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個小學生遇難以及貴族學校
一方面對農村:一學校宿舍發生火災,13個小學生遇難。一個受傷。(此次火災的英才學校一間宿舍住30人左右)。「撤點並校」實施20年(從2001年到2020年),全國的小學校數從491273所減少到162601所。20年間,小學數量縮減了三分之二,平均一天消失45所小學。
遇難的均為小學3年級男生,沒想到,現在3年級的孩子,也就八九歲,都開始住校了。出事宿舍疑似為教室改建,宿舍里的床還都不一樣,除了上下鋪的鋼製床外,還有部分為木製床,宿舍內住著小學三年級的30多名男生。沒想到他們的住宿條件這麼差。出事的獨樹鎮硯山鋪村英才學校,是一家私立學校。
很多私立學校,都是封閉式管理,學生住校。這意味著更嚴格、更高壓的管控,相應的,成績也就自然而然的出類拔萃。英才學校就是這樣的學校,什麼「先進單位」,什麼「文明學校」,密密麻麻的獎狀,貼滿了一牆。當家長不得不背井離鄉,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不如交給學校:封閉式的管理,為他們解決了後顧之憂。而能提升成績,又滿足了家長們望子成龍的殷切期盼。
成績,是私立學校的生命線,沒有成績,私立學校就沒有立足之地。於是,學生成了學校提高成績的工具。至於你的情感需要,你的精神狀況,甚至你的物質需要,都會因為耽誤成績,而被家長和老師刻意忽略。
另一方面對權貴:貴族學校,國際學校如雨後春筍。2010年至2019年,這十年中預計建校346所,其中公立學校國際部131個,民辦國際化學校193所,外籍子女學校22所。這是中國國際學校遍地開花的10年。公立學校的教育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父母對於中國應試教育的切身感受使得他們更渴望改變下一代的教育成長路徑,於是對於國際化教育的需求變得尤為強烈。公立國際班,民辦國際學校如《雨後春筍》般開始在中國大型城市生根發芽。
河南南陽,一學校宿舍發生火災,13人遇難。在幾天前,河南還發生了一起事故,平頂山天安煤業股份有限公司十二礦發生一起事故,遇難人數也是13人,另有3人失聯。
轉發《13名小學生火海遇難背後,是農村撤點並校的難與痛》
離放寒假僅剩一周,離過年不到一個月,一個周五的晚上,14名三年級小學生,在學校的宿舍里遭遇一場無情的大火,13名孩子遇難,1名孩子受傷。
這起火災事故背後錐心的傷痛,完全不敢想象這些孩子在火海之中的絕望掙扎……
20年前,我也曾是農村學校的寄宿學生。當時我讀初一,整個學校400多名學生里有大約50人寄宿,學校抽出兩間大教室分別給男生女生作為宿舍,高低床也沒有,搭的通鋪,一間屋裡住20多個孩子。防火設施,根本不存在的。
20年後的今天,仍然有孩子因為上學路遠而只能寄宿,而且還是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小學生……。
這一現象的背後,是一場全國範圍內持續了20多年,至今仍在推行的農村中小學撤點並校行動。那些原本在學生步行範圍內的農村小學、初中,因生源持續減少或政府教育規劃調整等原因被撤銷,學生被集中到鄉鎮中心或縣城裡更大的學校上學。
以南陽市和方城縣為例,在寄宿制鄉鎮中心學校已經比比皆是的基礎上,市縣兩級政府仍然在大力推動農村中小學撤點並校。
方城縣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優化教育資源布局,推動農村小學撤點並校、中心化、寄宿制,初中高中向縣城集中,每個鄉鎮建設1-3所寄宿制學校。這也是為什麼南陽的這所英才學校會讓3年級不到10歲的孩子寄宿。實際上,不止是南陽,全國範圍內的撤點並校一直在高速推進中。
據教育部網站公開信息,「撤點並校」實施20年(從2001年到2020年),全國的小學校數從491273所減少到162601所。20年間,小學數量縮減了三分之二,平均一天消失45所小學。
地處鎮中心的英才學校離農村的家太遠,這裡上學的孩子沒法每天回家,甚至沒法每周回家,所以學校採用的方案是每10天給孩子放假4天用於回家團聚,所以才會出現周五的晚上孩子們還住在學校宿舍的情況。
這和高中寄宿學校的學業緊張不一樣,和自主擇校去上寄宿制貴族學校也不一樣,這些小學生只有這一所「最近的」學校可選,而「離家最近」的學校也只能兩周回家一次。
造成13個孩子不幸遇難的火災事故原因還有待調查,管理責任當然也會被追究,但全國範圍內還有數百萬因撤點並校被迫寄宿的中小學生,他(她)們的處境大概很難因為這起事故的教訓而有所改善。
據《中國農村住校生調查報告》發布的數據,2015年全國農村共有3276萬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寄宿,其中寄宿制的小學生高達1100萬人。最新的數據我沒查到,但當下的農村寄宿小學生至少也在500萬以上。
撤點並校導致的寄宿學生,是比農村留守兒童更嚴峻的社會問題。
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家裡起碼有老人照顧溫飽,打理衛生,孩子身體上有點不對勁的地方能及時被發現,身邊每天能見到至親之人,心理上的安全感總歸還有個依託。
可是寄宿學生,連這些基本的身心健康保障都很難擁有。
四年級的男孩,手上長了凍瘡,指甲里全是黑泥,你猜他會不會向老師求助?你猜,一個人要管50個孩子的生活老師能不能發現得了?
六年級的女孩,月經初潮弄髒了內褲,你猜她會不會去問老師自己這是怎麼了?你猜,她的羞愧、恐懼、好奇、煎熬心態要怎麼排遣?
這還只是基礎的身心健康保障,更嚴重的情況是寄宿學生遭遇重大挫折時身邊沒有家長可以求助。
被同學霸凌、孤立,學習成績大幅下降,在宿舍里被大孩子猥褻,甚至被教職工性侵……這些對孩子來說不啻於「天塌下來」的事情,如果每天都能見到家長,精神狀態的異常大概率會被家長察覺到。如果是發生在寄宿學校期間,一周甚至10天才能回家一次的孩子,要獨自承受多大的壓力和痛苦?
不到10歲的孩子,又怎麼可能安然無恙地經歷這一切?
農村寄宿學生還面臨更長遠的價值觀道德觀扭曲問題。
女生怎麼樣我不知道,但一群10來歲的男生日夜相處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脫離父母和老師的視線,他們會通過那幾個「最像大人的孩子」接觸到怎樣的觀念衝擊,形成怎樣的風氣,我是完全能夠想象的。
不誇張地說,把十幾個中小學男生安排到一個封閉的宿舍里,天然就會形成一個「壞蛋培訓班」,和少管所不會有本質的區別。
更加殘酷的現實是,此次發生火災的南陽獨樹鎮英才學校,在全國數以萬計的農村寄宿學校里還算是硬體條件比較好,管理相對不那麼拉垮的。在那些硬體與管理都更糟糕的寄宿學校里,孩子們度過的會是怎樣一個烏雲密布的童年?
那麼,不搞撤點並校,讓每個農村孩子都能就近上學可行嗎?很遺憾,也是不可行的。
各級政府與教育部門力推農村中小學撤點並校,最重要也最直接的原因是農村空心化,農村生源向鄉鎮和縣城大量轉移。
我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讀小學的時候,我所在的自然村覆蓋大約2000人口,孩子們都在村裡上小學,6個年級加起來200多名學生。而現在,村裡的常住總人口已經不足200人,我曾讀過的小學在十幾年前就已經改成了村委會辦公樓。村裡的孩子,要麼被家長帶到縣城裡讀書,住在縣城,要麼在鎮上寄宿讀書,一周回家一趟。這樣的現狀,在全國絕大部分農村都差不多。
即便政府不強行推進撤點並校,一個村裡剩下十幾二十個小學生,也不可能撐得起一所學校。即便我們抱著「只要還有一個學生就必須把學校堅持辦下去」的觀念,教師資源的配置會形成極大的浪費,教學質量也不可能得到保障。
南陽這13名小學生在宿舍遇難的底層原因是農村小學的撤點並校,但在現實中,撤點並校是不可能停止的。
可以考慮的改善方向,只有國家大幅增加基礎教育經費投入,讓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孩子能住上消防與安全設施都合格的4人間(此次火災的英才學校一間宿舍住30人左右),讓每20個孩子能擁有一名全職的生活老師。
然而,我們都知道,在當下的經濟形勢與財政狀況下,這也是不可能實現的。真的是太難、太痛了……。
附:農村人民公社時:
毛澤東在北戴河會議上推薦的《楂岈山衛星人民公社試行簡章(草案)》,對公社的教育發展作出了更詳盡的設計。
簡章草案指出,人民公社的任務是管理本社範圍內的一切工農業生產、交換、文化教育和政治事務。
為此,必須多快好省地發展農業、工業生產和文化教育事業,實現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逐步縮小鄉村和城市的差別、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差別。
毛澤東對發展教育的規劃是:公社實行與勞動密切結合的普遍義務教育。要普遍地設立小學和業餘的補習學校,逐步做到所有的學齡兒童都能夠入學,所有的青壯年都能夠補習到高小程度。
毛澤東要逐步做到每一個大隊建立一個業餘農業中學,使所有的青壯年都能夠補習到高中程度。在條件具備的時候,建立適合公社需要的專科學校或者大學。
人民公社的「草根文化教育」在掃除文盲、提高廣大農村人口的文化技術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方面獲得了很多寶貴經驗。人民公社時期中國的教育水平,或者說是農村教育水平達到了同等經濟水平國家中少見的高水平。
據統計,1980年中國小學入學率為94%,初中入學率為73%。同期印度小學入學率為83%,初中入學率為30%。73%的初中入學率大約低於發達國家(通常在93-80%之間,但義大利當年為70%),低於同期蘇聯和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通常與西方發達國家接近或者更高些,比如蘇聯達到96%居世界第一,其次是日本93%)。但除了韓國(78%),中國高於所有現在所謂新興市場國家(大約在30-50%之間),更高於一般發展中國家(15 -30%)。
可見,中國在人均GDP並不高的時候,教育水平是超前的。與印度相比較,印度的高等教育優於中國,但民眾受教育程度遠遠落後於中國,中國有著識字率較高的民眾群體。在有著龐大農村人口且受教育水平相當低的國度取得這樣的成績,這不能不說與當年人民公社辦學緊密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