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毛澤東時代的新水利建設
新中國毛澤東時代的新水利建設:
水利事業實例:
1969年7月8日曆時9年的林縣紅旗渠工程全部建成。紅旗渠分為長達140華里的總乾渠和203華里的乾渠及1896華里的支渠配套工程,使林縣形成了一個水利灌溉網路,全縣水澆地面由解放前的不到1萬畝擴大到60萬畝,僅1969年的小麥產量就比1968年增加三成。
1971年10月29日新華社報道;黃河中、上游地區的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大力開展以農田基本建設為中心的水土保持,治山、治水、治沙、治灘,十幾年來已建成保土保水的水平梯田等1000多萬畝,植樹種草3000多萬畝,在支流修建了一批大、中、小型水庫。
1972年2月20日新華社報道:長江中下游水利建設取得重大成績。解放22年來,完成土石方180億立方米,建成500多座大、中型水庫,使長江中下游的灌溉總面積達到1.5億多畝,其中建成的旱澇保收農田1.1億畝,沿江平原可以排泄5年到10年一遇的漬澇,丘陵灌溉區可以抗禦持續50天到70天或更長時間的乾旱。長江經過治理疏浚,改造了航道條件,長江航運貨運量比解放初期增長約8倍。
1972年2月29日新華社報道治理淮河成績顯著。21年來,淮河流域開挖了11條大型骨幹河道,總長達1000多公里,興建了30多座大型水庫及2000多座中小型水庫,興建了大型灌區及大量的機電排灌站,灌溉面積相當於1949年的5倍以上,目前全流域已有20多個縣、市和1萬多個生產隊糧食畝產超過《綱要》指標。
1972年5月25日新華社報道中國農村積極開發利用地下水,建成大批機井,擴大農田灌溉面積。
1972年9月25日新華社報道:全國治理黃河取得巨大成績。經過20多年的努力,黃河歷史上「三年兩決口」的險惡局面已經得到扭轉,已修建成引黃涵閘60多座,虹吸工程80多處和一批大型水利樞紐及大、中、小型水力電力工程,灌溉面積達到800多萬畝。1971年全流域糧、棉產量分別比1949年增長79%和137%。
農田基本建設和開荒(萬公頃)
機耕面積 灌溉面積 機電灌溉 總播種面積
1952年 13.6 1995.9 31.7 211884
1957年 263.6 2733.9 120.2 235866
1978年 4067 4496.5 2489.5 225156
農業事業機構(單位個)
農業技術推廣站 牲畜配種站 畜牧獸醫站 種子站(公司) 國營良種場
1950年 10 143 251
1952年 232 389 1005
1957年 13669 821 2930 1390 1899
1979年 17622 1174 8495 2369 2418
1984年 14035 720 7386 2545 2414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89年中國統計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