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晚看工農兵熒幕形象的變化
除夕夜,電視開著,家人一致集體吐槽春晚越來越沒意思了。是啊,製作規模倒是越來越大,可內容倒是越來越不敢恭維。
不只「才子佳人」早已回到春晚,近幾年更是添了不少新花樣。今年春晚對唐朝獨霸天下的輝煌可是很欣賞,幾個節目都與唐朝有關。
一群現代人,穿著唐朝的衣服,教導現代人溫良和禮儀,實在是有點搞笑。在唐朝,老百姓在馬路遇到官老爺們的轎子,還得跪著迎接哩!如果唐朝李氏能做到對農民溫良,也就沒有黃巢的事了。
當然,這樣的吐槽也只是過過嘴癮,抱怨幾句,對於想探尋本質的人,顯然是沒有力度和。切西瓜就得用刀砍,劈一刀,左一瓣,右一瓣,拿根繡花針捅來捅去,實在是沒啥勁。
從表面來看是導演、編劇、明星們對人民群眾的生活不了解,對老百姓的訴求不關心,導致春晚逐漸流於形式,成為了一項為了完成而完成的任務。
畢竟站著和坐著的不少人,12小時的收入就抵得上普通老百姓家庭一輩子積蓄,一頓飯就是打工人一年工資,他們是不曉得老百姓的艱難,不曉得有些大娘為了省三兩塊錢,寧願在寒冬里多走兩里地去便宜的菜市場買更便宜的打折菜。
從根本來看是工人逐漸成為弱勢群體,成為社會的底層,哪個會看底層的眼色?我自己滿意就好,老百姓,哪懂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表演。
我認為比較好的春晚節目是早期牛群的一些小品,比如1990年《小偷公司》和1988年《巧立名目》,小時候過年時期經常放映。
《巧立名目》里國企科員通過編造原因申報,拿人民的錢消費,吃完國外科學家紀念日,又準備吃國內科學家紀念日,諷刺簡直拉滿。
《小偷公司》里100個人的「小偷金融有限公司」,只有兩個小偷負責偷竊,剩餘98個全是領導幹部,小偷意識到危險,上報領導,領導層層上報,結尾小偷公司被整個抓鋪,小偷嘆息「官僚主義害死人」,對於諷刺社會現象深刻又生動。
裡面那副對聯,「上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下聯: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橫批:不服不行」,對社會實是真實寫照。
想想看,這些小品已過去了30多年了。春晚從80年代末到現今,作品中的群眾立場和藝術水準總體是逐年下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熒幕上工人的形象變化根本原因是工人階級在現實社會中地位的變化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具體體現。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剛踏入「春天的故事」,資產階級還在萌芽,階級對立還不凸顯,思想界和文藝界還留有較濃的毛主席時代「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立場,文藝工作者和導演們對於人民群眾的生活還是較為了解,工人階級還有一定的力量,所以春晚的一些作品挺受當時群眾歡迎,現在看還有較好的藝術批判力。
到了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1999年黃宏小品《打氣》里「咱國家要替國家想,我不下崗,誰下崗」,搭配1997年劉歡《從頭再來》「昨天所有的榮譽,已變成遙遠的回憶,辛辛苦苦已度過半生,今夜重又走進風雨,……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真是好戲連連。
像劉歡、黃宏這樣的名人是不會擔心下崗撿爛菜葉吃,吃爛白菜葉的只有下崗失業的工人。
國企面臨改制,幾千萬的工人被辭退自謀生路,工人成為被挑來挑去的雇傭商品,東北逐漸成為一些黑勢力的理想家園,工人成了「個體萬元戶先進代表」們的耗材。
春晚比較有典型代表的是趙本山。趙本山從早期1990年《相親》中飾演徐老蔫這個還算淳樸老實的老百姓到1995年《牛大叔提干》中為人正義的牛大叔,到21世紀前後的2001年《賣拐》、2002年《賣車》2005年《功夫》中飾演的角色成了職業忽悠人為生的騙子,劇情中徒弟們「苦肉計」給范偉下跪的場景體現了濃厚的封建師徒制,這和平等實在相差甚遠,這跟趙本山本人收徒,徒弟要下跪「三拜」,此刻藝術和現實重合!
以至於現今電視劇、電影等作品中窮人幾乎消失,要不就是被貼上愚蠢、素質低、沒文化、好吃懶做等的標籤。而與之相反的是,曾經的鎮壓對象資本家們,成了個個富有涵養、品味高雅、聰明智慧、謙遜有禮、關心員工、救濟窮苦的大善人形象。這跟打工人在現實里遇到的996資本家們,好像是倆種生物。
工農兵在影視劇中形象的變化,是隨著中國的企業產權而變化的。
中國的企業大概經歷了這樣的階段:
一階段(1949—1956)清點改造
建國初,扣押原國名黨官僚資產階級和阻礙解放,逃亡海島的資本家佔有的企業和資產,(稍值錢的基本都被帶往東南邊的海島、香港、國外,帶不走的機器被毀壞、炸毀),同時在全國推進土地革命。
1953年後實現三大改造,其中對農業、手工業實行合作化,推進農業和手工業的大發展,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公私合營,通過贖買的方式購買私人資本家企業股份,迅速把生產資料少數人私有的方式轉變成為了社會主義大多數人掌握生產資料的公有制。
這個時期雖然原私人資本家還掌握著大量分紅現金,但已經不能通過購買生產資料和雇傭工人的方式去獲得利潤,增值資本!
二階段(1957—1976)工人領導
摒棄了蘇聯的一長制(由廠長全權處理工廠所有事,只上級負責),實行鞍鋼憲法,加強政治掛帥(突出企業的生產的目標是更好的服務工農兵群眾,而不是服務少數人),對過去那種只信任和依靠廠長、主任、專家少數人的方式進行了全國的批判,搞群眾運動,提高工人對企業的領導權。
實行「兩參、一改、三結合」,「兩參」是幹部參加生產勞動,工人參加企業管理;「一改」是改變不合理的規章制度;「三結合」是企業領導幹部、技術或管理人員和工人相結合。「鞍鋼憲法」體現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管理企業和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穩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主人地位。
到1975年,全民所有制佔81.1%,集體所有制佔18.9%。需要說明的是,這時候的企業叫國營企業,國家只有經營的權力,產權屬於全體人民群眾。
1949到1976年,影視中工人的形象大都是正面,自立自強、熱心能幹、聰明活潑,參與管理工廠企業,充滿了社會主義當家做主人的自豪感。
以1972年《海港》為例,影片刻畫青年工人韓小強對自己的工作不以為然,在裝運支援第三世界國家的稻、麥過程中,不慎造成錯包事故,被敵人錢守維趁機將玻璃纖維放在麥包內,企圖破壞中國國際聲譽。
黨支部方海珍一面教育批評韓小強,一邊帶領大家連夜翻倉,查清散包,追回錯包,勝利完成援助第三世界國家工農爭取當家作主的偉大任務。
三階段(1977—1992)放權讓利
具體內容為前期擴大經營自主權,廠長(經理)負責制,中期推行經營承包制,後期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
1986年7月12日,國務院發布《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國營企業工人正式成為簽訂合同的雇傭工。
工人失去鐵飯碗,工廠成為依靠廠長、專家領導和治理。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鋪平了企業進入市場經濟的道路。
四階段1993—2002所有制改變
1992年10月,十四大,會議正式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向歐美學習,對國有企業實行公司制、股份制,引導國有企業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規則和制度。國有企業領導體制逐步從廠長負責制轉向由股東會、董事會和經理會治理的市場經濟。
於1993年12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誕生,於1999年8月30日修訂通過,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1995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五階段(2003—2012年)國資委管理
以2003年國資委成立為標誌,主要任務是由國資委負責監督管理國有企業。
六階段(2013—至今)資產資本化
國務院國資委從以管理企業資產為主到以管理資本為主,並且出現一批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
總體來說,是從建國初對原官有(國名黨官僚資產階級所有)、私有(私人資本家所有),少數人佔有生產資料的行為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7年後逐漸形成了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以及很小比例的個體——再到1977年後成為大家所熟悉的國企和私企。
現今,普通人想出頭是實在難於上青天。春晚對描寫996打工人的勞累、農名工排著長隊在勞動仲裁所等候登記、資本家們隨意罰款和辭退、醫院走廊里蹲的看不起病的病人、偽劣的產品用了幾次就冒煙、手機上退不完的「砍一刀」、官老爺們數壞十幾個驗鈔機堆滿整輛整輛卡車的人民幣,這些人民群眾關心、貼近打工人生活的事情是不感興趣的,節目組更多感興趣的是鶯歌燕舞,衣著光鮮的「俊男靚女,模範家庭」演繹的幸福生活。
歷史在前進,新的風暴在醞釀,烏雲遮不住太陽,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