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隊工廠》成了《鄉鎮企業》
農村人民公社的《社隊工廠》被走資派改革開放后竊取佔為個人私有並改名為為《鄉鎮企業》。而農村人民公社的《社隊工廠》是集體所有制。而《鄉鎮企業》是私有化的企業,資本家擁有,僱用工人。
走資派右派們常常會拿「鄉鎮企業「說明改革開放后政策的成功。成功的「鄉鎮企業「在廣大內陸農村幷不普遍。實際上,在「文革」期間,中國農村大隊及公社一級的《社隊工廠》已有一定的規模,但走資派一刀切強行解散農村人民公社,復辟資本主義改革開放后,《社隊工廠》這些企業像人民公社裡的集體農業機械廠一樣被廢棄、被私人鯨吞。
像作者家鄉所在大隊在「文革」期間建起了塑料袋廠和肥皂廠,購置了用於運輸和農耕的拖拉機,但現在一家企業也沒有。江、浙一帶鄉鎮企業在改革開放后迅速崛起,與這之前所打下的基礎密不可分。
尤其是毛澤東時代來自上海的知青,在江浙一帶鄉鎮企業的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從薄一波的回憶文集中可知,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央從來就沒想過鄉鎮企業這回事,中國農民的巨大創造力豐富了改革的思路。當然,中央政府毫不猶豫地將其訓入自己的政績,似乎鄉鎮企業只有到了改革開放才出現一般。
毛澤東時期的《社隊企業》,為農民帶來了最初的工業化概念,也為社隊里集體化的社員們帶來了一筆可觀的收入,為毛澤東時代農村學校的建設、衛生事業的發展、農業機械的採購提供了資金,也促進了人民公社所在地的城鎮化發展。
但當今日的人們談論「文革」的所謂劣跡時,從來沒有人去注意發生在新中國廣大農村人民公社裡的,這一具有革命性的進步。
雖然在中國走資派特色政府的統計資料里,難以或根本就查不到有關毛澤東時代農村人民公社大量的準確數據。但以筆者家鄉的當時發展狀況,筆者可以肯定,農村生產大隊、人民公社及縣級的工業,在文化大革命的1976年時已達到了驚人的規模,使得從來沒見過工廠什麼樣的中國農民,近距離地感受了工業的運作。
至於較發達地區的江浙一帶的地方工業規模,將更為可觀,這為後來這些地區的鄉鎮企業的大發展,作了多年的技術和人才上的準備。
沒有當時的《社隊企業》的基礎,後來的鄉鎮企業和一些私人企業的崛起將是不可想象的。
例如,浙江著名的私人企業家(資本家)魯冠球和他的萬向集團,以汽車萬向節為主導產品,並銷往海內外。
但是,魯冠球的萬向節工業的起點在哪裡呢?
在1969年當地成立的《寧圍人民公社農機修理廠》。
當時作為打鐵匠的魯冠球和幾位農民,以農村人民公社投資的4千元資金(在當時這可不是小數目,那時一台25馬力中型拖拉機連同拖斗和耕犁的價格不到4000元,一個大學畢業生的月薪低於50元。到八十年代中,「萬元戶」還是巨富)成立這個廠,生產拖拉機用的萬向節。
如果沒有這個廠,魯冠球個人絕對沒有能力拿出最初的這筆資金,進入一個全新的行業,當時的他也難以設計出生產萬向節的構思,這超越他當時的眼界。
再者,在農村人民公社的這個工廠里,每個社員個人抱著純樸的心態工作,沒有獎金,大家在為集體做事。
如果一開始就讓魯冠球自己搞到大筆錢去辦廠,員工是否還會不計酬勞的奉獻呢?
可以說,這個原始的工廠給了魯冠球一個機會,讓他了解工業的運作和萬向節工業的市場特點。
如果沒有這個廠,今日的萬向集團根本就不會出現,也沒人知道魯冠球是誰?
在中國像魯冠球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曹德旺、許家印。
因此,當今日的魯冠球曹德旺等私人企業家資本家、都是個人創業成功的鄉鎮企業,和關心中國工業發展的人們在謳歌這些資本家在改革開放中的偉大時,最好不要忘記毛澤東時代的基礎性和全域性的貢獻,對「文革」期間中國的實際發展,應該保持一份尊重和感激。
魯冠球們和今日鄉鎮企業發達地區,實際上是毛澤東時期公有經濟發展的直接受惠者。他們在取得一定成就後有責任回饋社會。
走資派在改革開放後進行的一系列基層行政區劃的改革,只是為了復辟資本主義搞私有化。
在毛澤東時代,中國告別了舊有的鄉鎮和自然村的基層政權體系,確立了農村人民公社和生產隊黨政體系。固然,這一體系的確立,是毛澤東時代的農村集體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產物。
但到了後來,它本身已經沒有了成立初期的嬌枉必先過正的做法,實際上和人民公社化前的鄉鎮政體已沒有太大的區別。而改革開放后,它和現在的鄉鎮政體系已具有同樣的職責和性亂雖掛了個「左」帽子,並不影響改革的進行。
但後來基於徹底否定毛澤東時代一切「左」的內容,人民公社黨政體系也隨之被解散,取而代之的是鄉鎮黨政體系(按五十年代初的鄉鎮區劃,有的稱鄉,有的叫鎮)。這項改革所造成的嚴重問題被中國學者和政府部門完全忽略。
真是悲哀,涉及中國農村和農民利益的問題經常被社會學家和政府忽略。真不明白養那幫人幹什麼。養一群雞還會下個蛋;可他們如果下「蛋」的話,經常是些「臭蛋」。中國的社會科學工作者有必要二次下鄉。讓他們通過計算機網路可以了解城市,但無法了解農村基層。
第一個問題是工商業的巨大損失和集體經濟的流失。
在毛澤東時代的人民公社,建立了大量的《社隊企業》。由於農村人民公社改鄉鎮在行政區劃上發生變化,隨之帶來產業歸屬的問題,伴隨著人員的流動(因原來的企業領導和技術人員是幹部編製),大量企業被關閉。
這類企業對於發達地區來說,或被私人承包,或發展壯大,對當地經濟造成的不良後果較小。但對於廣大內陸地區來說,這類企業則是當地工業化僅有的火種。一旦這些火種熄滅,對當地有限的工業資源幾乎是徹底地斷送。今天廣大內陸地區的就業不振,鄉鎮企業發展緩慢,與此難脫干係。
第二個嚴重的問題是基層黨政人員總編製的膨脹。
農村人民公社改鄉鎮,基本是恢復解放初期或民國時代原有的鄉鎮行政區劃,因此,這一改革導致鄉鎮政權單位增加了一半以上,後來有些太小的鄉鎮進行了合併,但筆者家鄉所在的山東菏澤地區所有縣的鄉鎮數量仍比原來的人民公社多。這為今日龐大的基層黨政編製埋下了伏筆。這是中國農民負擔過重和教育經費缺乏的主要負擔來源。
第三是資金和土地上的浪費。
在這種分家的過程中進行了大量的土木建設,耗資巨大(不少鄉鎮是以大集鎮為鄉鎮公所,但原來這裡沒有辦公室和家餾院,必須全部建新的)。而後來的合幷又導致原來建設的房屋閑置,土地浪費,或不能充分利用。
可見,在毛澤東后時代基於走資派右派對毛澤東的否定,進行了不少不理智的行為。量是令人痛心的。
我看到一個評論說毛澤東的國企和央企是為毛澤東本人極其利益集團服務的,這個說法簡直是大錯特錯,毛澤東時代工人每天上班8小時,現在每天加班十幾個小時的都有,有多少職員羨慕8小時工作制。
全世界很多國家的工人都是8小時工作制。
毛澤東時代的工人有分配房子,幼兒有託兒所照看,醫療方面工人可以免費治病,在工作閑暇時工人可以自由休息(除了不能離開工作崗位)。
廠長書記不能隨意扣你工資不能隨意開除你。
可是現在的走資派持色社會你愛干就不幹就拉倒。
毛澤東時代工人還有特殊的法律《鞍鋼憲法》,工人可以和老闆提意見。
但是昔日毛澤東時代的主人公地位不見了。
國企改制以後有多少工人下崗。
工作十幾個小時卻只拿到2,3千,法官跟你說這是按生產要素的正常分配。
私人資本家老闆呢吃喝玩樂。
但如今普通打工仔連套房子都買不起。
毛澤東時代的工人待遇真的不能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