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來《國際學校》雨後春筍
走資派鄧小平篡權復辟資本主義,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洋學堂即《國際學校》雨後春筍。上《國際學校》,不用參加《高考》。《高考》還公平嗎?窮人還有上升的機會嗎?上《私校》也一樣。窮人有錢去上《私校》嗎?今天,還有人說《高考》是公平的?《高考》能讓少數窮人能有上升的機會?不是白痴就是智障。
號稱與中國敵對的《五眼聯盟》美國大使館和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紐西蘭大使館於1980年共同建立了北京順義國際學校,這也是中國第一所完全採用國外教學體系和管理體系的國際學校。
1988年深圳蛇口國際學校的成立。
1989年,中國約有6所國際學校。
1990年至1999年,這十年中新建校80所,公立學校國際部有6個,民辦國際化學校39所,外籍子女學校35所,截至1999年,中國共有86所國際學校,其中公立學校國際部10個,民辦國際學校39所,外籍子女學校38所。改革開放繼續深化的10年,國門進一步打開。
1997年7月31日,國務院發布《社會力量辦學條例》鼓勵社會力量辦學,維護舉辦者、學校、及其它教育機構、教師、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力量辦學事業健康發展。隨著中國本土的高凈值人群的湧現,這些都促進了民辦國際化學校的不斷發展。中國一些公立學校為滿足部分學生出國留學,備考SAT和托福的需求,開始成立國際部。上海中學國際部、北師大附中、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中、廣州碧桂園學校、大連楓葉國際學校、崑山經濟開發區國際學校、北京京西學校、北京耀中國際學校、上海長寧國際學校等等這些學校都是這段時期建立的。
200ū年至2009年,這十年中新建校共271所,其中公立學校國際部75所,民辦國際化學校133所,外籍子女學校63所。截至2009年,中國共有國際學校357所,其中公立學校國際部84個,民辦國際學校172所,外籍子女學校101所。越來越多的家庭思想觀念開始轉變,不想再讓孩子走《高考》這座「獨木橋」,送孩子出國讀書,申請國外本科成為一個熱門選擇,在這種形勢下,部分公立中學紛紛開設自己的國際課程班來滿足這種需求。民辦國際學校以其招生人數和招生範圍的靈活性贏得了更多的市場發展空間。
同時,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及成功申辦北京奧運會,在越來越多國人走向世界的同時,也有更多外籍人員紮根中國,為滿足其子女教育需求,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數量也在持續增加。人大附中國際班、北京四中國際部、北京十一中學國際班、北大附屬實驗學校、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民辦浦東外國語小學、上海市民辦協和雙語學校、蘇州德威英國國際學校、天津惠靈頓國際學校等等這些學校都是這段時間建立起來的。
2010年至2019年,這十年中預計建校346所,其中公立學校國際部131個,民辦國際化學校193所,外籍子女學校22所。這是中國國際學校遍地開花的10年。公立學校的教育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父母對於中國應試教育的切身感受使得他們更渴望改變下一代的教育成長路徑,於是對於國際化教育的需求變得尤為強烈。公立國際班,民辦國際學校如《雨後春筍》般開始在中國大型城市生根發芽。尤其是2016年《民辦教育促進法》修訂之後,民辦學校採用分類管理辦法,區分營利和非營利學校,進一步促進了民辦學校的蓬勃發展。
對於外籍子女學校,由於外籍生源沒有大量增加,外籍學校數量已然接近飽和,新建國際學校較少選擇開辦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廣州第一中學國際班、西安中學國際班、西安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國際班、上海協和雙語高級中學、廣州英東中學、北京市朝陽區人大附中朝陽分校、上海日本人國際學校、青島耀中國際學校、無錫伊頓國際學校等等都是這段時期建立的。
公立學校在2000年之後開始快速增長,2010年之後增長速度加快,到2013年之後公立學校國際班增勢放緩。2010-2012年公立學校國際部增量呈現迅猛增長,2010年新增29個,2011年新增30個,2012年新增38個;2013年新增公立學校國際部減少,2013年新增22個,2014年新增10個,到了2015年新增數量為1個。2010-2012增長速度較快的原因有:政策密集出台:2010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以政策導向推動了公司學校國際部發展,加上同階段政策上對公立學校國際部審批限制較低,使得這一時期公立學校國際部數量增加較快;生源本質變化、應試壓力增大:留學生的生源在本質上發生了變化,主體從「成績不好家庭好」變為「精英家庭優秀學生」,國際課程的需求增加,加上公立學校良好的聲譽,公立學校國際部成為了多數人的選擇;課改、家長觀念促進國際課程進校園:隨著社會發展,學生的發展目標也在改變,家長們的觀念也發生轉變,更多家長選擇國際課程為孩子留學做準備,這種需求促使學校引進國際課程供更多的學生選擇。
2013-2015增量減少的原因:社會爭論引起政策約束:2010-2012年公立學校國際班快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暴露了很多問題,例如:收費標準不統一、佔用公共資源、加劇教育不公平等等。2013年,教育部出台《高中階段國際項目暫行管理辦法》草案,明確要對各種形式的高中「國際部」和「國際班」進行規範,2013年5月,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下發《關於開展普通高中國際課程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引進國際課程的價值定位,規範普通高中引進國際課程的實踐與管理。隨後,北京等地也在2014年加強對高中國際班招生的規範,並表示不再批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此外,上海部分辦學不規範的公立學校國際班也已經改制,轉換為民辦學校。
民辦國際學校增長幅度2010-2012年穩步上升,2012-2013年增長幅度有所下降,2016-2016年增幅最大。整體上2010-2016年國際學校數量穩步增長。其原因有:公立學校入學難度增加:公立學校國際班開始受到限制,無法應對留學生數量增加的情況,受政策影響,部分國際班向民辦國際化學校轉變;「入學」難度增加,外地戶籍的孩子被公立學校拒之門外;公立國際班受約束、民辦教育受鼓勵:2003年我國頒布了《民辦教育促進法》,激勵民辦教育的發展,加上之前我們分析公立學校國際部開始受政策約束,刺激了民辦教育的發展;出國的成本較低: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出國留學的成本要低於留在國內的成本,國際學校市場的發展受此推動;辦學帶來的利潤前景使得其他資本尤其是房地產資本紛紛進入到國際學校市場。
除了1996年增速較快,1998~2005呈現波動式增長,總體增量不斷增加,在2005年達到增量高峰,2005年以後增長幅度放緩。其原因有:大力引入外資:中國加入WTO之後,各地政府大力吸引外資,外企子女對學校的需求增多;海外機構辦學的政策優惠:1995年4月,教育部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部關於開辦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的暫行管理辦法》,同時為了吸引外企,對辦校的海外機構在土地、校舍建設方面給予最大的優惠政策;優質學位緊張:外企增多,導致優質國際學校學位緊張;國內教育轉型:部分教育人士想把國際課程引入中國,為中國教育國際化發展做出貢獻;國際學校開設成本較低,但學位緊張導致國際學校學費水平較高,開辦國際學校帶來經濟利潤。
2016-2018年,從三類國際學校分佈走勢圖來看,民辦學校數量大幅增長,外籍辦學數量基本平穩,而公立學校國際班數量整體增速較為緩慢。對於外籍子女學習學校,由於外籍生源沒有大量增加,新建國際學校較少選擇開辦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可以看出外籍學校數量接近飽和。民辦國際學校目前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相對樂觀,從政策角度、社會角度和資金角度普遍得到認可,各方資源豐富、各行業資本投資意願強烈,民辦國際學校已經逐漸發展為國際學校的主力,未來中國民辦國際學校的隊伍會愈發強大,前景可期。
新民促法落地進程緩慢,國際學校行業格局較穩定:雖然新民促法從法律、政策角度為中國民辦教育行業提供了良好環境,民辦學校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更多優惠待遇,但因辦學所涉及的因素較多,新民促法的推進受到了「相關部門協調」與「各地方協作」兩大阻礙。短時間內民辦教育政策不會出現大波動,民辦學校、國際學校行業也將保持相對穩定發展。
學校分段註冊有望增加,營利性學校登記逐漸增多:根據新《民促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營利性民辦學校設立只限義務教育階段外的其他分段。所以,對於一所K-12民辦國際學校,若想實現營利性質,分段註冊必不可少。將義務教育階段和非義務教育階段分離開來,單獨進行註冊情況,將會越來越多。
民辦雙語學校成辦學最大趨勢,特色創新學校出現:隨著國際學校行業的發展,三類國際學校的市場佔有格局已定。外籍人員子女學校難有增加,公立學校國際班也不會完全消失,整個行業的主體將由民辦國際化學校組成。結合新民促法對課程內容、教學大綱的規定,民辦國際化學校將以雙語發展為關鍵詞,在保證國家要求的基礎上,增加外語課程、國外教材內容作為學校特色。
輕資產模式依然是學校擴張的最好途徑,未來更多學校、教育集團將在服務輸出上投入更多精力:一方面,輕資產模式之下,集團能夠降低辦學成本,同時能夠將更多資源投入到教育管理、師資培養等核心業務上。另一方面,在國際學校行業逐步走進競爭質量和學校特色的新階段下,優質教育品牌將成為學校集團的強力競爭要素,品牌輸出、教育服務輸出也將在學校擴張過程中發揮助推作用。
民辦幼教行業將成為資本爆發的集中地:新民促法規定了學校在義務教育階段不可選擇營利性辦學,幼教與高中將成為資本進入民辦學校領域的首選,而從去年的相關資本活動來看,從2017年8月威創股份完成對可兒教育的收購,到9月「紅黃藍」成功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各大資本對於中國民辦幼教市場有著良好的前景預測,加上國家對於民辦幼兒園的鼓勵政策,幼教行業在民辦學校加速資本化的過程中走在了前列。
國外品牌學校在中國布局將繼續發力,二三線城市成為下一輪「搶手貨」:國際學校市場需求依然存在,海外教育品牌進駐趨勢正在迎來新一輪小高峰,其中英國學校顯然動作更大。但比起之前如哈羅、德威等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在中國的落地,未來一段時間內,國外教育品牌的進入更注重與本土機構的合作辦學。在國外學校品牌不斷進入中國的同時,我們也看到其選址多在二三線城市。原因在於已有的一線成熟市場競爭壓力過大,無法保證生源。而二三線城市的國際化教育理念普及度不高,對國外品牌更容易接受。總體上看,這是一種搶佔市場的趨勢,等二三線城市國際學校市場趨於飽和后,中國整體市場也將開始新的洗牌。