表現大家氣派的人物,我認為還是二黃慢板好。
毛主席如此精確而內行的點評,對藝術家是非常大的鼓舞。
【1964年8月12日,毛主席在北戴河觀看現代京劇《紅嫂》並接見了全體演職人員,握著張春秋的手說:「哎呀,謝謝你們,演得好!」】
正是毛主席對藝術的這樣一種倡導,對全國藝術家們是極大的鞭策和鼓舞,也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藝術家們的創作積極性,因此大批的現代革命京劇形成了京劇史上的一個創作高潮。
那是到了1966年12月26日,正逢毛主席生日,八個劇目首次在京集中推出,有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以及交響音樂《沙家浜》。其實,那時各地都有各地的現代京劇,人民日報為此發表社論《貫徹執行毛主席文藝路線的光輝樣板》。以此為始,媒體和輿論便開始有了「樣板戲」這樣一個提法。不管主持這項工作的人後來出現怎樣的情況,我們無可懷疑的是,這些堪稱文藝典範和京劇藝術高峰的創作,是在毛主席親自倡導下取得的藝術成就,是廣大藝術工作者共同繼承傳統不斷創新的結晶,也是京劇歷史上達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峰期。毛主席在一次談話中也說到,京劇藝術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不是哪一個人的功勞,是京劇藝術界的同志們繼承傳統推陳出新的共同勞動成果。
【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劇照】
我們還可以這樣假設,如果京劇發展到了新社會,還是讓帝王將相佔據舞台,假使沒有現代新戲去代替老的陳舊內容,幾十年上百年依然在唱那幾段舊戲,那麼京劇不可能在全國解放以後持之以恆地傳承下去。京劇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國粹,如果沒有與時代同步的新內容,那麼京劇的持續發展必然成為一句空話。特別在今天市場經濟為主導的新情況下,京劇的生存更加受到資本的左右。
毛主席關於讓勞動者佔領舞台的藝術主張,應該是京劇藝術發展的必由之路。一個劇種,一門藝術,如果不能歌頌創造歷史的人民大眾,人民不能成為歷史的和藝術的主人,那麼這種藝術是沒有未來的,是沒有出路的。
毛澤東主席離開我們40多年了,今天,我們深深懷念他著力倡導的結束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統治舞台、讓人民大眾成為舞台主人的思想,我們深深懷念他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堅持好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導向,就是對毛主席文藝思想和文藝實踐的最好繼承和揚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