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五四運動》是世界革命一部分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4-4-28 23:4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五四運動》是世界革命一部分






五四青年節,談起《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這不能不提到毛澤東。

毛澤東重新解釋了誰領導了五四運動,認為五四運動「是當時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是中國「舊民主主義」和「新民主主義」的分界線。包括陳獨秀和李大釗等早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從未認為這個運動是俄國十月革命所激發或是共產黨所領導的。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教授周策縱曾就讀長沙一中,是與毛澤東相差十五年的校友。他在1960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五四運動史》中,記述了在五四運動時期的毛澤東,和毛澤東對五四運動的解釋。

自30年代以來,中國共產黨一直試圖把五四運動說成是中國現代史分期上的一個分界線和該黨政治生涯的發端。它主要關心兩個問題:這個運動具有什麼樣的性質以及誰是它的領導者。

對於這些問題,早期共產黨領導人沒有給以一致的答案。那些曾在五四運動中起過作用的早期領導人如陳獨秀和李大釗等,已經認識到這個運動的政治意義,並認為在某種程度上該黨的活動即是「五四」精神的發揚。但他們從未認為這個運動是俄國十月革命所激發或是共產黨所領導的。1919年10月12日李大釗在《國民》月刊上發表過一篇文章,認為五四運動是一場「反對大東亞和侵略行徑,而不是仇恨日本人」的運動。他還說它不僅僅是一個愛國運動,而是(十分籠統的)「人類解放」的一部分。

1938年陳獨秀所寫的《五四運動過去了嗎?》一文,是對中共內部毛澤東等提倡的「農村蘇維埃」和「山區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其中他堅持認為五四運動是一場「民主革命」。根據他的看法,這個運動應被看作自1911年辛亥革命開始一直持續到當時的「整個民主革命時期」的有關事件之一。照他的理解,「五四」時期民眾所要求的是民主和民族獨立,這些要求可羅列如下:

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賣國賊。

反對舊倫理的束縛,促進思想和婦女的解放以掃除封建殘餘。

促進科學,破除迷信,推動工業建設。

反對文言文學,促進以白話文作為教育和文化普及的手段。

促進人民權利,反對官僚政治。

在陳獨秀看來,一直到當時民眾所提出的基本上仍是這些要求,現在需要做的事是去實現它們。陳獨秀承認,五四運動的缺點是,它主要是由青年知識分子而不是工人階級發動和進行的。但他強烈反對流行的共產黨的看法,即「五四」時期已經過去。

受毛澤東對這個問題所作的概括性解釋統治的中國共產黨,不同意陳獨秀對五四運動的這種看法。毛澤東實際是被這個運動所喚起而開始其政治生涯的。從一開始,毛澤東就抓住和利用了這場學生和新文化運動對社會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影響。

毛澤東自1913年春到1918年夏就讀於長沙湖南第一師範學校。這個時期的開頭幾年,毛澤東除了閱讀正統的中國歷史以外,還讀了一些嚴復等人翻譯的西方著作,如亞當•斯密的《原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穆勒的《邏輯》、斯賓塞的《群學肄言》、孟德斯鳩的《法意》、盧梭的著作及希臘、羅馬文學等。但毛澤東不久就被《新青年》所吸引而放棄了早先的理想。如我們前面已經提到的,毛澤東在1918年9月至1919年初第一次在北京逗留期間,曾深受北京大學無政府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影響。

1919年3月毛澤東自上海回到長沙。在得知五四事件的消息后,毛澤東立即和長沙市的學生一起參加了支持北京「五四」學生運動的活動。這個事件無疑為毛澤東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由於支持和參加學生運動,使毛澤東從一個湮沒無聞的中學畢業生一舉而成為全國矚目的人物。毛澤東主編的延續時間不長的《湘江評論》立即受到《新潮》編輯者傅斯年的賞識,認為是與《新青年》、《建設》、《解放與改造》、《少年中國》、《每周評論》並列的全國最好的五六家雜誌之一,而毛澤東在《湘江評論》(1919年7月21日至8月4日)上所發表的支持五四事件的文章《民眾的大聯合》被學生運動領導人之一羅家倫稱讚為對學生運動作了準確的解釋。毛澤東在該文中指出,五四運動是學生、商人、工人覺悟到在爭取民權和社會組織的鬥爭中必須統一起來的結果。《湘江評論》1919年8月被湖南省政府查封,之後毛澤東赴北京和上海尋求對湖南學生反軍閥運動的支持。

1920年秋,著名學者和革命家易培基開始擔任第一師範學校校長。教師隊伍中增加了許多具有自由主義或無政府主義傾向的新教員,其中包括曾在五四運動中出過力的無政府主義者匡互生、夏丏尊,武昌中華大學畢業生余家菊、陳啟天、惲代英,著名作家舒新城等。毛澤東在1920年秋到1922年冬季期間任湖南第一師範附屬小學的校長。毛澤東的主要理論即「新民主主義」,並非全是毛澤東的創造,指出這一點也許不算離題。羅家倫1919年初在《新潮》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在引征韋爾(W.E.Weyl)的著作《新民主主義》(The New Democracy)時第一次把這個名詞引入中國。1922年1月28日,江亢虎用「新社會主義和新民主主義」作為其中國社會黨的理論。兩年後他又將該黨改名為「中國新社會民主黨」。「新民」這個詞梁啟超早先曾使用過,最早的使用可追溯到「四書」、「五經」中的《大學》和《書經》,但含意與毛使用的有所不同。毛澤東對五四運動的解釋還從許多其他著述者那裡得到借鑒。「新民主主義」論的形成就有可能受到了他從五四運動所得經驗和對之所作的解釋的影響。

1919年在長沙的毛澤東

1939年5月初,為紀念五四運動二十周年,毛澤東曾在延安的報紙上發表過一篇題為《五四運動》的文章,文章開始寫道:

二十年前的五四運動,表現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經發展到一個新階段。五四運動的成為文化革新運動,不過是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一種表現形式。由於那個時期新的社會力量的生長和發展,使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出現了一個壯大了的陣營,這就是中國的工人階級、學生群眾和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所組成的陣營。而在「五四」時期,英勇地出現於運動先頭的則有數十萬的學生。這是五四運動比較辛亥革命進了一步的地方。

毛澤東對五四運動所作的這個簡要說明包含了毛澤東在這篇文章發表后6個月里所提出的思想的精髓。毛澤東明確指出了三點:

(1) 五四運動是「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一個新時期的起點。

(2) 民族資產階級可以而且也確實與無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在一個統一戰線內參加了革命。

(3) 知識分子擔當了這條革命統一戰線的領導。

毛澤東在同一篇文章中還強調:

(1) 自鴉片戰爭以來近100年的中國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目的是要在自19世紀中葉起取代了傳統封建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廢墟上建立一個民主主義的社會。共產主義者應首先為實現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社會制度而鬥爭,然後把它轉變為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他認為這是「歷史必由之路」。

(2) 中國革命的實現依賴於某些社會勢力,即由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進步的資產階級結成的統一戰線。

(3) 「在中國的民主革命運動中,知識分子是首先覺悟的成分。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都明顯地表現了這一點,而五四運動時期的知識分子則比辛亥革命時期更廣大和更覺悟。然而知識分子如果不和工農相結合,則將一事無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識分子最後分界,看其是否願意並且實行和工農相結合。他們的最後分界僅僅在這一點。」

在這篇文章發表幾天後,毛澤東在1939年5月4日延安青年所舉行的同樣是紀念五四運動20周年群眾集會上發表了一篇講演,在這篇講演中他詳細闡述和發展了在前一篇文章中所表達的觀點。他強調指出,五四運動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自「五四」以來,中國學生和青年在喚起民眾的活動中開始起著「先鋒隊的作用」。但這個運動後來由於一部分知識分子沒有參加喚起和組織工農的工作而失敗。

上述講演被中國共產黨官方看作是第一次表述了後來發展為「新民主主義」論的思想。《毛澤東選集》的編輯者指出了這一點:「毛澤東同志在(紀念「五四」集會上作的)這個講演中發展了關於中國革命問題的思想。」1940年1月15日毛澤東發表了《新民主主義論》,其中他系統地提出了上述文章和講演中的主要論點。

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指出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和「新民主主義」的分界線。舊民主主義是五四運動以前80多年的特徵,而新民主主義是五四運動以後20年的特徵。如毛所說,這種分界的理由是,五四運動以前,「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指導者是中國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他們的知識分子)」。

而「五四」以後,「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導者,已經不是屬於中國資產階級,而是屬於中國無產階級了。」這就是說,五四運動以後,中國無產階級成了一個有覺悟的、獨立的政治力量。但由於當時中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狀況,受帝國主義壓迫的中國資產階級保存著反對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官僚軍閥政府的革命性,因而在當前的革命中有可能和無產階級實行合作。如毛所說,這即是中國資產階級與沙俄資產階級的不同之點,後者不具有這種相對的革命性。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還進一步論述說,在文化領域中五四運動也是標誌兩個歷史時期的一條分界線。「在『五四』以前,中國文化戰線上的鬥爭,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和封建階級的舊文化的鬥爭。」「五四」以前中國的新學、西學,基本上都是資產階級代表們所需要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那個時期的新文化運動和文化革命也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是世界範圍資產階級文化革命的一部分。「『五四』以後則不然。在『五四』以後,中國產生了完全嶄新的文化生力軍,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所領導的共產主義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的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

雖然毛澤東充分認識到五四運動的政治意義,但看來他特別把它看作一場文化革命。如毛澤東所說,從1919到1940年中國所開展的文化革命是以一條類似於政治領域的統一戰線為基礎的,這種文化革命統一戰線分為四個時期:

(1) 從1919年五四事件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2)從1921到1927年北伐結束;

(3) 從1927到1936年(《毛選》中原文為從1927到1937年——譯者),即國民黨和共產黨內戰的一個時期;

(4) 從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到1940年。毛澤東認為,高舉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化提倡新文化這兩面大旗的五四運動是這場文化革命第一個時期的主要特點。「自有中國歷史以來,還沒有過這樣偉大而徹底的文化革命。」

與上述把五四運動作為新、舊民主主義分界線的論斷一起,毛澤東在同一文章中還宣稱:「五四運動是在當時世界革命號召之下,是在俄國革命號召之下,是在列寧號召之下發生的。五四運動是當時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23 23:1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