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停戰》《談判》要靠軍事鬥爭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4-4-16 22:1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停戰》《談判》要靠軍事鬥爭





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爭的寶貴經驗。

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爭,是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史冊上的光輝篇章,有豐富而寶貴的現代化戰爭的經驗。認真研究其經驗,特別是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卓絕的軍事戰略指導經驗,對於加強人民解放軍建設和奪取未來反侵略戰爭的勝利,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根據朝鮮戰場的實際情況,制定戰略指導方針,適時進行戰略轉變,爭取和掌握戰爭主動權。毛澤東曾指出:一切戰爭的敵我雙方,都力爭在戰場、戰地、戰區以至整個戰爭中的主動權,這種主動權即是軍隊的自由權。抗美援朝戰爭中,面臨著新的敵人、新的戰場,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美軍將全部陸軍的三分之一、空軍的五分之一和海軍近半數投入朝鮮戰場,實施陸、海、空聯合作戰,火力強,運動速度快,戰場激烈緊張,變化急速。中央軍委、毛澤東從朝鮮戰場上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出發,著眼於朝鮮戰爭的特點和發展,及時制定戰略指導方針,並適時進行戰略轉變,實行正確的戰略、戰役指導,因而爭取和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毛澤東根據參加的這一場國際性局部戰爭的特殊的歷史條件,在志願軍作戰之初,於1950年10月23日,即提出「我們應當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的戰略指導方針。毛澤東之所以提出「穩」和「爭」的戰略方針,是因為這場戰爭比人民解放軍歷史上進行的歷次戰爭更為複雜和艱巨。不打冒失仗,不做那些辦不到的事,避免大的失誤和風險。這一方針是正確的,志願軍的作戰始終遵循了這個戰略指導方針。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之初,中央軍委曾估計敵人佔領平壤、元山線後繼續向北推進時,尚需一定時間,並根據志願軍初次出國作戰,情況不明、人地兩生、裝備落後等情況,決定志願軍入朝後採取以積極防禦、陣地戰與運動戰相結合,以反擊、襲擊、伏擊來殲滅與消耗敵人有生力量的作戰指導方針,即先在北朝鮮的龜城、泰川、球場、德川、寧遠、五老里一線,利用易守難攻的有利地形組織防禦,制止敵人進攻,穩定戰局,以爭取時間,掩護朝鮮人民軍北撤整頓,為爾後作戰創造條件。

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入朝之前,根據朝鮮敵我情況的地理環境,確定第一個時期採用上述作戰方針和作戰形式,無疑是穩妥的。但是,在志願軍10月19日入朝後,敵人前進甚速。10月20日,西線南朝鮮第2軍團已進到順川、成川和破邑之線,距離軍隊預定防禦地區只有70~100公里;東線南朝鮮軍首都師已進佔預定防禦地區五老里、洪原等地。而志願軍已過江的5個師剛剛到鴨綠江南岸,距離預定防禦地區還有120~270公里,已不可能先敵到達預定地區。此時,敵軍尚未發現志願軍入朝,正大膽冒進,兵力分散,而且中路南朝鮮軍3個師態勢突出,其東西線之間敞開一個80餘公里的大缺口,利於志願軍利用突然性,從運動中各個殲滅。

根據戰場情況的新變化,毛澤東審時度勢,當機立斷,於10月21日電示志願軍改變原定先組織防禦的計劃,決定利用戰略上突然性採取在運動中各個殲敵的作戰方針,迅速實施戰略反攻。彭德懷遵照其電令,迅即於21日21時改變部署,決定以一部分兵力阻擊東線之敵,而集中主力於西線,誘敵深入,從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先打南朝鮮軍,后打美、英軍。

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開進中及時變更部署,捕捉戰機,先機制敵。10月25日,志願軍一部在溫井與敵遭遇,初戰獲勝,揭開了入朝作戰的序幕。交戰後志願軍採取了分途殲敵、逐步擴大戰果的戰法,掌握了戰役的主動權。經過連續13個晝夜的艱苦作戰,首戰告捷,殲滅敵1.5萬餘人,使軍隊在朝鮮站穩了腳跟,把瘋狂進犯的敵人從鴨綠江邊,打退到清川江以南。第一次戰役后,彭德懷及時總結了初戰勝利的經驗,提出了運動戰為主,與部分陣地戰、敵後游擊戰相結合的戰略方針。志願軍照此方針,於11月下旬至1951年6月初,又連續實施了4次戰役,連戰連捷,將戰線推進並穩定在三八線附近,為奪取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到1951年6月上旬,經過5次戰役,殲滅敵軍23萬餘人,給敵以沉重打擊,剝奪了敵人的戰爭主動權,迫使敵人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接受停戰談判。這時,從軍事上看,中朝在兵力數量上雖佔優勢,總兵力共達112萬人,敵我兵力對比1∶1.6,但在技術裝備上仍處於異常懸殊的劣勢,敵人有輕迫擊炮以上火炮3560餘門,坦克1130餘輛、飛機1670餘架,艦艇270餘艘。志願軍僅有少量的坦克和飛機,火炮的數量、質量亦遠不如敵人。制空權、制海權完全握在敵人手裡。敵我裝備懸殊,暫時還不可能圍殲敵軍重兵集團,也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全部消滅或將敵人趕下大海去;而且朝鮮地形狹長,迴旋餘地不大,打運動戰受到一定限制;特別是第五次戰役后,敵退守三八線,利用朝鮮地勢狹窄的條件,收縮戰線、調整部署,兵力、火力更趨集中。

在這種情況下,如按前一時期的方針打下去,顯然是不利的。根據戰場出現的新的情況,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及時提出了「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戰略指導方針,和採取「零敲牛皮糖」打小殲滅戰作戰指導思想。由過去的運動戰轉為實行「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陣地戰。這一戰略轉變,在戰爭指導上正確地解決了是持久還是速決的這個重大問題。在這個戰略方針指導下,就能利用朝鮮山多林密的有利地形構築堅固工事,更有效地發揮作戰特長,打小殲滅戰,成排、成連、成營地殲滅敵人。陣地戰時期,志願軍依託堅固的坑道攻勢,既可以同具有現代化裝備的敵人屹然對峙,不斷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粉碎敵人的瘋狂進攻,又可以積極反擊敵人,大大減少傷亡(每天傷亡減少41.6%),把戰線步步向前推進。

連侵朝美軍總司令克拉克和第8集團軍司令范佛里特也不得不承認:「敵人的防禦工事實在太鞏固了。原子彈在朝鮮作戰術性的使用,大概也不會發生效力。」陣地戰,使志願軍牢牢地掌握了戰場主動權,達到了最後戰勝敵人的目的。

軍事鬥爭與政治、外交鬥爭融為一體。戰爭從來都不是單純的武裝力量的對抗,它包含了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以至文化的各個方面的鬥爭。

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最大的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它帶有國家集團和國家集團間的戰爭性質。所以受政治、外交因素的制約更為明顯。聶榮臻元帥指出:抗美援朝戰爭是軍事、政治、外交、文化等各種鬥爭的總體戰。在這場戰爭中,美國一方面極力企圖扼殺朝鮮人民的革命力量,進而為擴大戰爭作準備;另一方面,在當時兩個陣營(社會主義和帝國主義)對壘的狀況下,它進行這場戰爭又不能不受其全球戰略的制約,自然便出現了軍事鬥爭與政治鬥爭、打與談交織進行的現象。

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爭其鬥爭的特點是:政治、外交鬥爭不但表現在戰爭之前,而且貫穿於戰爭全過程。其表現形式亦隨著戰爭的發展而發展,而每一形式又有著各種不同的新內容。戰爭的前一階段,主要表現在國際外交方面的鬥爭,而後一階段,主要表現在歷時兩年多的談判與戰鬥同時較量。但是政治、外交鬥爭的勝利要以軍事鬥爭為後盾,必須有作戰行動相配合。

中國人民志願軍,面對強大而蠻橫的對手,同它進行政治、外交鬥爭,無疑是非常困難的,經過尖銳的軍事較量,它才講一點理。所以在抗美援朝戰爭的全過程中,中共中央始終貫徹了「能戰方能言和」的思想,堅持了軍事鬥爭與政治鬥爭雙管齊下的方針。志願軍參戰之前,採取「先禮後兵」的原則。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即以陸、海、空軍大舉侵入朝鮮,同時用武力霸佔了我國的領土台灣。在美軍入侵朝鮮的第3天,毛澤東即向全世界表明了我國的嚴正立場,指出:「全世界各國的事物應由各國人民自己來管,亞洲的事應由亞洲人民自己來管,而不能由美國來管。美國對亞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亞洲人民廣泛和堅決的反抗。」中國人民「既不受帝國主義的利誘,也不怕帝國主義的威脅」。

毛澤東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在表明了我國的政治立場以後,立即在軍事上作了應變的準備。9月中旬,美國軍隊在仁川登陸並加速向北推進時,周恩來對美國發出了嚴正警告: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為爭取避免出現中國被迫出兵的情況,中國決定通過外交途徑向美國再一次提出警告。10月2日深夜,周恩來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請印度轉告美國:如果美軍越過三八線,中國一定要管。但是,美國無視中國的警告,於10月7日越過三八線,並向中朝邊境瘋狂冒進。面對美國的瘋狂挑釁,中國人民忍無可忍,只好舉起反侵略的旗幟來制止美國的侵略,用戰爭來保衛和平。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之後,同敵人在軍事和外交兩條戰線上進行了尖銳的較量。志願軍進入朝鮮后及時地捕捉戰機,第一仗就把敵人由鴨綠江邊打退到清川江以南。敵人遭到第一次軍事打擊后,美國在聯合國誣衊中國人民志願軍是干涉朝鮮,是侵略。這樣,我國又在聯合國與美國進行了第一次較量。為了闡明中國抗美援朝行動的正義性,我國又派伍修權在聯合國安理會發表演說,控訴美國侵略我國台灣和武裝干涉朝鮮的罪行,指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行動是完全合理的和正義的,同時再次重申了中國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主張。我國代表在聯合國講壇上義正辭嚴的發言,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使美國完全處於被告地位。

這是中國在聯合國第一次與美國交鋒。這次外交較量,我國獲得了重大的勝利。人民志願軍入朝至1951年6月,連續發動了5次戰役,把敵人打退到三八線,敵人付出了重大傷亡,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在敗退中喪命,總司令麥克阿瑟被撤職。美國統治集團承認:朝鮮戰爭是個「無底洞」,「看不到聯合國軍有勝利的希望」,只好接受停戰談判。當時《美國新聞與世界導報》不禁慨嘆地說:「一個美國司令官,在美國政府的命令下揮起白旗前去和敵人談判,在美國立國175年的歷史中,這是第一次。」停戰談判的局面,是軍事鬥爭的勝利造成的。

1951年7月,敵我雙方在三八線上開城進行停戰談判后,美國並不甘心在朝鮮戰場上的失敗,因此談判一開始,它便採取了拖延和訛詐的政策,不肯公平合理地解決朝鮮問題,企圖用談判來掩護軍事進攻,以軍事壓力來迫使志願軍屈服。因而戰場上便出現了邊打邊談、軍事鬥爭與談判鬥爭交織進行的複雜局面。針對這種情況,彭德懷提出了「政治鬥爭與軍事鬥爭雙管齊下」的方針。在這一方針指導下,志願軍又以新的形式同敵人在兩條戰線上展開了激烈的較量,即面對面的桌上談判和槍對槍、刀對刀的戰場較量。

當談判進入軍事分界線這一實質問題的討論時,美國以所謂的「謀求海空優勢的補償」為借口,妄圖將軍事分界線划入志願軍陣地後方,不戰而獲得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一無理要求遭到我方駁斥和拒絕後,美方便狂妄地發出了「讓炸彈大炮和機關槍去辯論吧」的叫囂,連續發動了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志願軍堅決地粉碎進攻后,它回到了談判桌上來。之後,又以沿海島嶼不受軍事分界線限制為由,企圖強佔朝鮮北部沿海島嶼。針對這一情況,志願軍以軍事進攻收復了這些島嶼,粉碎了敵之無理要求。

1952年,美方又在戰俘遣返問題上進行訛詐,拖延將近一年。為了配合這一談判鬥爭,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2年秋進行了全線性的戰術反擊作戰和上甘嶺戰役。接著於1953年春迅速做好反登陸作戰準備,粉碎了敵人的登陸冒險。敵人又被迫於1953年4月回到談判桌上來,恢復了停戰談判。可是,當停戰談判接近成功之時,敵人又進行阻撓,李承晚集團竟公然強行扣留我方被俘人員,破壞停戰協議的簽字。為了促進停戰的實現,志願軍又發動了1953年夏季攻勢,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美方被迫於7月27日同我方簽訂了停戰協議。

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爭的經驗證明,《談判》的局面是軍事鬥爭勝利造成的,同樣,《停戰》的實現也要靠軍事鬥爭的勝利來爭取。但是,《軍事鬥爭必須服從政治鬥爭,政治鬥爭必須靠軍事鬥爭來配合。》

《停戰》《談判》的實現也要靠軍事鬥爭的勝利來爭取。

《軍事鬥爭必須服從政治鬥爭,政治鬥爭必須靠軍事鬥爭來配合。》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30 20:5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