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教育》因社會制度不同而異論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4-5-12 07:3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教育》因社會制度不同而異論






毛主席說:「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裡的《教育》特指是在《社會主義制度》里,受《教育》是《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

《毛主席論教育革命》

毛主席說:「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毛主席說:「現在課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學生、大學生天天處於緊張狀態。課程可以砍掉一半。學生成天看書,並不好,可以參加一些生產勞動和必要的社會勞動。現在的考試,用對付敵人的辦法,搞突然襲擊,出一些怪題、偏題,整學生。這是一種考八股文的辦法,我不贊成,要完全改變。我主張題目公開,由學生研究、看書去做。例如,出二十個題,學生能答出十題,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創見,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題都答了,也對,但是平平淡淡,沒有創見的,給五十分、六十分。考試可以交頭接耳,無非自己不懂,問了別人懂了。懂了就有收穫,為什麼要死記硬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可以試試點。舊教學制度摧殘人材,摧殘青年,我很不贊成。  

孔夫子出身沒落奴隸主貴族,也沒有上過什麼中學、大學,開始的職業是替人辦喪事,大約是個吹鼓手。人家死了人,他去吹吹打打。他會彈琴、射箭、架車子,也了解一些群眾情況。開頭作過小官,管理糧草和管理牛羊畜牧。後來他在魯國當了大官,群眾的事就聽到了。他後來辦私塾,反對學生從事勞動。明朝李時珍長期自己上山採藥,才寫了《本草綱目》。更早些的,有所發明的祖沖之,也沒有上過什麼中學、大學。美國的佛蘭克林是印刷所學徒,也買過報。他是電的大發明家。英國的瓦特是工人,是蒸汽機的大發明家。高爾基的學問完全是自學的,據說他只上過兩年小學。   

現在一是課多,一是書多,壓得太重。有些課程不一定要考。如中學學一點邏輯、語法,不要考,知道什麼是語法,什麼是邏輯就可以了,真正理解,要到工作中去慢慢體會。課程講的太多,是煩瑣哲學。煩瑣哲學總是要滅亡的。如經學,搞那麼多註解,現在沒有用了。我看這種方法,無論中國的也好,其他國家的也好,都要走向自己的反面,都要滅亡的。書不一定讀得很多。馬克思主義的書要讀,讀了要消化。讀多了,又不能消化,可能走向反面,成為書獃子,成為教條主義者、修正主義者。現在學校課程太多,對學生壓力太大。講授又不甚得法。考試方法以學生為敵人,舉行突然襲擊。這三項都是不利於培養青年們在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整個教育制度就是那樣,公開號召去爭取那個五分,就有那麼一些人把分數看透了,大膽主動地去學。把那一套看透了,學習也主動了。  

據說某大學有個學生,平時不記筆記,考試時得三分半到四分,可是畢業論文在班裡水平最高。在學校是全優,工作上不一定就是全優。中國歷史上凡是中狀元的,都沒有真才實學,反倒是有些連舉人都沒有考取的人優點真才實學。不要把分數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員的後面跑,自己沒有主動性。反對注入式教學法,連資產階級教育家在五四時期就早已提出來了,我們為什麼不反?只要不把學生當成打擊對象就好了。你們的教學就是灌,天天上課,有那麼多可講的?教員應該把講稿印發給你們。怕什麼?應該讓學生自己去研究講稿。講稿還對學生保密?到了講堂才讓學生抄,把學生束縛死了。大學生,尤其是高年級,主要是自己研究問題,講那麼多幹什麼?教改的問題,主要是教員問題。教員就那麼點本事,離開講稿什麼也不行。為什麼不把講稿發給你們,與你們一起研究問題?高年級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員能答百分之五十,其它的說不知道,和學生一起商量,這就是不錯了。不要裝著樣子去嚇唬人。學生負擔太重,影響健康,學了也無用。建議從一切活動總量中,砍掉三分之一。請邀學校師生代表,討論幾次,決定實行。如何請酌。

現在這種教育制度,我很懷疑。從小學到大學,一共十六、七年,20多年看不見稻、菽、麥、黍、稷,看不見工人怎樣做工,看不見農民怎樣種田,看不見商品是怎麼交換的,身體也搞壞了,真是害死人。我曾給我的孩子說:「你下鄉去跟貧下中農說,就說我爸爸說的,讀了幾十年書,越讀越蠢。請叔叔伯伯、姐妹兄弟做老師,向你們來學習。」

其實,入學前的小孩。1歲到7歲,接觸事物很多。2歲學說話,3歲哇啦哇啦跟人吵架,再大一點就拿小工具挖土,模仿大人勞動。這就是觀察世界。小孩子已經學會了一些概念。狗,是個大概念。黑狗、黃狗是小些的概念。他家裡的那條黃狗,就是具體的。人,這個概念已經舍掉了許多東西,舍掉了男人、女人的區別,大人、小孩的區別,中國人與外國人的區別,......只剩下了區別於其它動物的特點。誰見過「人」?只能見到張三、李四。「房子」的概念誰也看不見,只看到具體的房子,天津的洋房,北京的四合院。

大學教育應當改造,上學的時間不要那麼多。文科不改造不得了。不改造能出哲學家嗎?能出文學家嗎?能出歷史學家嗎?現在的哲學家搞不了哲學,文學家寫不了小說,歷史學家搞不了歷史,要搞就是帝王將相。要改造文科大學,要學生下去搞工業、農業、商業。至於工科、理科,情況不同,他們有實習工廠,有實驗室,在實習工廠做工,在實驗室做實驗,但也要接觸社會實際。」   

——《毛澤東論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12月出版

走資派鄧小平篡權復辟資本主義改革開放后,《教育》是:

在學校讀書是為了什麼?高考。

高考是為了什麼?進好大學。

進好大學是為了什麼?找好工作。

找好工作是為了什麼?掙錢。

在這個《在學校讀書—高考—進好大學—找好工作—掙錢》的邏輯鏈里,掙錢是最終目的,到學校學習知識只是最低級的手段/工具罷了。

事實是當年讀書好的人,未見得工作佳或掙得多。反倒是有人這樣考到某三本院校的同學,竟走走後門進了大企業然後風生水起。說明在學校里學得好不好還是假的,關鍵是工作好不好,掙得多不多。

《學校教育》《補習教育》《高考》等只是為找工作而為掙錢的一種手段?這些不化錢或化錢的《教育》的成果只為《高考》,為考上好大學拿一紙《文憑》,找一個《好工作》,就可以《變現》來實現《先富的中國夢》這一件事而己。

四十多年來,這個《先富的中國夢》《改變命運夢》隨著貧富差距擴大階級不斷固化低層階級子女的《夢》不斷破滅。《教育》的目的培養怎樣的人?前些年發生的馬加爵事件以及復旦大學投毒案,1995年清華大學朱令中毒案等,都是走資派特色政府《教育》下產生的大量悲劇。

《教育》首先應該是一個好的學生,一個善良的人,一個品行端正的人,然後其次才是有能力的能夠對社會有用的人。基礎《教育》打得不好打得不牢固,人的品格,品德不好就不會走得遠,如果德不配位,總有一天會走上毀滅的道路。像最近吃瓜群眾眼見頂流的這個倒塌以及霍尊的退圈事件等等,為什麼現在的流量小生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因為就是大家都太急功近利了,而過去的一些,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總是有著長青有口碑。作為父母首先不應該是焦慮孩子是否是成績最優秀的。首先更應該做的是先培養他的品質,如果他的人品過硬,相信這一生都不會過得太差。

《教育》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好的《教育》。既然《教育》是人生的主宰,人們就應當努力求得好的《教育》,這是一定的,這個我們叫做好的《教育》。

《教育》其實是一種從早年就起始的習慣。在家庭及學校教育中,你給孩子灌輸的是什麼,孩子折射出的也相應是什麼。批評中長大的孩子,責難他人。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喜歡吵架。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憂慮。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個性羞怯。猜忌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妒嫉。羞恥中長大的孩子,自覺有罪。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深具自信。寬容中長大的孩子,能夠忍耐。稱讚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恩。認可中長大的孩子,喜歡自己。分享中長大的孩子,慷慨大方。誠信中長大的孩子,理解真理。公正中長大的孩子,極富正義。尊重中長大的孩子,懂得尊敬。信賴中長大的孩子,不但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友善中長大的孩子,不但愛他人也愛自己。

在人類的文明中,科學被看成是最終的裁判者,似乎只有科學支配下的價值才值得人類為之努力,但是科學卻不能為我們提供理想的生活,識字的百分比,科學發現以及技術的發明、發現都在一直持續不斷地增長,20世紀相當於以前發明的總和,巨大的進步也沒有使戰爭曲線下移(戰爭發生的頻率,軍隊的規模,及百萬人口因戰爭死亡的人數),這說明科學和教育的發展,已經大大越過了道德、信仰和愛的發展,可以說信仰與愛心從家庭教育開始就已經被削弱了。

學校不是不重要,但家庭是最重要的環境。中國家長把外在的條件看得重了,自己家庭的影響看低了。《教育》是一種早年就起始的習慣,就這一點還遠遠不夠,還不能表達教育的真諦。那麼教育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呢?《教育》是年輕人進入社會和人生的過渡,是培養獨立生存能力的孵化器、是培養獨立並進行獨特思考的人、是一種愉快而向上的積累。只要這種積累給孩子們帶來快樂,豐富其人生,這就體現了教育的意義,它的目的就是因人施教,人盡其才。

《教育》就是一種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的喚醒,別人給你的是有限的,只有自己擁有的才是無限的。《教育》不僅是把外在的東西移交給我們,更是促使我們內在的東西噴湧出來。《教育》是一種喚醒,它的目的就是把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拿出來分享,並享受快樂的狀態。《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每一個年輕人都儘可能徹底地找到自己的天賦和潛力,主動選擇適合的教育內容和程度。

《教育》使孩子們能夠堅強到能認識自己的軟弱;夠勇敢到能面對懼怕;在誠實的失敗中毫不氣餒;在勝利中,仍保持謙遜溫和。不至空有幻想而缺乏行動;引導他認識你,同時又知道,認識自己乃是真知識的基石。引導孩子們不求安逸、舒適,相反的,經過壓力、艱難和挑戰,學習在風暴中挺身站立,學會憐恤那些在重壓之下失敗的人。

《教育》使孩子們能夠心地純潔。目標遠大,《教育》使孩子們在指揮別人之前,先懂得駕馭自己。永不忘記過去的教訓,又能伸展入未來的理想。當孩子們擁有以上的一切。有足夠的幽默感,能認真嚴肅,卻不致過分苛求自己。謙卑並永遠記牢,真偉大中的平凡,真智慧中的開明,真勇力中的溫柔。沒有虛度此生。而不是只為《在學校讀書—高考—進好大學—找好工作—掙錢》的邏輯鏈里。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6 17:4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