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衛兵誕生在清華大學附屬中學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兇猛烈火,可以說就是從天安門廣場點燃的。或者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毛澤東八次接見的l000多萬紅衛兵,是文化大革命的主要組成部分。紅衛兵把「火種」帶到了全國各地,從此「燎原」了整整10年。
紅衛兵組織誕生在1966年5月29日的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
名字的寓意為保衛紅色政權的衛兵。剛開始,這個由中學生自由組織的秘密團體,因為干擾了工作組在中學的正常工作,被視為非法的反革命活動。有幾個學校的紅衛兵組織被定性為反革命組織而強行解散。最先發起紅衛兵運動的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的紅衛兵連續寫了一二三論無產階級革命造反精神萬歲,表示造反有理,要一反到底。8月1日,毛澤東寫信給清華大學附中的紅衛兵,向他們表示熱烈的支持。從此,紅衛兵組織從北京蔓延全國,成了那個革命年代的一種強大的集團力量。
當然,毛主席第一次接見並不僅僅限於紅衛兵。在第二天的《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一個十分醒目的通欄大標題:「毛主席同百萬群眾共慶文化大革命。」
但是,毛主席穿著軍裝戴著一位紅衛兵給他戴上的紅衛兵袖章向群眾抬手的側面大照片已經足以說明問題。
這張大照片在文化大革命中非常流行,恐怕發行了上千萬張吧。
在新華社的報道中還專門有這樣一段文字:「今天的大會上很引人注目的《紅衛兵》是首都大中學生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中創建的革命群眾組織,他們表示要一輩子當保衛毛主席、保衛中國共產黨、保衛祖國的紅色尖兵。」
這個時候的紅衛兵,還不是專有名詞,還要用引號括弧起來。直到8月25日,《紅衛兵》這三個字的引號才去掉。8月29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登社論:《向我們的紅衛兵致敬》,裡面有「英雄的紅衛兵萬歲」的字樣,並提出了把《紅衛兵》建設成為具有高度組織性紀律性的青少年革命隊伍。從此,《紅衛兵》成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一個專有的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