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的進程為兩個階段
抗美援朝戰爭基本戰況。戰爭的進程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戰略反攻階段(運動戰)。第二階段,是戰略相持階段(陣地戰)。
戰略反攻階段(運動戰)。這一階段從1950年10月25日開始,到1951年6月10日結束。解放軍的作戰方針是「以運動戰為主,與部分的陣地戰、游擊戰相結合」。作戰的性質,基本上屬於戰略反攻性質,其特點是:戰役規模的夜間作戰和很少有戰役間隙的連續作戰。一共打了5仗,即5個戰役。這5次戰役,雖然比解放戰爭時期在作戰規模上要小,但基本上都屬於戰略性質的戰役。因為每個戰役都關乎著整個戰爭的全局,決定著戰爭進程。這5次戰役的特點和簡要經過是:
第一次戰役,從1950年10月25日開始,至11月5日結束,共12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敵我雙方在運動中由遭遇進入交戰。我之基本意圖為穩定局勢,站住腳跟,掩護朝鮮人民軍北撤整頓,為爾後作戰創造條件。志願軍參戰部隊共6個軍18個師,敵方參戰部隊為4個軍10個師另1個旅1個團。敵我兵力為1∶1.2(敵海空軍未計在內)。10月19日,志願軍在緊急情況下入朝,原準備搶佔龜城、泰川、球場洞、德川、寧遠、五老里一線,組織防禦。后因敵人已越過志願軍預定組織防禦的地區,並繼續分兵冒進,志願軍即採取了在運動中殲敵的作戰方針,利用敵未估計到志願軍參戰這一戰略上的突然性和敵分兵冒進的弱點,以一部兵力(第42軍之第125師)於東線黃草嶺地區進行防禦,阻敵前進。同時集中主力(第38、第39、第40軍、第50、第66軍和第42軍之第125師)於西線之宣川、龜城、博川、雲山、溫井、熙川等地區,在運動中將敵各個殲滅。此役於10月25日打響,志願軍實施大膽的戰役迂迴,配合正面主力堅決勇猛地進攻,取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權,贏得了初戰勝利,殲敵1.55萬餘人。把敵人從鴨綠江邊趕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敵妄圖於「感恩節」(11月23日)以前吞併朝鮮、結束戰爭的計劃。
第二次戰役,從1950年11月6日開始,至12月24日結束,共29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誘敵深入、正面突擊與戰役迂迴相結合。第一次戰役后,敵雖遭志願軍沉重打擊,仍錯誤地判斷志願軍兵力不大,輕視志願軍力量,發動了所謂「聖誕節」(12月25日)攻勢,妄圖佔領整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對此,志願軍決定採取故意示弱、誘敵深入和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方針,爭取將戰線推進到平壤、元山地區。在戰役布勢上,志願軍以剛入朝之第9兵團(轄第20、第26、第27軍)於東線長津湖地區爭取在運動中殲敵一部;同時,集中主力於西線博川、價川、德川、寧遠地區,向敵實施反突擊。根據第一次戰役的教訓,西線採取雙層戰役迂迴,以兩個軍(第38、第42軍)從敵翼側薄弱部(德川、寧遠地區)突破,向敵縱深猛插,斷敵退路,主力四個軍(第39、第40、第50、第66軍)由正面配合,實施戰術上的分割合圍,各個殲滅敵人。東線採取分割包圍的戰法。西線和東線參戰部隊在缺乏冬裝的情況下,冒著零下40度的嚴寒氣溫,艱苦戰鬥,戰勝了敵人,殲敵3.6萬餘人,收復了三八線以北除襄陽以外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全部領土,迫敵於「三八線」以南轉入防禦,基本上扭轉了戰局。
第三次戰役,從1950年12月31日開始,至1951年1月8日結束,共8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主要從政治上考慮必須打過三八線,中朝部隊向預有防禦準備之敵發起進攻。戰役企圖為粉碎敵人利用三八線既設陣地進行的防禦,不給敵以喘息機會。中朝兩軍以5個軍(第38、第39、第40、第50軍和人民第1軍團)於西線向東豆川、漢城實施主要突擊;以4個軍(第42軍、第66軍和人民軍第2、第5軍團)分別向濟寧里、加平、春川方向和自隱里、洪川方向實施突擊。作戰中,經短促炮火準備后即全線發起進攻,突破敵防禦后,迅速投入第二梯隊,向敵縱深實施穿插迂迴,切斷敵人退路。全線進至「三七線」附近時,即停止了追擊,轉入積極防禦作戰。此役,是志願軍入朝後首次大規模向預有防禦準備之敵的進攻。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並肩連續作戰7晝夜,殲敵1.9萬餘人,向前推進80至110公里。
第四次戰役,從1951年1月25日開始,至4月21日結束,歷時87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一翼進行堅守防禦,從側翼實施反突擊和作頑強的機動防禦作戰。在三次戰役中,敵遭中朝部隊連續打擊,損失慘重,被迫退至「三七線」,將兵力集中后稍事整頓,即趁志願軍轉入休整之際,向北發起進攻。志願軍因連續進行了3次戰役,減員甚大,極度疲勞,部隊未得到休整和必要補充,又值嚴寒季節,工事構築不易,糧食缺乏,且運輸線延長,補給十分困難,在戰役第一階段,以3個軍(第38、第50軍和人民軍第1軍團)在西線漢江南北地區進行堅守防禦,箝制敵主要進攻集團;在東線橫城地區誘敵深入,集中主力6個軍(第39、第40、第42、第66軍和人民軍第3、第5軍團)實施反突擊。東線反突擊取得了勝利,但進攻砥平里受挫,未能打破敵全線進攻。戰役第二階段,志願軍全線轉為機動防禦,節節阻擊敵人。經過艱苦奮戰,制止了敵人的進攻,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此役共殲敵7.8萬餘人,敵每天前進不到1.5公里,志願軍贏得了掩護戰略預備隊集結的時間。
第五次戰役,從1951年4月22日開始,至6月10日結束,共50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為粉碎敵軍登陸計劃,提前發起進攻戰役。參戰部隊共15個軍,即除使用原有的志願軍第9兵團和第39、第40軍,人民軍第1、第2、第3、第5軍團外,還投入了剛入朝的2個兵團6個軍(即第3兵團的第12、第15、第60軍,第19兵團的第63、第64、第65軍)。戰役的基本指導思想是,以一部分兵力突破敵防禦后,直向戰役縱深發展進攻,割裂敵整個防禦體系,集中主力對預期殲滅之敵實施兩翼迂迴,配合正面突擊,分割包圍,各個殲滅敵人。戰役共分3個階段:第一階段,解放軍集中3個兵團12個軍(內人民軍一個軍團)於西線實施主要突擊,經7天激戰,推進50餘公里,殲敵2.3萬餘人,造成東線之敵翼側暴露,迫敵主力退至春川、漢城地區組織防禦。第二階段,敵為破壞志願軍的進攻,繼續北犯,志願軍迅速調整部署,轉移主力,以第3、第9兵團和人民軍金雄集團向東線之敵實施主要突擊。首先集中主力一部割裂美軍和南朝鮮軍的聯繫,殲滅縣裡地區之敵,爾後向縱深發展。以第19兵團在西線箝制美軍主力,積極配合行動。此階段殲滅南朝鮮軍第3師、第9師大部,將第5師、第7師擊潰。第三階段,實行戰略轉移。敵及時以戰役預備隊堵塞了缺口,形成東西相連的防禦體系。解放軍經連續作戰,糧彈基本用完,繼續進攻亦有困難,決定停止進攻,以一部兵力進行機動防禦,掩護主力轉移休整。轉移中,志願軍第180師遭受了嚴重損失。此役共殲敵8.2萬餘人,消耗與繳獲了敵大量物資裝備,鍛煉了剛入朝參戰的部隊。
通過上述運動戰五次戰役作戰的重大收穫,主要有兩點:一是殲敵23萬餘人,把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趕回到了三八線,並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二是迫使敵軍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並接受了停戰談判。
戰略相持階段(陣地戰階段)。這個階段從1951年6月11日開始直到停戰。為什麼出現了這樣一個階段呢?這是敵我力量消長的結果,是戰爭形勢的發展所決定的。朝鮮戰爭進行到1951年6月,敵我雙方經過5次戰役的較量,力量綜合對比已趨於均勢(敵44萬,我80萬,1∶1.8)。美國已被迫承認單純依靠軍事手段難以解決朝鮮問題,而戰爭的持久又對其全球戰略不利,因此採取了兩手策略,除了加強其作戰活動外,提出了停戰談判。從我方來說,雖然已取得了很大勝利,但從歷次戰役中可以看出:「敵人不被大部殲滅是不會退出朝鮮的,而要大部殲滅這些敵人,則需要時間。」當時,軍委指示「至少要準備兩年」。其次,從歷次戰役中還可以看出:由於諸多條件的限制,「軍隊實行戰略和戰役性的大迂迴。一次包圍美軍幾個師,或一個整師,甚至一次整團,都難以達到殲滅任務」。如要達到這樣的任務,在志願軍來說,還需要有個由打小殲滅戰到打大殲滅戰的過程。戰爭的持久性越來越明顯。另一方面,形勢的發展,亦可看出,只有軍事鬥爭沒有政治鬥爭的配合也是不行的。所以,在五次戰役后,黨中央和毛主席便明確地提出了「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這一總的戰爭指導方針,以及「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為了貫徹這一戰略方針,在作戰指導上還提出了由小殲滅戰,逐漸向打大殲滅戰過渡「零敲牛皮糖」的方針,在力量使用上提出了「輪番作戰」的方針。就這樣,由於敵我力量對比的均勢,再加上停戰談判(7月10日開始)這個因素,戰爭就形成了相持局面。
這個階段,作戰的主要特點是:第一,軍事鬥爭與政治鬥爭交織進行,打談結合,以打促談;第二,戰線相對穩定,沒有運動戰時期那樣大的進退,敵我雙方的作戰行動大多是局部性質,而且都是以陣地作依託;第三,在長期對峙中,敵我雙方都為奪取主動,想方設法打破對方防禦。敵人耍盡了招數(除了原子彈,所有現代化武器都用上了,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如什麼「絞殺戰」、「細菌戰」等),志願軍也動用了相當力量,採取了許多措施,無論在技術上或戰術上都有不少新的創造(如「地下長城」、「鋼鐵運輸線」等)。第四,隨著戰爭的發展軍隊技術裝備逐漸得到改善,軍隊愈戰愈強,日益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