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青年志願者》到山區邊疆墾荒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4-4-23 03:5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青年志願者》到山區邊疆墾荒






《青年志願者》們為到山區邊疆去墾荒,這些青年主動「請戰」,用鮮血寫下「決心書」!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此時的中國,從戰爭創傷中走來,國民經濟嚴重衰退,工業基礎幾乎為零,且糧食短缺問題嚴重,全國普遍存在飢荒狀態。

為扭轉這一局面,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將開墾荒地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隨後,團中央號召全國青年「向荒山、荒地、荒灘進軍」「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邊疆去」。

新中國第一支青年志願墾荒隊。這是一位24歲的北京青年用鮮血寫下的「決心書」:「我是荒原上的一名墾荒戰士,我要永遠做個墾荒戰士,去克服一切困難,完成黨所交給我們的任務,要把一切貢獻給祖國。」

一個個鮮紅的字,凝結著他對黨、對墾荒事業的無限忠誠。寫下這封血書的青年叫楊華,被譽為「新中國青年志願墾荒第一人」。1955年8月30日,在歡送大會上,時任團中央書記的胡耀邦向楊華等人授予北京市青年志願墾荒隊旗幟。

當晚,這支「光榮的第一隊」——北京青年志願墾荒隊,高舉旗幟,唱著《青年墾荒隊之歌》,登上了北上的火車。幾天後,墾荒隊到達三江平原北部的邊疆縣——蘿北,在茫茫荒原上,豎起了中國青年志願墾荒隊的第一面旗幟。「窩窩頭用鎬刨,棉鞋棉褲用棍敲,虱子臭蟲用火燒」,成了那時青年墾荒隊員們最生動的生活寫照。

受到墾荒精神的鼓舞,各地青年躍躍欲試。到1956年底,全國二十多萬青年成為墾荒隊員,在荒原上綻放他們的青春歲月。

1956年,為改善生態環境,毛澤東向全國發出了「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號召。3月,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在延安召開。來自陝西、甘肅、山西、內蒙古和河南以及延安地區的5700多名青年代表,扛著樹苗、鐵鍬,拎著水桶,浩浩蕩蕩分途奔赴至延安楊家嶺、寶塔山、清涼山、棗園等地,種下一棵棵載著希望的樹苗。

此後,各地青年在團組織的帶領下,將「綠化祖國,向荒山禿嶺進軍」「給沙漠披上綠裝」等口號變成實際行動。

我為祖國獻石油。1953年6月,溫州師範學校速師班的女學生們響應號召,懷著滿腔熱血毅然奔赴黃沙漫漫的大西北,加入到了石油勘探的大軍之中。

在經歷了半年多理論學習和野外實踐后,1954年4月,姑娘們被分配到了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甘肅玉門油田。在這裡,她們主動向領導申請,組建成立了404女子測量隊。

女子測量隊的動人事迹迅速傳遍了全國,此後,無數青年也接續投身祖國的石油事業。

1959年9月底,中國石油勘探隊在東北松遼平原的黑龍江肇州縣境內,打出第一口穩產油井,人們將這個油田命名為「大慶」。

這位被譽為「鐵人」的1205鑽井隊隊長王進喜,用鋼鐵般的意志和拼搏苦幹的作風,把自己的名字和大慶石油會戰緊緊連在了一起。

經過三年多奮戰,1963年當年,大慶油田產原油達到439.3萬噸,佔全國原油產量的67.3%。這一年,中國終於甩掉了貧油的帽子。

聞名全國的「燕子突擊隊」。這是一張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紅遍大江南北的海報,上面的女孩叫邢燕子。她曾多次受到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接見,是當時家喻戶曉的明星。

1958年,年僅17歲的邢燕子中學剛一畢業,就響應中央號召,放棄了在大城市就業的機會,回到了家鄉寶坻縣司家莊村,決心「做祖國第一代有文化的農民」。

邢燕子帶領村裡的女共青團員,組成一支生機勃勃的「燕子突擊隊」。

1960年,她們一鼓作氣開墾了560畝荒地,第二年秋天多收穫了4萬多公斤糧食,幫助鄉親們度過災荒。

就是憑著這股「要使石頭長出糧」的幹勁兒,邢燕子成為「發憤圖強、紮根農村、大辦農業」的青年典型。

新中國成立以後,一代代青年響應號召,迎難而上,把青春獻給祖國,成為黨和人民的助手和生力軍。他們所展現出的大無畏奮鬥精神,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力量源泉,更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偉大動力!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告別了母親,背起行裝,踏上征途,遠離故鄉。穿過那無邊的田野,越過那重重山崗,高舉著墾荒的旗幟,奔向遙遠的邊疆……」許多年了,這首《青年墾荒隊隊歌》的歌聲不時在耳邊迴響,將我們的思緒拉回到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將記憶追溯到那個樹立起不朽的北大荒精神的時代。曾任天津農莊主席、共青農場教育中心黨總支書記的杜俊起就是在這熟悉的旋律中走進北大荒,成為共青農場第一代墾荒人,也成為廣大勞動人民勤勞勇敢奉獻的精神踐行者。

在去北大荒之前,團中央組織了培訓班,對支援北大荒的青年們進行了深刻的「思想武裝」。面對嚴酷的自然環境和未知的困難,杜俊起和他的隊友們必須建立牢靠的思想基礎,只有思想堅定,才能完成國家給予的任務。

真實的北大荒比想象中荒涼,杜俊起說:「那裡夏天沼澤遍布,蚊蟲成群,晚上螞蟻和蛇會爬到被窩裡,冬天風雪極大,嚴寒難耐。剛到北大荒的我們,時常因艱苦的環境感到恐懼」。談到那段歲月,回憶起很多戰友將生命奉獻給了北大荒,杜俊起眼眶濕潤。最讓他心痛難忘的,是來自北京的一名戰友,剛到北大荒不久,在出工的路上被雷電擊打犧牲了,戰友們一直沒有敢把這個消息告訴他的父母,直到父母去世時仍帶著思念兒子的遺憾。還有一位戰友,妻子和兒子都不幸被壓在了沙墩下,自己依舊拖著病重的身體堅持勞動,最後將生命獻給了北大荒。杜俊起說,像他們這樣在北大荒奉獻了生命的戰友還有許多,他們將青春獻給了北大荒,用生命抒寫了北大荒精神。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任何事物的發生、變化、成熟,及至衰落,總是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規律,有一個逐步完善的發展過程,有一個形成獨立體系的歷史成因。自20世紀50年代初發生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也有這樣一個過程。在上山下鄉政策體系形成之前,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即返鄉務農階段、墾荒移民階段、精簡城市人口階段和插場、插隊階段等。

上山下鄉運動的出現和興起,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新中國是在貧窮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社會基礎上建立的,她的出發點之低,是現在的人們難以想象的。新中國面對的是一副爛的不能再爛的爛攤子:既沒有獨立的工業體系,沒有重工業基礎,也沒有生產生活必需品的輕工業基礎,經濟發展舉步維艱,而佔據社會勞動力八成以上的農業經濟,因為生產方式極端落後,加上帝國主義發動戰爭和進行經濟封鎖等原因,新中國完全是在一窮二白的狀況中起步的。

事實上,直到1955年,雖然當時國家積極引導農村知識青年返鄉務農,但還沒有考慮到動員城鎮知識青年支援農業的問題。由於國家難以為城鎮中小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他們都是由國家組織起來,自主學習,等待分配,所以這部分城市無業青年的情況並不穩定。

1955年5月,團中央組織代表團考察蘇聯共青團組織城市青年遠征墾荒、建設「共青城」的情況,提出參照蘇聯共青團的經驗,發起城市知識青年到山區和邊疆墾荒的「青年志願墾荒」運動,以完成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規定的開墾258萬公頃荒地的任務。

同時,中共中央批准下發中央農村工作部《關於墾荒、移民、擴大耕地、增產糧食的初步意見》文件。7月6日,共青團中央在《關於組織青年參加邊疆建設問題的一些意見》中說:請求參加邊疆建設的絕大多數是應屆、往屆畢業的初中、高小畢業生和部分沒有職業的社會青年。

在今後一定時期內,國家還沒有力量解決全部高小、初中畢業生的升學就業,以及城市中部分無職業青年的就業問題,這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的一個困難。

因此,需要動員一部分城市青年參加墾荒工作。團中央的號召在全國城市知識青年中間引起巨大反響,全國報名者人數眾多,僅天津就有17000人報名。其中北京挑選了60人作為第一批志願墾荒隊的隊員,上海批准了98名隊員,天津則選拔了52名隊員等,全國各省市共組織了50多批次,共有3.7萬城市知識青年參加了青年遠征墾荒隊。

移民墾荒並不是這時候才有的,而是建國伊始就實施的一項就業安置政策。1950年,勞動部發布《救濟失業工人暫行辦法》,其中規定:「……失業工人應由工會根據自願原則,組織並鼓勵他們回鄉生產。

由失業工人救濟處發給本人及其家屬所必需的旅費外,並酌量發給救濟金作為生產資金的補助。」據《內蒙古大事記》所載:1950年2月16日,綏遠省(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人民政府發出指示,要求工作基礎和自然條件較好的綏東7個縣(今烏蘭察布市)迅速進行準備安置北京移民工作。

這批移民是中央人民政府決定由北京市遷移綏遠轉入農業生產的,共安置4728人。與此同時,上海也動員農村來城的失業工人返回農村,當年有3500人移民,此後動員人數逐年增加,1951年6600人,1952年2700多人,到1955年共有24.68萬人移民。

1956年《人民日報》綜合報道,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國家有組織地進行移民,從山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和上海等省市移往內蒙古、黑龍江、甘肅、青海、江西、新疆等省區的移民達43.3萬人。廣東、福建、遼寧、吉林、浙江、江蘇等18省在省內移民29萬人。

國家對這項工作給予很高重視,僅黑龍江、甘肅、青海和內蒙古自治區等9個省區,國家即投入安置資金1億多元。至此,青年墾荒隊的安置,己同政府組織的大規模移民結合在一起了。

1949年上海解放時城市人口為502.9萬,到1955年4月底上海人口達到699.7萬,其中僅無業社會青年就有30萬人。此即是說,在解放后的6年時間裡,人口凈增近200萬人。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口死亡率下降而自然增長率加快,另一方面則是由於農村人口大量遷入城市。在上海不作為國家「重點發展地區」的情況下,上海就業壓力巨大,已經成為沉重的社會負擔。

因此,1955年2月上海實行「緊縮人口和加強戰備」的方針,對城市人口進行了歷時一年的大規模移民外遷。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有組織、有計劃的大規模疏散城市人口的運動。疏散城市人口主要有三種去向:

一是去內地支援國家建設,二是回鄉生產,三是到外省參加移民墾荒;計劃疏散的城市人口約為53萬人。

其中上海與江西達成協議,計劃由江西省分批接收安置上海移民9萬餘人,連同家屬在內共約30萬人。

到1956年6月移民計劃被終止時,安置了33081人,只完成原計劃的一成。移民計劃之所以被終止,原因在於安置成本過高,移民與當地農民矛盾突出,很難在當地進行有效生產,而且沒有戶籍政策的法規約束以至倒流城市的情況嚴重等。

事實證明,墾荒移民的政策並不成熟,這不是解決城市人口壓力的有效方式。與此同時,青年墾荒隊的組織安置工作也被叫停。

移民計劃被終止,但青年墾荒運動卻作為全國性移民計劃中的一部分保持了下來,成為當年移民運動的僅存碩果。

當時上海青年墾荒隊也有去黑龍江的動議,經過勸說,改去淮河流域開墾荒地。毛主席知道這個情況以後,建議上海青年墾荒隊以去江西為好,不僅氣候適宜,飲食習慣也相近,有利於儘快適應環境,投入生產勞動。

隨後又委託主持領導青年墾荒運動的團中央書記胡耀邦探望慰問墾荒隊。胡耀邦來到上海青年墾荒隊所在地,轉達了毛主席的慰問和期望,以渡過「愚昧」和「貧窮」這兩條大河為比喻,形象地說明了知識青年參加墾荒運動的光榮歷史任務。青年墾荒運動是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先行者,他們吹響了城市知識青年「向困難進軍,把荒山變成良田」的號角,成為整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一面光輝旗幟。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1 22:0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