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前的大學生出身都是有錢人
舊中國能念得起大學的基本上都是新老權貴以及資本階層即有錢人的子弟。解放后的52年,中國以舊的科舉考試的方式開啟了「高考」制度。可根據60年的累計數字,全國在這種制度下招收的大學生,90%是生活在大中城市家庭,而其出身是屬於封建官僚、資本家、地主家庭的子女,竟佔到近80%。這就是說,佔中國人口九成以上的基層百姓,即廣大工人、農民以及其他低下階層家庭的子弟,則很少有人能登堂入室而為大學生者。
另外,當時還有一個更實際的問題。教育是為了滿足經濟建設的需要,可是這近十年培養的約1百多萬的大學生,卻很少有人能到經濟建設最需要的第一線上去。即便是有去的,也都很快的因各種理由而返回了城市。而與此形成了鮮明對比的是,當時全國縣以下的初高中畢業生,每年卻都有數百萬的「回鄉知識青年(農村戶口)」成為農村經濟建設的骨幹量。
正是由於以上原因,毛澤東對這一時期的國家高等教育十分的不滿,而這也是他發動文革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66年做為文化大革命開端的一項重大決策就是廢除了高考制度。
這種高考制度,看似公平,但在當時,即在農村與城市、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的這一大的客觀條件還存在有根本差別的背景下,或者說是在教育資源還非常不平衡的情況下,這中高考制度的所謂「公平」是及其有限度的。且別說是當時,就以如今來論:農村的考生若想靠分數考進北京、上海的大學,即便是有政策的傾斜(如錄取名額的分配等),他們也仍然是難以企望的。而這也就不難解釋新中國之初的那十年為什麼是鮮有基層或工農兵子弟進入大學的原因了。
文革取消高考後,根據毛主席:「大學還是要辦……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的指示,國家開始以推薦的方式,直接從社會底層即從社會生產勞動的第一線推薦優秀青年入學,這就是所謂的「工農兵大學生」或「工農兵學員」。整個文革期間共培養了80多萬工農兵大學生,這些學員後來也都成為了領導中國經濟建設的骨幹。據09年的一份調查統計,當時省部級以上的領導幹部中,有近一半的人,其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學歷都是「工農兵大學生」。而如今中共領導最高層的7名常委中,就有三名曾是「工農兵大學生,這其中就包括總書記習近平(另兩位是王岐山、張德江)。
文革期間全國的「老三屆」畢業生大約是1億,據此有人說:廢除高考是毀了一代人。這顯然是以這1億人都能進入大學為假想的一種忽悠說法。而事實上,當時全國大學的實際錄取能力每年不超過20萬,因此,即便是不廢除高考,那十年的總計錄取也不過就是2百多萬人。而且,這1億的畢業生中,屬於縣以下的農村畢業生約佔8成,即是有8千多萬,那麼再聯繫到前面說的文革前高考錄取學員的構成情況還可以推知,這基層的8千萬中,有可能進入大學的不會超過2萬,即只可能是占這2百萬錄取生的10%。
2百萬——2萬——「毀了一代人」,這顯然是太能煽乎了!
恢復高考的頭兩年入學生總計是60多萬,雖然沒有查到相關的統計,但仍然可以確定,這60多萬的入生,有90%都是應該是教育資源相對優越,基礎知識學的比較紮實,即是屬於大中城市的「老三屆」、「新三屆」以及各類中專畢業生。而占同類畢業生總數8成,即是屬於縣以下級別的農村入考生,仍然會是極少之數。
關於恢復高考,還有人忽悠說:「是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其實恢復高考的同時,也是廢除了另一項入學制度,那就是推薦制度。這表明,即便是不恢復高考,大學校園裡學生也仍然是滿滿,其讀書聲照樣是朗朗,而且絕不會培養出如今這麼多的右派甚至是右稚。所以,一定要說改變什麼的話,即通過推薦而不是高考,也同樣應該是「改變幾代人的命運」。
推薦入學,即當時招的「工農兵大學生」一直被抹黑為是靠關係,靠走後門入的。以至使許多人都迴避或忌諱談自己「工農兵大學生」的經歷。其實就像高考也有高考的問題一樣,這種推薦入學由於開展的時間短,制度還不不完善,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也是不可避免的。但通過簡單醜化昨天來讚美今天,這則是今天的右稚們常用抹黑手法。且依實而論,當時希望入學的肯定是多多,而被推薦的必定是少少,是故因沒被推薦而嫉妒、懷疑以至醜化、抹黑的肯定也是多多。而若單從這個角度看,這高考制度的所謂「公平」竟可以讓人不被錄取也沒有了脾氣,則的確是優於推薦制度。
總之,廢除高考是毛澤東從人民當家作主,即是從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戰略高度上來思考並謀划的。而具體地說,毛這樣做,就是要在教育領域裡,即是從根本制度上廢除舊的封建權貴式或西方資本式的教育路線。當然,被毛廢除的這一路線,後來是翻案了。而目前一些高校提倡的即效仿西方的所謂「精英教育」,更可謂是這一翻案動作的極致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