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還要想萬歲萬萬歲
《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是孫文(即孫中山)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2月13日。共43天。
《中華民國》最後一任代總統是李宗仁。任期:1949年1月21日-1950年3月1日。共一年多。
中華民國《次任臨時大總統》是袁世凱(任期:1912年3月10日——1913年10月6日)。1914年頒布《中華民國約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此舉遭到各方反對,引發護國運動,袁世凱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後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歸葬於河南安陽。不過這時的《中華民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北洋政府》。
《中華民國》大總統是公元1912年—1928年北洋政府時期中國國家元首的稱呼。
初屬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也是首任臨時大總統為孫中山。
民國元年(1912),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次年(1913年)10月10日後,袁世凱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
民國5年(1916年)6月6日袁世凱猝逝后,《中華民國約法》被廢止,恢復責任內閣制,大總統為不負實際行政責任的國家元首,此制
一直延續到民國13年(1924年)11月24日段祺瑞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時為止。
中國國民黨政府北伐后中華民國大總統一職被國民政府主席取代。
完整的《中華民國》最後一任代總統是李宗仁。
1949年1月1日,蔣介石發布元旦文告。1月4日,蔣介石到傅厚崗拜訪李宗仁,詢問對時局之處置意見,要求李出面主持與中共談判,表示自己五年內不干預政治。1月11日,張群同白崇禧在漢口繼續會談,張群稱:「總裁強調這樣一種見解,就是今日之事,可和而不可降,能戰而後能和。」1月19日,蔣約見李商談時局,表示引退。
1949年1月21日,李宣布就代總統職,聲明願就毛澤東所提八項條件即行開始商談;旋即下令撤銷總動員令,停止戒嚴法之實施,改各剿匪總司令部為長官公署,並釋放政治犯。
1月24日,李表示:「決促進和平實現。」李又飭令行政院長孫科辦理「七大和平措施」:一,將各地「剿匪總司令部」一律改為「軍政長官公署」。二,取消全國戒嚴令,接近前線者,俟雙方下令停止軍事行動后再行取消。三,裁撤「戡亂建國總隊」。四,釋放政治犯,五,啟封一切在戡亂期間因抵觸戡亂法令被封之報館、雜誌。六,撤銷特種刑事法庭,廢止刑事條例。七,通令停止特務活動,對人民非依法不能逮捕。
1月27日,李宗仁親電毛澤東,「促其迅速指定和談代表與談判地點」。並謂南京「政府業已承認,以貴方所提的『八項條件』作為和談的基礎。」
同日,李宗仁和白崇禧之私人代表劉仲華、黃啟漢在北平頤和園向中共代表葉劍英轉達李、白之秘密口信,表示願以和平方式加快勝利進程;首先實現局部和平,及與中共並肩作戰。切實在八項條件下裡應外合,推動全面和平。
《中華民國》和《北洋政府》歷任總統(元首)列表:
1912年1月1日-1912年2月13日, 孫文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第1任 中國同盟會。
1912年3月10日-1913年10月10日 袁世凱 不是《中華民國》而是《北洋政府》臨時大總統 第2任 北洋政府,共和黨。
1913年10月10日-1916年1月1日 袁世凱 不是《中華民國》而是《北洋政府》大總統 第1任 北洋政府,進步黨。
1916年1月1日-1916年3月22日 袁世凱 皇帝 這裡也不是《中華民國》,而是 《中華帝國》,進步黨。
1916年3月22日-1916年6月6日 袁世凱 不是《中華民國》而是《北洋政府》大總統 再任 北洋政府,進步黨。
1916年6月7日-1917年7月1日 黎元洪 不是《中華民國》而是《北洋政府》大總統 繼任 北洋政府,進步黨。
1917年7月6日-1918年10月10日 馮國璋 不是《中華民國》而是《北洋政府》大總統 代理 北洋政府(直系)。
1918年10月10日-1922年6月2日 徐世昌 不是《中華民國》而是《北洋政府》大總統 第2任 北洋政府(皖系)。
1922年6月2日-1922年6月11日 周自齊 不是《中華民國》而是《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署任大總統 署任 北洋政府,交通系。
1922年6月11日-1923年6月13日 黎元洪 不是《中華民國》而是《北洋政府》大總統 復任 北洋政府,研究系。
1923年6月14日-1923年10月10日 高凌霨 不是《中華民國》而是《北洋政府》代總理署任大總統 署任 北洋政府。
1923年10月10日-1924年10月30日 曹錕 不是《中華民國》而是《北洋政府》大總統 第3任 北洋政府(直系),津保派。
1924年11月2日-1924年11月24日 黃郛 不是《中華民國》而是《北洋政府》代總理署任大總統 署任 北洋政府。
1924年11月24日-1926年4月20日 段祺瑞 不是《中華民國》而是《北洋政府》臨時執政 第1任 北洋政府(皖系)。
1926年4月20日-1926年5月13日 胡惟德 不是《中華民國》而是《北洋政府》代總理署任臨時執政 署任 北洋政府。
1926年5月13日-1926年6月22日 顏惠慶 不是《中華民國》而是《北洋政府》總理署任大總統 署任 北洋政府
1926年6月22日-1926年10月1日 杜鍚圭 不是《中華民國》而是《北洋政府》代總理署任大總統 署任 北洋政府(直系)
1926年10月1日-1927年6月16日 顧維鈞 不是《中華民國》而是《北洋政府》代總理署任大總統 署任 北洋政府
1927年6月18日-1928年6月3日 張作霖 不是《中華民國》而是《北洋政府》陸海軍大元帥 第1任 北洋政府(奉系)
1928年2月7日-1928年10月10日 譚延闓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 第1任 南京政府,中國國民黨
1928年10月10日-1931年12月15日 蔣中正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 第2任 南京政府,中國國民黨
1931年12月15日-1932年1月1日 林森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 代理 南京政府,中國國民黨
1932年1月1日-1943年8月1日 林森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 第3任 南京政府,中國國民黨
1943年8月1日-1943年10月10日 蔣中正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 代理 南京政府,中國國民黨
1943年10月10日-1948年5月20日 蔣中正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 第4任 南京政府,中國國民黨
1948年5月20日-1949年1月21日 蔣中正 《中華民國》總統 第1任 南京政府,中國國民黨
1949年1月21日-1950年3月1日 李宗仁 《中華民國》代理總統 代理 南京-台北,中國國民黨
《中華民國》,1912年—1949年,簡稱「民國」。
《中華民國》,位於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是從清朝滅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期間中國的國家名稱和年號。《中華民國》是辛亥革命即舊民主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以後建立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各省代表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月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建立 。隨後臨時政府遷京,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政權建立 。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推動孫中山於1924年改組國民黨,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新三民主義的三大政策,進行北伐戰爭,推翻北洋軍閥統治。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全國性抗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逃亡重慶為陪都。1946年5月,國民政府從重慶還都南京,隨後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
1949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推翻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繼1901年元旦孫中山向東京學界及國際社會宣布「中華民國」為革命成功之後的國號后,1906年同盟會開會追認,獲一致通過。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不久宣布成立「中華民國」。
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正式宣布使用「中華民國」之國號。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創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明確表示:中華民國
「民國者,民之國也。為民而設,由民而治者也。」
表明中華民國政府之設立,完全是為了代表全國各族人民管理國家,中華民國的國家主權應該屬於全體國民。
孫中山在1916年作過全面闡述:中華民國
「何以不曰中華共和國,而必曰中華民國?此民字之意義,為仆研究十餘年之結果而得之者。歐美之共和國,創建遠在吾國之前,二十世紀之國民,當含有創製之精神,不當自謂能效法於十八九世紀成法而引為自足。……國民者,民國之天子也。」
「民國」與「共和國」的本質是一致的。孫中山心目中的共和國與歐美並不完全相同,他認為應該創造性地學習西方,要避免歐美諸國的弊端,而在國號之中以「民」字直接表示民權,比「共和」之意義更為積極和鮮明。
中華民國的建立不同於此前中國的君主王朝,它是經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鬥爭而建立的共和國家。
19世紀末年,由於清朝腐敗不堪和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深入,尤其是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使中國陷入嚴重的民族危機。先進的中國人紛紛探求救亡圖存的辦法。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的發展和西方政治思想學說的傳播,代表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勢力開始登上中國的政治舞台。
以孫中山為首的一批志士仁人首先選擇革命救國的道路。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成興中會,提出推翻清王朝,創立合眾政府的主張。興中會的活動一開始便和傳統的王朝更替模式區別開來,而具有新時代的特點。但孫中山的創舉當時還不能為廣大群眾所理解,追隨他的志士,只有百餘人。
1898年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發動的維新變法的失敗和隨之發生的義和團運動以及八國聯軍的入侵,極大地刺激了中國社會各階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要救中國,必須推翻清政府。於是,孫中山倡導的反清革命迅速地發展成為廣泛的社會運動。
20世紀初年,一批公開或秘密反清的革命小團體在國內出現。湖南有黃興組織的華興會,江浙地區有以蔡元培為會長的光復會,湖北有科學補習所,四川有公強會,安徽有岳王會,廣東有群智社等。包括興中會在內的這些小團體,在組織形式上大都受傳統秘密結社的影響,彼此缺少聯繫。它們發動的反清起義或鬥爭相繼失敗,其領導人紛紛逃往國外。
革命的挫折並沒有使領導人沮喪,相反卻給了他們反思、改組和大聯合的機會。
由於孫中山和黃興的聯合倡導,流亡到日本的革命黨人於1905年8月20日在東京成立了同盟會。會員包括十餘省的革命黨人。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政黨。孫中山當選為總理,黃興負責執行部。仿照西方資產階級政黨建立起來的同盟會,以激進的民主主義綱領把小團體參差不齊的政治水平提到新的高度。這個綱領就是孫中山提出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來由此進一步闡發為以《民族、民權、民生》為內容的舊三民主義。
同盟會還宣布在未來的民國:「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由國民共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這個共和國的藍圖,對長期受封建君主專制壓迫的中國人民有巨大的吸引力。
同盟會成立后,發行《民報》等多種書刊報紙,揭露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禍國殃民的罪行,抨擊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宣揚的君主立憲主張,鼓動人民加入革命行列。經過與康、梁論戰,反清革命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與此同時,同盟會在南方一些省區不斷組織會黨和新軍起義。以武裝起義推翻清王朝,是同盟會推進革命運動的基本戰略。
從1906年萍瀏醴起義至1911年4月黃花崗起義,革命黨人前仆後繼,共發動十餘次武裝起義。這些起義雖然給清王朝一次次打擊,顯示出資產階級革命派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但由於起義有脫離廣大群眾的單純軍事冒險傾向,沒能從根本上威脅清政府的統治。而起義的連續失敗,卻使一些革命黨人產生消極情緒,成為此後同盟會上層渙散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