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盤《中華民國》之中的國中國
美籍港人孫中山棄醫鬧革命,向清皇朝造反以武裝推翻之,屢戰屢敗之後,聯合清皇朝叛臣袁世凱,最後裡應外合后成功。建立新政府。
《中華民國》:1912年元旦,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定國號為中華民國,首都為南京,改用陽曆。同時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以五色旗為國旗。袁世凱不同意,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共四十三天。孫中山的《中華民國》己亡。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第二屆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自鎮壓孫中山的第二次革命后,即迫使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后又解散國會。1914年﹐袁世凱召開約法會議,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制定《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製為總統制,大權獨攬。隨即廢除國務院,改設政事堂,並設參政院代行立法權。
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被迫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臨時參議院選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首都遷至北京。
《大清帝國》:袁世凱復辟,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復辟帝制,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並下令廢除民國紀元,改民國5年(1916年)為「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制」。
袁世凱接受帝位后,隨即封官晉爵,改總統府為新華宮,併發行一種以他的頭像和龍作圖案的紀念金幣和銀幣,準備於1916年元旦正式登基。袁帝制自為的行徑,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
《雲南宣布獨立》:反帝制運動在深入發展。12月25日,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雲南宣布獨立,討伐袁世凱背叛共和,護國戰爭爆發。袁世凱放棄洪憲帝制,恢復「中華民國」年號,但仍然想當中華民國的大總統,並起用段祺瑞為國務卿兼陸軍總長,企圖依靠段團結北洋勢力,壓制南方起義力量,但起義各省沒有停止軍事行動。5月下旬袁世凱憂憤成疾,同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
《北洋政府》: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又稱北京政府,是指北洋軍閥在政治格局中佔主導地位的中國中央政府。
《北洋政府》也是中國繼清朝滅亡后第一個被國際承認的中國政府。
袁世凱死後,北洋各部分崩離析,皖系、直系兩大派系先後控制中央政府,第二次直奉戰爭后,北洋政府又被迅速壯大的奉系軍閥控制。
《北洋政府軍閥混戰》:軍閥是指由自成派系的軍人組成軍事集團,他們通過軍事手段割據一方,並實際控制其割據地的行政、司法、教育、稅務等政府事物,名義上,軍閥服從國家政府,但實際上根本無視國家中央政府的存在,只服從於其軍事首領,與國家中央政府各行其政甚至分庭抗禮。
北洋軍閥的誕生,最早孕育於李鴻章的淮軍。1895年袁世凱天津小站練兵,到1912年袁世凱當上臨時大總統,奠定了北洋軍閥的基本框架。1928年東北易幟,則標誌著北洋軍閥的衰亡。
袁世凱稱帝失敗身亡后,無人具有足夠威望和能力統領全部北洋軍隊及政權,各大出身於北洋新軍的軍頭以所帥軍隊為主要力量搶奪地盤建立勢力範圍。雖然名義上接受位於北京的中央政府的命令,但實際上各自格局,並搶奪、控制位於北京的中央政府政權,故這一時期稱為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
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北洋軍閥的特點是封建所有制的人身依附為屬性,經濟上依靠外國列強和大地主。
《皖系軍閥》:因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是北洋軍閥嫡系分支,袁世凱死後,迅速奪得北京政權。主要人物有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盧永祥等。皖系在日本的支持下,控制皖、浙、閩、魯、陝等省。在北洋三大派系中,皖系最先興盛,亦最早衰敗。1920年7月直皖戰爭,皖系一敗塗地,一蹶不振。1924年,皖系最後的軍閥盧永祥為新直系齊燮元、孫傳芳等擊敗,皖系勢力從此在政治與軍事方面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
《直系軍閥》:直系軍閥領袖大多出身直隸省,故稱為「直系」,政治上親英美,代表舊地主。主要代表人物有馮國璋、曹錕、吳佩孚等。
直系軍閥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及直隸和西北等地。1926北伐戰爭中,吳佩孚孫傳芳被北伐軍擊敗,直繫到此消亡,大部分在北伐戰爭中被收編或遣散。
《奉系軍閥》:因首領張作霖出生在奉天故稱奉系。奉系並非北洋軍閥嫡系,其出身為清末招安組成的奉天巡防營。奉系軍閥以日本為靠山,占踞東北三省。主要將領分兩派,舊派包括張作相、張景惠、湯玉麟、馬占山等;新派以張學良為首,又分為以楊宇霆、姜登選為中堅的士官派和以郭松齡、李景林為首領的陸大派。此外,著名的「狗肉將軍」張宗昌於1921年投靠奉系,屬於奉系旁支。皇姑屯事件之後,統治中國東北的奉系軍閥將領張學良,於1928年12月29日通電全國,宣布:東北從即日起遵守三民主義,服從果民政府,改變旗幟(將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換成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標誌著北洋軍閥時代的結束。
《其他派系軍閥》:山西的晉系軍閥閻錫山,徐州一帶張勳的定武軍,西南的滇系軍閥唐繼堯、桂系軍閥陸榮廷等,都在外國列強操縱下,爾虞我詐,爭鬥不已,甚至於民國海軍也曾割據福建部分地區。
《新軍閥時期》:東北易幟標誌著中國名義上的統一,但軍閥實力一直存在,包括北洋時期的一些雜系力量,一直延續到1949。貫穿1911~1949整個時期。因佔據中央名義的北洋軍閥倒台。這段時期稱為新軍閥時期。相比於北洋政府的舊軍閥時期,新軍閥時期有了為形式上更為統一的中央政府,經濟基礎由傳統列強和大地主轉換為大買辦和大地主階級。同時,利益糾葛更為複雜,衝突戰爭戰爭更為激烈,其程度遠超北洋軍閥時期。
《滇系軍閥》:1907年9月創辦的雲南陸軍講武堂,可以看做滇系軍閥的根基。主要代表人物有:蔡鍔、唐繼堯、李烈鈞、龍雲、顧品珍等。辛亥革命爆發后,蔡鍔將軍出任雲南督軍,創立滇系軍閥雛形,後由唐繼堯繼任督軍。隨著蔡鍔逝世,唐繼堯全面掌握滇軍,並利用護國戰爭、護法運動,不斷派兵進佔貴州、四川等省,轄鎮滇、黔兩省,後向四川擴張。
《粵系軍閥》:粵系軍閥政治上大都親孫中山,代表人物有陳炯明、許崇智、張發奎、李濟深、陳濟棠等。粵閥最早是由孫中山1917年7月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時組建。之前,廣東為滇、桂系軍閥和受北京北洋政府支持的本地勢力角逐,並無統一的粵軍。
孫中山任命陳炯明為粵軍總司令,擴編為2個軍3個師共15個旅,陳炯明、許崇智分任軍長。1922 年6月,陳炯明發動武裝叛亂后,粵軍分裂為兩派。
后蔣介石聯合李濟深排擠許崇智,許崇智逐漸退出歷史舞台,麾下部分武裝力量後來演變成為中央軍嫡系部隊。
《桂系軍閥》:桂系是指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先後以廣西為統治基地,以廣西籍軍政人物為主要代表的軍政集團。按代表人物來分,可以分為以陸榮廷為代表的「舊桂系」,以及以李宗仁、白崇禧為代表的「新桂系」。
《湘系軍閥》:湘系軍閥可追溯到曾國藩時期,主要代表人物有譚延闓、程潛、趙恆惕、唐生智、何健。湘系軍閥在發展過程中,其主要將領和軍隊多依附中央政府,和粵系軍閥一樣,具有半中央化的特點。
《川系軍閥》:1918年,以四川靖國軍總司令名義攝行四川軍民兩政的熊克武,決定按各軍駐防地區,劃撥地方稅款,由各軍自行向各縣徵收局提用,作為糧餉之需。四川軍閥防區制由此形成。因各軍駐防日久,不僅在防區內提取糧餉,還干預政事,委任官吏,預征賦稅,致使各防區成了軍閥割據的「獨立王國」。
《晉綏軍閥》:晉綏軍,又稱晉軍、閻軍,主要活動在山西、綏遠以及華北地區,核心割據地區為山西,其次綏遠,故稱晉綏軍。
在新軍閥時期,晉綏軍因蔣介石政治手段,先後分離出商震、傅作義等部。1949年1月,傅作義將軍促成北平和平解放,余部逐步改編,所部消亡。
《西北軍》:歷史上有兩個西北軍,一個是馮玉祥國民軍;一個是楊虎城的17路軍。
《黔系軍閥》:黔系軍閥也是西南軍閥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馬家軍》:馬家軍,民國時期實際控制中國甘肅、寧夏、青海等地的地方軍閥名稱,合稱為「西北三馬」,即青海馬步芳(青馬),寧夏馬鴻逵(寧馬),甘肅馬鴻賓(甘馬)。
《新疆軍閥》:新疆軍閥按統治者順序分為楊增新、金樹仁、盛世才三個時期。
《中華民國軍政府》:孫中山於1917年9月在廣州成立的政府。正式稱中華民國軍政府。1918年7月5日,改組后的軍政府成立,實權落到桂系軍閥手裡。他們壓制、排擠親近孫中山的伍廷芳、唐紹儀。8月19日推岑春煊為總裁會議主席。軍政府的大權被篡奪,孫中山護法運動告失敗。此時,孫中山才認識到南北軍閥猶如「一丘之貉」。它也可為談論政體、制度,只看形式上的民主性而不察其實質者鑒。
《滿洲國》:1932年滿洲國成立,3400萬其中漢族83%,蒙古和滿族總共就15%。日本和朝鮮人2%,剩下就是其他民族。偽滿洲國握著實權的是日本人。鴉片在滿洲國也是相當重要的作物。除了無償強迫滿洲勞力勞動,在工礦企業中滿洲當地員工的薪水與日本僱員相比也相當低。對比1931年撫順煤礦職工工資水平可以發現,日本僱員的工資水平遠高於滿洲本地人。滿洲國經濟大多操控在日本資方手中,而工人則大多為非日裔平民。工人工作環境惡劣,薪資經常受到壓榨,世界歷史上最大的礦難本溪湖煤礦爆炸就發生在滿洲國時期。
日本731生生化武器部隊的人體實驗造成約58萬人死亡,其中受害者以中國人為主。關押在戰俘營的數以千計的男人、女人、兒童和嬰兒接受了活體解剖,通常沒有麻醉,通常以受害者的死亡告終。囚犯在感染各種疾病後對其進行活體解剖。研究人員對囚犯進行侵入性手術,摘除器官以研究疾病對人體的影響。
《汪偽國民政府》:汪偽國民政府(1940年3月30日—1945年8月16日),又稱汪偽政權等,是抗日戰爭期間以汪精衛(本名汪兆銘)等投靠日本的中國國民黨黨員為首建立的政權,其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名,實際上則是日本在侵華戰爭期間扶持的傀儡政權之一。
1938年12月8日,汪精衛託詞到昆明進行演講,按預先策劃好的叛國降日路線,先飛到「雲南王」龍雲管轄的昆明,再轉飛越南河內。12月18日,汪精衛夫婦和曾仲鳴﹑周佛海等逃離到越南河內后,發表降敵「艷電」。1939年4月,由日本特務秘密護送汪等進入上海。1940年3月30日,南京舉行所謂「國民政府」還都儀式,正式成立傀儡政權,汪精衛擔任該政權的「國民政府」代主席兼行政院院長,周佛海、李士群為主要成員。「汪偽國民政府」一度遙奉重慶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為主席,汪精衛任「國民政府」代主席兼行政院院長。1943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在重慶車禍身亡后,渝方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擔任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同時在南京"轉正"。1944年汪精衛在日本病死,陳公博繼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6日,偽「國民政府」宣告解散,以陳公博為首的一批漢奸頭目先後被處決。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1931年11月7日-1937年9月6日)是中國共產黨在蘇聯和第三國際的支持下,於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建立的蘇維埃政權,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國家政體。先後轄有18省、4直轄縣。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西北聯邦延安》: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江西中央蘇區成立,主席毛澤東,定都瑞金(中央蘇區-瑞金縣),以中國工農紅軍作為國家的武裝力量。
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被迫放棄中央蘇區,隨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同月,組建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辦事處,統一領導中央蘇區留守軍民的鬥爭。
1935年5月,中共西北特委組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西北聯邦。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治體制演變為聯邦制。10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抵達陝甘蘇區。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變更對外名義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12月,中華蘇維埃政權改國名為「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宣布遷都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