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批判舊教育制度樹立新教育制度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4-5-13 03:4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批判舊教育制度樹立新教育制度





批判舊教育制度,是為了樹立新的教育制度。毛澤東為此做了大量探索。

1921年,毛澤東起草《湖南自修大學組織大綱》,開篇闡明宗旨:「鑒於現在教育制度之缺點,釆取古代書院與現代學校二者之長,取自動的方法,研究各種學術,以期發明真理,造就人材,使文化普及於平民,學術周流於社會」,除強調自主學習之外,《大綱》還特別提出「本大學學友為破除文弱之習慣,圖腦力與體力之平均發展,並求知識與勞力兩階級之接近,應注意勞動。」

1926年,毛澤東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重視培養學生獨立閱讀和鑽研能力。他讓學生閱讀28種書籍,由教師先列出書中主要問題,讓學生自己閱讀,追根求源,自己作出答案。

1929年,毛澤東起草《士兵政治訓練問題》,提出了著名的《十大教授法》。即:

(1)啟髮式(廢止注入式);

(2)由近及遠;

(3)由淺入深;

(4)說話通俗化(新名詞要釋俗);

(5)說話要明白;

(6)說話要有趣味;

(7)以姿勢助說話;

(8)后次複習前次的概念;

(9)要提綱;

(10)幹部班要用討論式。

這《十大教授法》對後來抗日民主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幹部教育與民眾教育,包括《抗日軍政大學》等,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941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關於延安幹部學校的決定》中重申:「在教學方法中,應堅決採取啟髮式的、研究的、經驗的方式,以發展學生在學習中的自動性和創造性,而堅決廢止注入的、強迫的、空洞的方式。」

新中國成立后,日理萬機的毛澤東,以一種職業教師的本能,仍然始終高度關注著教育。

1953年6月30日毛澤東在接見青年團全國代表大會主席團時強調:「青年時期是長身體的時期,如果對青年長身體不重視,那很危險。」 

毛澤東:「現在初中學生上課的時間也多了一些,可以考慮適當減少。」

毛澤東提議:「學生的睡眠時間再增加一小時,一定要規定九小時睡眠時間。要下一道命令,不要討論,強迫執行。」

毛澤東那種迫切的語氣飽含著對青少年的呵護之情。

從此,新中國的青少年都記得了毛澤東他老人家要大家《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的殷切期望。

1957年毛澤東明確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1958年9月8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說:「教育比較帶原則性,牽涉廣大的知識界。幾千年來,都是教育脫離勞動,現在要教育與勞動相結合,這是一個基本原則,是一個革命。」

然而,教育界的實際情況並沒有使毛澤東感到滿意。

雖然教育事業的規模,包括學校與學生人數都有了很大的增長,全國人民的文化程度有了明顯提高,但是學校的教育方法卻與毛澤東所期望的相去甚遠。

毛澤東這種不滿在「二月來信」的批示中集中於:未能讓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這會使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落空。在毛澤東隨後的一系列講話中又進一步指出,教育現狀的突出問題是脫離實際,脫離社會,脫離勞動群眾;尤以文科大學最為嚴重。

與毛澤東青年時代對舊教育制度的批判比較一下,就會看到,64年前後毛澤東對教育現狀大聲疾呼的批評絕不是心血來潮,小題大做,標新立異,而是毛澤東教育思想一脈相承的反映。

在毛澤東看來,「連資產階級教育家在五四時期就早已」批判的舊教育方法,在已經建立了十多年的新中國還在大行其道,「摧殘人材,摧殘青年」,這是不能容忍的。

毛澤東的教育思想應該如何評價?社會實踐是檢驗教育成效的標準。

毛澤東創辦的《湖南自修大學》,走出了郭亮、夏曦、夏明翰、李維漢、易禮容、羅學瓚、毛澤民等一大批著名的革命家。

毛澤東主持的《農民運動講習所》為大革命時期風起雲湧的農民運動培養了大批骨幹。

延安時期毛澤東親任教育委員會主席的《抗日軍政大學》培養了十多萬抗日幹部,為後來的解放戰爭提供了強大的幹部力量。

但是,當毛澤東在自己生命的最後年代準備把中國的未來交付給新中國的青年一代,期望著如同當年他們那一代革命者一樣,在群眾運動的大風大浪中湧現出新一批棟樑之材時,毛澤東卻深深地失望了。

正如毛澤東在《文革》中批判的舊教育制度時所擔心的,走資派復辟資本主義的改革開放之後,這些在學校的象牙塔里呆了十多年,「看不見工人怎樣做工,看不見農民怎樣種田,看不見商品是怎樣交換」的青年學子們,一旦走上社會,就表現得極不成熟。《現在的大學生為何幼稚得像孩子》。

儘管走資派右派們他們滿口「馬克思主義」的詞句,甚至可以背誦毛澤東的語錄,卻犯下毛澤東歷來批評最多的錯誤,如毛澤東召見學生領袖時所說的:「就是脫離農民,脫離工人,脫離軍隊,脫離工農兵,就是脫離生產者。」

走資派右派們他們沒有想著為人民做什麼好事,卻熱衷於 「以我為核心」,那「怎麼能取得群眾的信任呀?」

結果就成了「群眾不信任走資派右派們,工人、農民、士兵不信任走資派右派們,學生不信任走資派右派們,走資派右派們的大部分也不信任走資派鄧小平的孤家寡人。

客觀地說,相對於文科大學,理工科大學的情況要好得多。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理工科大學生,為新中國的科技發展和建設事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他們的功績是不可抹殺的。這點在毛澤東的談話中也有所反映。

但是這些理工科學生一旦進入社會活動領域,也表現出因脫離社會而導致的同樣弱點。

好在那些後來按照毛澤東的號召下到農村,與農民同甘共苦的一批有志青年,在那種艱苦的經歷中,了解了社會實際,了解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訴求,磨鍊了艱苦奮鬥的意志,終於在今天能夠擔當起推動新時代的中國繼續前進的重任。

真正的人民教育家,是他——毛澤東!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8 01:1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