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
1949年元旦,毛澤東發表《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新年獻詞。
1949年8月14日至9月16日,毛澤東揮動如椽之筆撰寫5篇評論文章,《別了,司徒雷登》是第二篇,全文共3000多字,其中涉及司徒雷登的文字約佔全文的六分之一。在中國革命即將取得勝利之時,毛澤東為什麼在評論文章中點名司徒雷登? 這文中的司徒雷登又是何許人也?
一語雙關,揭開司徒雷登的「面紗」
司徒雷登,全譯為約翰·雷登·司徒。美國人,但出生於中國杭州,父親是傳教士。青少年時期他回美國完成學業,此後,作為美國基督教南長會的傳教士攜妻子再次回到中國,1919年出任燕京大學校長。經過不到10年的時間,他就把燕京大學辦成了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齊名的一流大學。從客觀上講,學校對提高中國學生的國際視野和人文修養都是有幫助的,也培養出一批人才。但在中國推行美國的政治制度,始終是司徒雷登的主要目的。
1946年6月24日,馬歇爾就「國共兩黨和談」調停失敗。7月份,剛過完70歲生日的司徒雷登正式出任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說:「馬歇爾當初之所以把我拉進他所致力的建立聯合政府的事業,是由於我享有自由派美國人之聲譽,對全體中國人都心存友好,以及並無對任何派別和思想學派的明顯偏愛。」而實際情況是這樣嗎?
司徒雷登選定在中國實現他理想的人物是蔣介石。他始終認為「共產黨問題」不是依靠軍事手段所能解決的,所以「調停」期間,他特別熱衷於幫助蔣介石開成「國大」。國共談判破裂之後,他積極建議,在馬歇爾主持下改組國民黨軍隊,給蔣以技術援助,派技術顧問,用援蔣來壓共產黨就範。
在這其中司徒雷登扮演的角色是美國在中國推行政治制度的代表。司徒雷登是一個美國人,後來更成為美國政府的代表,雖然他一向以中國人民的朋友自居,卻一直在自覺不自覺地執行美國的侵略政策,這就使他不能不成為美國侵華的象徵性人物。
「別了,司徒雷登」的巧妙之處就在於一語雙關,題面明言司徒雷登離開中國,題底隱喻美帝主義對華侵略政策的失敗。它尖銳地嘲諷了司徒雷登的滾出中國和美國對華侵略政策的徹底失敗。
一針見血,直指美國侵華的本質
1949年8月5日,就在司徒雷登一行抵達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所在地珍珠港的當天,美國國務院發表題為《美國與中國關係——著重1944-1949年時期》的白皮書。
《白皮書》敘述了美國和中國過去和現在的關係,其中著重說明了1944年到1949年間中國的形勢和美國的對華政策。嚴厲地指責國民政府腐敗無能,透露了美國援助蔣介石的許多證據,呈現了美國助蔣反共的政策。
與白皮書同時見於公眾的還有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致杜魯門總統的一封信。從這封信中,人們能了解到美國國務院發表白皮書的用心所在。
例如在談到抗戰勝利后美國政府派馬歇爾使華的原因時,艾奇遜指出:「我們當時的政策是基於兩個目的,一個目的是在政府能趨於穩定並沿著民主的途徑進步的條件下,使中國得到和平;另一個目的是協助國民黨政府儘可能在中國廣大的地區上建立其權威。事實證明,第一個目的由於雙方都不願意它成功,以致是不能實現的。在中共方面,他們拒不接受將削弱他們一貫堅持的目的——全中國共產主義化——之自由的條件;在國民黨方面,他們不顧美國軍事代表的屢次忠告,仍然抱著武力摧毀共產黨的幻想。」
所以《白皮書》一經問世,立即遭到中共的抨擊,並在全國掀起了斥責《白皮書》高潮。
1949年8月12日,即在白皮書發表的一周后,新華社以「無可奈何的供狀——評美國關於中國問題的白皮書」為題,發表了第一篇評論文章。緊接著,在從8月14日至9月16日一個月的時間裡,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又親筆撰寫了5篇評論文章,以新華社社論的形式陸續公開發表,對白皮書進行了透徹的分析與批判。
毛澤東對白皮書進行批判時,更多的是把它作為一個反面教材,引導那些對美國仍然抱有幻想的人透過現象看本質,去認識美國當權者向國民黨提供多達21億美元的援助,支持其打內戰,導致中國老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真實面目,從而一方面爭取更多的中間派人士對革命和共產黨的支持,另一方面進一步激發解放區廣大軍民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意志和決心。
一石三鳥,表達中國人民的心聲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書來了,很好,很好。這兩件事都是值得慶祝的。」毛澤東用這段生動的文字既直白而又形象地描繪出了司徒雷登離華時的尷尬與無奈,也影射和諷刺了美國對華政策的失敗,同時還明確地表達出了中國共產黨對司徒雷登個人的看法,達到了「一石三鳥」的目的。
司徒雷登自1946年7月出任大使后,幾乎所有的行動都是與抵制共產主義在中國的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他堅信蔣介石是中國唯一能抵抗共產主義的人,認為凡是反共者都是實現民主自由道路上的同路人,因而在某些方面比美國政府走得更遠。
中國的知識界曾對司徒雷登的印象很好。但司徒雷登當上美國駐華大使不久,他那「愛中國也愛美國」的形象就開始崩塌。1946年11月,司徒雷登與國民黨政府經過談判,簽署了使中國進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的不平等條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這個條約使中國在經濟上更加依附於美國,受到國內各方面人士的強烈譴責。
更令中國人憤怒的是司徒雷登對美國的扶日反共政策的堅決支持。1948年6月,當中國爆發了大規模的反對美國扶日政策的愛國運動時,司徒雷登公開發聲,力挺美國扶日政策。司徒雷登在公開講話中聲稱,扶日是為了「制止共產主義」。對此,全國的知識分子,特別是大、中學生紛紛表示極大的不滿。燕大學生自治會決議聯絡各校罷課以示抗議,並要求司徒雷登辭職。
1949年,國民黨政權崩潰在即,司徒雷登意欲通過一些民主人士的朋友關係、燕京大學的師生關係,影響新中國的政策,繼續維護美國在華利益。
後來司徒雷登又準備訪問北京,想與毛澤東、周恩來直接面談,遭到美國總統杜魯門的否決,司徒雷登只得離開中國。白皮書中曝光了許多司徒雷登寫給美國國務院的報告,其中不乏他對中共的偏見,所以才有了毛澤東的《別了,司徒雷登》,以及「平素裝著愛美國也愛中國,頗能迷惑一部分中國人」這樣的說法。
毛澤東的《別了,司徒雷登》,真實地表達了中國人民的心聲。人民大眾已經看清了司徒雷登雖然一向以中國人民的朋友自居,卻一直在更為積極主動地執行著美國政府的侵略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