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官理應追討,漢奸理當追殺!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自從微博名"說真話的毛星火"指控莫言的作品涉嫌侮辱英雄先烈、美化日軍侵華,各大平台皆蹦出來為莫言站崗的文章,文章標題五花八門,其觀點卻基本一致:文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文學作品允許虛構,對一個作家的文學作品吹毛求疵、上綱上線,這是文革思維、人生攻擊,是對文學創作的扼殺。保護莫言,就是保護文學創作環境,就是保護我們的文明底線。
對此,文學作品固然允許虛構,但既然選擇歷史題材,就應該、也必須尊重歷史。
莫言的作品多以歷史為題材,他是否尊重歷史,我們今天不談他的作品,來談他的演講。
自從張藝謀推出由中篇小說改編的電影《紅高粱》,其原著作者莫言就名聲大噪,先後被多所大學授予榮譽文學搏士。
2005年12月,莫言在香港公開大學接受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典禮上,作了口若懸河的演講,大談特談其童年的貧窮和飢餓。
他說:"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經常會死人,我們村裡最高紀錄是一天死了18個人。村周圍是一片荒原……"
莫言出生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他的童年也就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在演講中所說的20世紀60年代,自然指的是1959年到1961年這三年自然災害時期。
前些年,"三年餓死3000多萬人"的謠言一度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這個謠言不是在三年自然災害過後的1962年就出現的,而是在1983年國家統計局公布《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錶》之後才出現的,是有人把1959—1960年的死亡人口合計后,減去1958年的死亡人數得出3000多萬人缺口的結果。
這種計算方法,顯然犯了嚴重的教條錯誤。
那麼,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的人口數字,為何會有3000多萬人的缺口呢?
有人口專家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終於找到了原因: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戶籍制度並不完善,直到1958年才頒布《戶口登記條例》。在1953年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到1958年期間,由於戶籍管理制度不嚴的原因,在我國農村地區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戶籍漏報現象,其中涉及死亡漏報這部分的漏報率在15%——18%之間。由此可以推算出我國這一期間產生了死亡漏報人口約710萬人左右。即人死了,戶口沒銷。
二、1956年—1959年,由於工業化發展的需要,大批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工作,在這一過程中產生重報虛報戶籍人口約1140萬人。也就是說,這些進城工作的農村人口,在城市上了新戶籍,卻沒有註銷在農村的老戶籍。
三、1960年前後,因自然災害導致經濟困難,城市開展大規模人口精簡運動,不少城市居民被遷往農村生活。在這一運動中,約有1515萬人的戶籍在城市被註銷,但他們之前沒有農村戶籍,在農村又沒辦理遷入手續,成為了沒有戶籍的人口。這就等於又有1515萬人「人間蒸發」了。
綜上所述,造成我國統計數據中三年困難時期的戶籍統計人口數字合計減少了3366萬人。國內外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把這一人數的減少誣陷為3000多萬人「餓死」,並以此為"核彈"對社會主義進行攻擊。
戳破了"三年餓死3000多萬人"的謠言,我們再來分析莫言的這段話。
按照莫言"經常死人,最高紀錄一天死了18個人"的說法,他家鄉平安村的人不出半年就該死絕了,而且的確是死絕了,"村周圍是一片荒原"嘛。
莫言口中筆下對飢餓的演繹堪稱登峰造極,又是"像狗一樣逮著什麼吃什麼",又是"亮晶晶的煤塊越嚼越香",又是"1960年春天,能吃的東西都吃光了,草根,樹皮,房檐上的草。村子里幾乎天天死人。都是餓死的。"
可是,何以他莫言一家十幾口人就沒餓死一個呢?何以連他體弱多病的母親都活到了70多歲呢?何以連他日夜勞累的父親都活上了90多歲呢?何以按他口中和筆下的邏輯人口應該早已死絕的平安村反倒人丁興旺呢?
顯然,他在撒謊,而且還是謊話連篇。
有意思的是,對於莫言嘴上無時無刻、筆下無處不在的童年飢餓論,有好事者和較真者相約去了莫言的家鄉,找他家鄉的老人們求證,他們求證的結果是:山東高密曾經飢餓不假,但根本沒有人餓死。
本來就是嘛,憑啥餓死的總是別人家的人啊?
記得艾躍進教授生前在一次演講中說過這樣一段話:"我認為黨和政府應該實行兩追,一是追討貪官,一是追殺漢奸。某些人為什麼能在西方獲獎?不就是靠罵社會主義獲得西方反華勢力美國乾爹的青睞嗎……"
艾公此言,贊:貪官理應追討,漢奸理當追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