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以糧為綱五業綜合平衡
農村人民公社的設想和具體制度安排,是把農業(包括農林牧副漁各業)、工業、商業、文化教育、軍事國防等統一於農村基層社會組織之中。
1958年,當一些農村在大規模農田水利建設中自發合併建立大合作社(公社)時,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對此寄予承載中國農村發展前景的厚望。幾十年之後,新中國的鄉村將有許多公社,「每個公社有自己的農業、工業,有大學、中學、小學,有醫院,有科學研究機關,有商店和服務行業,有交通事業,有託兒所和公共食堂,有俱樂部,也有維持治安的民警等等。」
1958年7月1日,陳伯達傳達了毛澤東對於公社的設想:「我們的方向,應該逐步地有秩序地把『工(工業)、農(農業)、商(交換)、學(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裝)』組成為一個大公社,從而構成為我國社會的基本單位。」
8月9日,毛澤東視察山東,當譚啟龍彙報歷城縣北園鄉準備辦大農場時,毛澤東說,還是辦人民公社好,它的好處是可以把.工、農、商、學、兵合在一起。在他看來,「農場」只意味著一種純農組織,而人民公社要綜合經營,工農商學兵、農林牧副漁俱全。
農村人民公社凝結著毛澤東對於中國農村發展的深遠思考和價值訴求。
農村人民公社是合作大農業:統籌發展,夯實基礎。
恩格斯在1870年就指出:農民分散是軟弱無力的,只有共同耕種才能擺脫貧困。毛澤東基於中國的情況,更深刻地指明:中國幾千年來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個體經濟,是使農民自己陷於永遠窮苦的根源。要擺脫窮苦貧困,就要組織起來,走集體經濟之路,「這是人民群眾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窮苦變富裕的必由之路」。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農民合作組織經由互助組、生產合作社而走向人民公社。人民公社通過勞動力的合理安排與分工協作,發展農、林、牧、副、漁五業並存的大農業,即「在狠抓糧食生產的同時,要合理安排農、林、牧、副、漁的布局,互相促進,全面發展。」從而提高生產能力,積累資金,改善生活,最終走向共同富裕。
農村人民公社以糧為綱,五業綜合平衡。
糧食是國民經濟基礎的基礎。毛澤東對糧食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他說:必須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這是已經定了的。但是決不可以因此忽視生活資料尤其是糧食的生產。如果沒有足夠的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養活工人,還談什麼發展工業?
同時,中國又是個人口大國,人口的快速增長對糧食形成巨大需求。解決人們的吃飯問題,自然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務。在1959年許多地方的農田連年遭受大面積自然災害,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產量急劇下降,再加上大躍進和公社化運動過程中劉少奇鄧小平等一些幹部為了政績搞的浮誇虛報,糧食被不斷高估產從而高徵購,徵購了「過頭糧」,一些地方開始出現大飢荒的時候,特別是1960年夏天當得知餓死人的消息后,這也從反面說明了糧食問題的重要性。由此,毛澤東比以往更加高度重視糧食生產,要求採取一切措施增加糧食產量。
在強調以糧為綱的同時,毛澤東十分重視林牧副漁等業的綜合平衡。早在農村人民公社建立之初,毛澤東就曾指出:「只搞糧食、薯類,沒有可以交換的經濟作物,工資發不出去,不好。以後要多搞能交換的經濟作物。」1958年他曾對薄一波說:現在農業已經有辦法了,叫做「以糧為綱,全面發展」。毛澤東曾將農、林、牧三者關係喻為:農、林業是發展畜牧業的祖宗,畜牧業是農、林業的兒子;然後,畜牧業又是農、林業(主要是農業)的祖宗,農、林業又變為兒子了。他說,這就是三者平衡地位互相依賴的道理。美國的種植業與畜牧業並重,中國也一定要走這條路線,因為這是證實了確有成效的科學經驗。
對於副業,毛澤東向來重視。還在合作化時期,他強調農業社要發展副業生產,增加社員收入,並要求政府為農村家庭副業產品找到較多的銷路,不使他們發生困難。公社建立后,他要求各公社在農林牧漁上去的同時,「副業也要上」。為此,需要抓商品流通。大公社所有制時期,副業生產曾一度受到影響,毛澤東在及時糾「左」過程中,反覆強調要大力恢復和發展農村家庭副業和手工業。他說:要把副業搞起來,不搞副業,農民從集體就分不了多少錢,就真的要「吃飯靠集體,花錢靠自己」了。經毛澤東審閱的《關於大力發展農村副業生產的指示》指出: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比較,農村副業還是一個薄弱的環節。各級黨委和政府應進一步貫徹執行「以農為主,以副養農,綜合經營」的方針,在繼續大抓糧食和主要經濟作物生產的同時,大抓副業生產,大力發展農村副業。發展農村副業,首先要大力發展集體副業,同時也要積極地指導和幫助社員發展家庭副業。
毛澤東強調,農業布局,包括糧食和其他經濟作物的布局,以及農、林、牧、副、漁的布局,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其中各有重點,要適合各縣各公社特點來布局。1960年3月,針對當時的經濟困難和人民公社辦社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他反覆強調:農村人民公社要根據文件,結合各省情況去做。他說,比如通山縣,本來只有小部分地方種糧食,大部分地方的主業是林業,有些地方適合漁業,但是因為搞糧食成風,林業、漁業不搞了,統統去搞糧食。「這是破壞原有的經濟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