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人民公社成了文化科技結合載體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4-5-9 09:3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人民公社成了文化科技結合載體






人民公社成了與文化、科技結合的載體——培養農村人民公社i的新型農民即《社員》。
  
公社、大隊、甚至生產隊都辦了各種文化科技陣地,並且與城市各種支農單位及農科所(站)、大學對接,組織農民學習文化科技知識,開展科技種田,同時,也協助科研。

1965年全國農業中學(職業中學)61626所,教師19.7萬人,在校學生443.3萬人(1988年在校學生279.4萬人)。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也在公社的幫助下進行,1975年冬,湖南上萬人的育種隊伍到海南,制種3.3萬多畝。

1973年11月28日《光明日報》以《一所深受貧下中農歡迎的大學》為題,發表遼寧農學院朝陽分院的教育革命調查報告,宣傳「朝陽經驗」。這所學院原名朝陽五七農業科技大學。設有農學、水利、牧醫、果林4個系,幾年來先後舉辦了50多期短訓班,為社、隊培養了近萬名各種農業技術人員。

經驗是:

一、學生實行「社來社去」,即學生由社、隊選送,畢業后仍回到原來社隊當農民,為社、隊培養農業科學技術骨幹——社會主義的新型農民。

二、從發展農業生產的需要出發組織教學,建立了教學、生產勞動和科學研究三結合的新體制,以科研促教學。根據農業生產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建立若干課題組,圍繞科研課題組織教學。

三、辦學方式,實行「几上幾下」,每年分期組織學生回到自己社隊,參加當地農業學大寨群眾運動,從而使教育超出了學校的範圍,走向了社會。「上」就是在校學習,「下」就是回隊實踐。實例:

1973年6月16日新華社報道介紹「上海市川沙縣六里人民公社政治夜校情況調查」。這個公社有75個生產隊,從去年9月以來,分別辦起了政治夜校,參加夜校學習的有4800多人,占勞動力總數80%以上,主要學習政治、文化。

人民公社極大地推動了醫療衛生網路向農村延伸,形成了以「赤腳醫生」為骨幹的新型醫療隊伍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1963年9月28日新華社報道:全國2000多個縣和自治區建立起以縣醫院為中心、公社衛生院、大隊衛生保健站為輔助的農村醫療保健組織網路。

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報》轉載調查報告:《從「赤腳醫生」的成長看醫學教育革命的方向》,並加了「前言」:

「赤腳醫生是上海郊區貧下中農對半農半醫衛生員的親熱的稱呼。」

「他們大力進行醫療、預防、宣傳工作,為改變農村的醫療衛生狀況,做出了顯著的成績。」

毛澤東對赤腳醫生評價很高:「這個從城裡下到農村的醫生證明,從舊學校培養的學生,多數或大多數是能夠同工農兵結合的,有些人並有所發明、創造,……這樣的知識分子工農兵是歡迎的。」

為了提高赤腳醫生的醫術還建立了培訓和進修制度。

1973年9月26日 新華社報道:全國農村合作醫療不斷鞏固發展,「赤腳醫生」發展到100多萬人。

但是,這個「新生事物」遭到走資派鄧小平的反對:「赤腳醫生不能一步登天」、合作醫療「是社會主義辦了共產主義的事」。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4 20:5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