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育制度教育方針教育方法
1967年3月7日,根據毛澤東的決定,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大專院校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規定(草案)》。其中規定:外出的師生,於3月20日前返校,進行短期軍政訓練,在校內批判鬥爭走資派和反動學術權威,著手改革舊的教育制度、教學方針、教學方法。十分明顯,這個規定的重點,已經轉到了讓離校學生回校研究改革教育制度、方針、方法上來。
毛澤東已經打算從「斗」和「批」的階段進入到「改」的階段,這是和毛澤東關於「文化大革命」要經歷「斗、批、改」三個階段的思路和實踐相吻合的。這個規定還要求由革命師生、教職員工和革命領導幹部組成學校的臨時權力機構,領導本校的「文化大革命」,行使本校的領導機關職能。
此時,毛澤東已經準備建立新的學校領導機構。3月7日這一天,《人民日報》也發表社論《中小學複課鬧革命》,號召各地中小學生要響應黨中央的號召,「複課鬧革命」。社論說:複課鬧革命,「復的是毛澤東思想的課,上的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課」。
毛澤東還想到,光靠口頭號召離校學生返回學校複課,是不完全的措施。毛澤東批示:解放軍應即進駐學校,分期分批對大學、中學和小學高年級實行軍訓,並且參予關於開學、整頓組織、建立三結合領導機關和實行斗、批、改的工作。
毛澤東還專門提到:軍訓時不要排斥犯錯誤的教師和幹部。除老年和生病的以外,要讓這些人參加,以利改造。為了更好地落實毛澤東的這一決定,中共中央於3月19日發出《關於停止全國大串連的通知》。這個通知的實質,就是說:離開學校的學生不要在全國各地亂跑了,必須立即返回學校,接受解放軍的訓練。
中央關於學生返校接受軍訓的指示在全國一傳達,在各地串連、造反的學生大部分返回了本校。毛澤東提出,各學生組織實行革命的大聯合。1967年10月1日,《人民日報》、《紅旗》雜誌、《解放軍報》發表編輯部文章《無產階級專政下的文化大革命勝利萬歲》。文章轉達了毛澤東的意見:「革命的紅衛兵和革命的學生組織要實現革命的大聯合。只要兩派都是革命的群眾組織,就要在革命的原則下實現革命的大聯合。」毛澤東設想:只要返校的紅衛兵組織實現了「革命的大聯合」,就會在大聯合的基礎上建立新的領導班子,各個高校和中學的局勢就會穩定下來,然後即可進行下一步的「教育革命」了。
10月7日,中共中央轉發的《毛主席視察華北、中南、華東地區時的重要指示》(記錄稿)中發表了毛澤東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在這些重要指示中,毛澤東專門指出:「要告訴革命造反派的頭頭和紅衛兵小將們,現在正是他們有可能犯錯誤的時候。」毛澤東還說:學生組織裡面也有壞頭頭,對這些壞頭頭「要靠那個組織自己發動群眾去處理」。毛澤東這段話顯然是針對紅衛兵的,而且話說得很重。
1967年10月14日,根據毛澤東的指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聯合發出《關於大、中、小學複課鬧革命的通知》。通知要求:全國各地大學、中學、小學一律立即開學,一邊進行教學,一邊進行改革。這個中央文件裡面所說的改革,就是毛澤東長期以來一直醞釀的「教育革命」。
毛澤東指示:「進行無產階級教育革命,要依靠學校中廣大革命的學生,革命的教員,革命的工人,要依靠他們中間的積極分子,即決心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的無產階級革命派。」毛澤東在這一指示中,雖然仍把革命學生列為搞「教育革命」的主力軍的第一位,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加進了「革命的教員」、「革命的工人」。這表明,對於「教育革命」問題,毛澤東已經有了新的考慮。
至此,按照毛澤東的指示,全國各地大、中、小學校於1967年10月陸續複課。複課后的學生在以「四個面向」的方針分配后,毛澤東決定「大學還是要辦的」,但他打破常規,形成了新的辦學思路。
複課后,中央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就是如何分配已經進入畢業時段的大、中專學生。這些學生大多是在「文革」前三四年或「文革」頭一年入學的,有的學了一些專業知識,有的一入學就參加「文化大革命」沒有學到什麼專業知識。但毛澤東對他們一視同仁,都由國家分配工作。
按毛澤東原來就有的看法:在工人、農民中,在生產第一線,是缺少知識分子和專業技術人才的,而知識分子也需要到工人、農民中間去接受再教育。據此,他經過認真思考,決定對這批學生,實行「四個面向」的分配方針,即:面向農村,面向邊疆,面向工礦,面向基層。毛澤東的這些想法,通過當時中央批轉的文件發表出來。1968年4月4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批轉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關於大專院畢業生分配工作的報告》。
中央在批轉這份報告時要求:對大、中、小學一切已到畢業期限的學生,一律做出適當安排。6月15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又發出《關於分配一部分大專院校畢業生到解放軍農場去鍛煉的通知》。
這份文件反映了毛澤東「四個面向」的分配原則,規定:1966、1967年的大專院校畢業生一般都必須先當普通農民、普通工人。不久,1968年的大專畢業生也按此原則進行了分配。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又對1969、1970、1971年畢業的大專生進行分配,分配原則與1966、1967年畢業的大專生相同,並且要求他們接受工農兵的「再教育」。
中國是一定要搞「教育革命」的,但搞「教育革命」不是不要辦大學了,而是要按照新的思路去辦大學。這個新的思路是什麼呢?正當此時,上海機床廠搞了一個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經驗,上海市對此還寫了一個調查報告。
毛澤東看后認為這個調查報告正合他的心意,把上海機床廠的這個經驗與他分配「文化大革命」中的大專畢業生的原則結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辦大學的新思路。
於是,他要《人民日報》發表這份調查報告並親自寫了一段話作為編者按。這段話是:「大學還是要辦的,我這裡主要說的是理工科大學還要辦,但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毛澤東的這段話,後來被稱為「七·二一」指示。
「七·二一」指示的發表,構成了毛澤東培養大學生的兩個相互結合的方針:一個方針是,高校畢業生到工廠、農村、部隊去參加勞動和軍訓,當普通勞動者或士兵,接受工農兵再教育;一個方針是,從工人、農民、解放軍指戰員中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後,再回到生產實踐中去。這種通過相互結合的兩個方針來培養工人、農民、解放軍大學生,或者把大學生改造成為工人、農民、解放軍知識分子的思路,就是毛澤東設想的「教育革命」的方向。
毛澤東當時考慮,按此「教育革命」方向發展,不但要解決學生問題,還要解決教師問題。因為不管是什麼學生,總是需要老師來教的。毛澤東確立了這樣一個方針:對高校的教師(也包括科技界的知識分子),既要進行再教育,又要使用。這種使用,就是使他們與工農相結合。他們與工農相結合了,也就匯入「教育革命」的洪流之中了。
1968年9月,毛澤東為《人民日報》刊登《紅旗》雜誌第3期發表的《從上海機械學院兩條路線鬥爭看理工科大學的教育革命》一文寫的編者按指出:要對過去大量的高等及中學學校畢業生進行再教育,「使他們與工農結合起來。其中必有結合得好的並有所發明創造的,應予以報道,以資鼓勵。」
9月12日,毛澤東在為《人民日報》、《紅旗》雜誌評論員文章寫的編者按中又提出了由工農兵給知識分子以再教育的問題。9月14日,《人民日報》在轉載的一篇文章中公開了毛澤東的一段批示:「從舊學校培養的學生,多數或大多數是能夠同工農兵相結合的,有些人並有所發明、創造,不過要在正確路線領導之下,由工農兵給他們以再教育,徹底改變舊思想。」
毛澤東在他連續作出的這些批示中滲透了一個實質性的思想:我們要使用的,是與工農結合的知識分子、接受工農兵再教育的知識分子、徹底改變了舊思想的知識分子。
在這個思想中,前提雖然仍然是改造知識分子,但立足點卻是「使用」知識分子。基於「使用」這樣一個立足點,高校的教師們又可以講課了。這樣,辦大學的教師問題,實際上已經解決了。
1969年3月29日,《人民日報》發表駐復旦大學工人、解放軍宣傳隊的文章《我們主張徹底革命》,由此在《人民日報》上展開了對「社會主義大學應當如何辦」問題的討論。
討論中,這樣那樣的意見都有,只有駐遼寧大學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寫的《在接受工農兵的再教育中進行革命》一文,引起了毛澤東的重視。
這篇文章提出:學校應以階級鬥爭為主課;工人階級要永遠領導學校;以三大革命鬥爭實踐為課堂;學生要在工廠、農村和部隊複員轉業的人員中選送。這篇文章中所闡述的上述觀點,正合乎毛澤東的思路。
毛澤東要求各地方教育部門領導、各高校的臨時領導班子、駐各高校的工人、解放軍宣傳隊,注意學習這篇文章。這無疑是一個有力的導向,在此後的有關討論中,大家的意見逐步集中到一起。又過了一段時間,到1970年的6月,中央在集中大家意見的基礎上,基本形成了今後恢復辦大學的方針。
這個方針就是:恢復開辦的大專院校,學制要縮短,要從工農兵中選拔、推薦學生。6月26日,中共中央通過批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關於招生(試點)的請示報告》,把這一方針推向全國。
中央在批轉這一文件時確定:今後高校辦學的學製為2—3年,課程分為三大塊:以毛主席著作為基本教材的政治課;實行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業務課;以備戰為內容的軍事體育課。
同時,各學科的學生都要參加生產勞動。招收學生的條件是:政治思想好、身體健康、具有三年以上實踐經驗、年齡在20歲左右、有相當於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貧下中農、解放軍戰士和青年幹部。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人、貧下中農,不受年齡和文化程度的限制。
同時,還要注意招收上山下鄉和回鄉的知識青年。招收的辦法,採取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複審相結合。
這個方針在向全國推廣的過程中,又吸收了一些新經驗和新意見,最後由中央把這一方針確定下來了。10月15日,國務院電報通知全國各地高校,1970年招生工作,按照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做法進行。
從此,全國各地高校普遍招收工農兵學員,各高校進入了一個由工農兵學員「上大學、管大學、用毛澤東思想改造舊大學」的時期。
這一時期持續了七年,在這七年時間裡,中國的高等學校恢復辦學了,中國人才增長的鏈條總算沒有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